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6|回复: 0

《巨人的陨落》:细节里的历史真相

[复制链接]

用户组:秀才

      UID
1085
      积分
941
      回帖
109
      主题
206
      发书数
0
      威望
783
      铜币
2428
      贡献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34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9
发表于 2025-5-8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本在国内被称为现象级的书在我生活的地方寂寂无名。我在读的过程中问过五六个来自欧洲不同国家的年轻人,都说没有听说过这本书,也没有听说过这个作者。后来是一个美国学生说起来,啊,这个名字我知道!他是写那种纽约时报畅销书的作者!

  唔。。这个评论倒也不带贬抑,畅销书并不一定是好书或者坏书。可为啥身边的欧洲年轻人不会读这本书呢?原因显而易见:一战和二战的历史恨不能占他们历史教育的一大半。朋友跟我坦言,学校的历史教育非常的欧洲中心主义,而且仅仅着重与现代部分,这导致很多人对欧洲以外的历史和文化几乎一无所知。如果学生不是有目的有兴趣得去了解欧洲以外的历史文化,那ta了解的世界就仅限于欧洲,以及被欧洲殖民和阐释过的世界。他们抱怨说,关于一战的历史他们学了两个学期,写了N篇论文,导致他们“打死也不想看更多一战的故事了,不管写得有多好”。

  这也解释了这本书为啥在美国和中国很畅销。虽然双双参战,一战毕竟是发生在欧洲大陆的事儿,在空间上的感觉十分遥远。尽管它的过程和结果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触发了广泛的连锁反应,但作为美国人和中国人,在想起一战时总归还是疏离的感受。两国都不会把一战作为本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来写。如果我没记错,当年高中的历史课本上关于一战的内容只有两页。我在背诵“萨拉热窝导火索”,“斐迪南大公”“马恩河战役”的时候其实完全不明白这些说的是什么。我知道巴黎和会的结果对中国的政治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一场帝国主义的分赃”的极简评论并没法让人弄明白任何事。因此,面对《巨人的陨落》时,读者可以带着“别人的历史,虽然我们也搀和过一脚”的新鲜感去读故事,去发现许多以前并未注意过的历史细节。

  回头看这些故事,感觉人类是多么神奇啊。原来一百年前世界里还有这么多(说话算数的)国王啊。原来一百年前见到贵族要低头靠墙站呢。鼓吹世界和平的威尔逊总统是个不折不扣的种族主义者(!)。一百年前被人们奉为真理和常识的那些繁文缛节,在今天哪怕最保守的国家也受到了挑战。今天的我们觉得某些国家的穆斯林妇女出门需要男性亲属的陪伴简直匪夷所思,但一百年前这是英国贵族妇女每天面对的现实。大量这样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细节,更让人感慨人类社会在短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席卷全球的变化,这个事实不让人震惊吗?

  比如婚姻制度。一战前后婚姻的目的很明确:合法的性关系,生育合法的、有继承权的子嗣。私生子不享有任何法定权利,即使可以证明生父的存在,私生子也完完全全是母亲一方的责任。而在今天的欧洲,例如在瑞典,因为性关系和非婚生子都不再是问题,婚姻也完全不再是必选项。照顾家庭和孩子曾经完完全全是妇女的责任,这个观念以及在北欧以及被颠覆,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男性需要平等参与育儿的观念也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

  比如女性魅力。我很享受书中的男性关于女性的看法不断被扭转的情节:有进步思想的男人慢慢意识到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有智识有才华,甚至有权力的、与之平起平坐的伴侣,而并不是一个顺服的仆人和孩子的母亲。承认被一个女性的头脑和智识吸引并引发爱情,大概是生物本能和世俗偏见对理智的投降。当然这事儿也只能对有头脑的人而言。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几个以现在的标准来看也算是招人喜欢的男性,不仅因为他们富有激情,意志坚定,更因为他们有头脑。

