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UID205
好友0 人
听众0 人
收听0 人
阅读权限40
注册时间2025-3-1
最后登录2025-4-20
在线时间175 小时
用户组:秀才
UID205
积分886
回帖124
主题167
发书数12
威望728
铜币4036
贡献0
阅读权限40
注册时间2025-3-1
在线时间175 小时
最后登录2025-4-20
|
对于一个学文学出身的人来说,有时候当读者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大学时候读小说,就像偷窥癖者遭遇了别人的私生活,恨不得拿着放大镜对着故事进行解剖,什么心理分析、文本细读、新批评,直把阅读小说做成一件特别恶心的事情,然后心有余悸地学成毕业。
等到毕业工作,读小说更成为奢侈的事情。于是,阅读就奔着轻松愉悦的体验去了。有段时间,对“聪明”二字特别着迷,对聪明的文字更是带着几分敬意,就像摸索中的人急需一个精神的导师,凡遇着聪明的人与文忍不住给他冠一个“绝顶”的帽子,又是膜拜又是唏嘘,“我要什么时候才能犀利成这种屌样?”比如初读连岳,爱问体一下子把我给击溃,立马升格感情导师;以后是《北京的腔调》、《除非灵魂拍手作歌》等,媒体从业者写出洞见的文字并不能惊倒我,吓到我的是他们业余写小说的牛逼气,而且写得极酷。
自此以后,我从单纯的迷恋“聪明”转为膜拜“酷炫”,那种近乎“遗世独立”的思想和思绪如行云流水般,在时而轻松、幽默,时而严肃、端正,时而又恶作剧般反讽、冷嘲的文字里,跳跃、蹦裂,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亮瞎人眼。最难忘的邂逅是作者署名刀尔登的小说《七日谈》,真的会写小说的人是毫无痕迹的戏拟,所有道德的、文学的、精神的导师都隐藏在文字深处,只以最牛逼的形式讲牛逼的故事。
顺着这种阅读体验,我又转投过“骚情”的文字,看刘原的专栏,研究娱乐记者的八卦专题,偷偷托人从香港带来冯唐的《大唐豪放女》——《不二》,惊异于聪明人写的酷炫的世情与艳情。然后,我又发掘到一种“逗逼”的文字,笑得轻松惬意,不带一点眼泪的幽默。
然后,有一天我忽然发现,问题严重了。我读了什么书,已经不记得。我的专业的熏陶、素养、对文学的爱好或者品位、或者稍微跟文学有关的触角和神经,一下子好像断了,死了。我跟文学好像忽然失去了所有联系,至于读小说,读经典,那更像上个世纪的事情。
这是一种特别可怖的体验。家里的书摆满架子,凌乱而毫无尊严,因为它们被拿起又被忘记,至于小说有《莫言全集》可供汲取回忆,但全然没有阅读的心境。
直到被推荐阅读《刻小说的人》,好友说这本适合“喜欢外国文学的你”。“什么书?”“小说评论。”“书评啊?”“作者是个理工男!”“写媒体书评专栏么?”“写。”“发在哪里?”“哪里都有,‘纽约时报中文网’书评之类。”“那还挺不错的。”
起初并不以为然,连小说都不看了,还看小说评论?不过,记起很久以前看过的一本电子书《西风吹书读哪页》,内容就是纽约时报书评100年精选,当时读来觉得牛逼,既然同样平台出来的文字,至少在牛逼程度上应该有的拼。然后,就要来读了。
作者开篇从逛英文书店开始,从A到Z一路罗列属下小说文学家,似信手拈来,却多少让初读者品出点“装逼”的嫌疑,读小说,还英文的,牛逼得很呀!
再读下去,语言平直,没有“聪明”劲,更谈不上“酷炫”,说的都是作家作品,没有窥淫癖,没有言情、八卦,而且甚至连“幽默”都谈不上。天啊,亮点在哪里?
但是,问题是我读下去了!竟然毫无准备地认认真真地读下去了。我读到我所知道的作者和作品,也读到我从来不了解的作品和她的作者。开篇是读冯内古特,说实话我一本冯内古特都没读过,但是一点也不影响阅读这篇《冯内古特的时间旅行》——与其说是小说评论,不如说是“小说”的文章。之后的每一篇都一样。
一篇篇读下来,《刻小说的人》几乎颠覆了我对一众书评的负面认识:大多是广告产品的功能罗列,最多加一点文采的佐料多一些风趣的语言和勾死人的猎奇,最终目的不过是吸引你成为“她”的下一个消费者。相对一个勤奋的书评人来说,《刻小说的人》的作者则显得刻苦了很多。撇去他阅读大量原版小说、丰富背景资料的经验不谈,光是作者写一个作家几乎看遍这个作家所有的作品的态度,就足以拉拢这本小说评论的读者的信任。
与此同时,我想起了另一个阅读英文书写作中文书评的作者,他的《假装读过》令我诧异于一个人能够阅读书籍的数量,然后是他的英文实力,又让我觉得阅读原版与翻译的差距,我震惊于作者的“广博”。当《刻小说的人》以同样力量刺激到我没有英语阅读能力的遗憾感,而在惊异于作者的广博时,我却看到了一个“深”字。阅读面广、见识多可以成就一个写书评的人,却未必能成就一个优秀的评书人,而正如贝小戎取给自己《假装读过》的署名,深度下不来,读过也只是“假装”。
到这里,我忽然记起《刻小说的人》作者简介里那个鲜明的“理工男”三个字,仿佛看见一个戴着眼镜、像对待科学仪器一样认真对待每一本小说的男人,他完全没有信手拈来的文藻与异彩绽放的语言才华,他不靠口吐莲花来证明自己是一个写字的人,不过是一个踏踏实实的研究者,拿着显微镜,但照的不是故事背后的绮情,而是故事背后的故事,一本书得不到故事的全部,就下一本,再下一本,直到读到不能读为止。这是一种科学的精神,而不是文学的姿态。
马家辉在节目里“揭露”说《刻小说的人》作者比目鱼私下里也会写小说,但还没见过他的小说出版。我不知道对于一个这么认真而又刨根问底的书评人,他能不能放纵自己的想象力写出牛逼十足的小说,但至少在这一本《刻小说的人》里能看到一个牛逼十足读小说的人。而作为一个文学专业出身的人,我绝不敢跟作者比写论文的水平,对一个小说家的研究,我读的书恐怕还没有人家读的零头多吧。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想要写篇俗的广告词,要知道《刻小说的人》绝对可以摆进所有文学院尤其是外国文学专业学生的书桌案头,什么“心理分析”、“文本解读”、“社会历史分析”都在书里,而且不露一点“理论”的痕迹,读起来也像读小说一样惬意。于是,比较《刻小说的人》我就想起了那本著名的《金蔷薇》,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个读英语作品的人怎么跑到俄语文学里去了?
字数:1998
转自:鸡汤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13749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