  比如欧洲的这些皇室全是各式各样的亲戚,往上数个两三代就会找到相同的祖父母或者姻亲关系。一战的时候德皇给沙皇写信,还用的是昵称,亲爱的表兄你们为什么在我国附近集结军队呢?之类的。再比如十月革命的成功离不开德皇的暗中资助。列宁拿过德国人的钱,因为德国人盼望布尔什维克的捣乱能迫使俄国退出战争,而这笔钱被聪明地花在宣传和发展党组织上。

  再比如穷困曾经是欧洲的常态。其中俄国一直是欧洲大国里最穷最落后的。俄国贵族体罚奴仆的方式使自认为文明的欧洲人深感不安。破衣烂衫、士气低落的俄国士兵步行进入德国时,看到那些整整齐齐的小农庄和干干净净的街道上,没有遍地的牲畜粪便和衣衫褴褛的农民,还以为这一定是德国贵族们住的地方。可那些其实就是德国普通农家的房子。

  比如现在人人艳羡的医生、律师,会计等职业,在100年前的英国贵族眼里还是低等职业。很简单,这些具体的技术类职业都意味着市民阶层,而贵族阶层是没有真正“职业”的,“当好一个贵族”这件事可以通过参政或者从军来实现,而再高级的职业在贵族阶层的眼里也无非是提供实用的服务。仅仅因为出身贵族之家就可以继承大量的财产、名号,以及在任何领域开挂般的晋升机会,被看做天然的领导者:我的天,这样的社会离我们的距离才一百年不到。

  沃尔特所自豪并意图推广的德国精神,某种意义上不就是资本主义的光明一面吗?他希望所有的法律和制度为效率服务,用以改变落后、穷困和愚昧。他崇尚竞争、钻研、创新、生产力、秩序。他们想要最高效有序的社会和最强壮的人民。扪心自问,又有哪个民族的人会想要混乱的社会和羸弱的子嗣?只是达到强壮世代的方式并不能是法西斯式的。改造社会的理性主义稍不留神和民族主义绑定,成了控制和阉割人的工具。

  一战的爆发促成了君主制和贵族世袭制度的彻底衰亡。虽然在一战以前阶层就已经开始流动了,工人阶级和城市中产阶级已经在崛起,但一战的结果,以及相应的英国工党政府的上台,宣告了以出身定阶级的贵族制度成为了历史。把能力(而非以出身性别种族)作为选拔人才和分配资源的标准,这个理念是平等主义与资本主义契合的地方,因为它符合效益最大化的资本主义秩序。

  我想起参观过的一个瑞典广告公司,CEO 坦言对他们这样的公司来讲,领导者参与性别平等的培训是家常便饭,也是生存所需。他说,“我们提升性别平等,并不是为了追求政治正确,而是它真的符合我们的利益。我们意识到现在的世界,最核心的竞争力是思维,是人的头脑,是竞争和创新。这些跟男性的体能优势没有一毛钱关系。一个不平等的环境里,我能得到女性员工珍贵的智力资源吗?如果知道她们的努力不会得到公平的回报,她们会愿意全力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吗?”他是个聪明人,他说的道理解释了为什么在今天,连派拉蒙这种最男权最资本主义的公司也会聘请女性最高主管。资本、智识和效率的力量超越了性别偏见。或者也可以说,对创新和进步的追求推翻了原有的秩序。

  也许这才是历史的真相:尽管有千百种拖延、回避战争的机会,尽管到头来根本找不到一个真正有力的打仗理由,一战还是不得不打,就像已经烧沸的水,翻滚的气泡顶翻了锅盖。在这一锅粥的社会矛盾和国与国的矛盾里,只有大的毁灭、大的颠覆才能逼迫旧的世界重组秩序。一战并不是一场革命,但是它起到了和革命相当的作用,也促成了一场革命。它促成了平民世代的到来。这个潮流在二十世纪后来的关于性别、种族和阶层的多重平权运动里一路推进,造就了今天的世界。

字数:2509
原作者:great grey owl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14828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9 22:00 , Processed in 0.06971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