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回复: 0

[现代文学] 德语反战文学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状态 ——从《西线无战事》说开去

[复制链接]

1

听众

0

收听

0

好友

秀才

Rank: 5Rank: 5

UID
179841
积分
821
回帖
261
主题
202
铜币
473
威望
585
银币
0
贡献
0
发书数
45
注册时间
2024-6-8
最后登录
2024-6-28
在线时间
44 小时
发表于 2024-6-24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战之后,以雷马克《西线无战事》为首的德语反战文学在这片满目疮痍的焦土上萌芽,并且茁壮成长。这些反战文学无比细腻而真实地反映了战争中德国所经历的创伤、思考以及自我拷问。

      以西线为主的战事实际上无比残酷。1915年春,英法联军趁德军主力集中在东面战线,在西线发动了香巴尼和阿杜瓦两轮攻势。但因为沿用旧战术,而且欠缺强大火力掩护,结果被德军成功抵挡,己方反而伤亡惨重。该年4月德军反击,并首次使用毒气,使双方的损失更为惨重。结果1915年的西面战线,英法联军死伤百万人,德军亦死伤 61万人,但战事仍然胶着。

      1916年2月,东面战线的压力稍为降低,德军主力再次移师西线,与法军爆发凡尔登会战。结果在激战7个多月后,德军仍不能攻取凡尔登。而英法联军为了制衡德军,在该年7月初向索姆河一线与德军爆发索姆河战役,战况更为惨烈。英军虽然在这场战争里首次使用坦克,但双方在伤亡共约 120万人后,战事仍未有重大突破,并持续至该年11月,西线再次变为胶着对峙状态,不过协约国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而在如此激烈的战争中,许多德国的年轻人,如同雷马克在《西线无战事》扉页上所写的,“尽管躲过了炮弹,但还是被战争毁掉了”。

      在这部小说里,一群未涉世事的学生,因为班主任坎托雷克的鼓吹,在对发生的事情毫无所知的情况下,毅然参军。然而随着战争的进行,这群青年目睹了战争、仇恨、死亡,目睹了素不相识的善良人因为一个条约或一个命令而反目成仇、相互残杀,目睹了战争的无意义,目睹了生命在野战医院和这不明所以的战争中的消耗。他们的信仰崩塌了,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空虚和迷茫中。

      正如书中所写:

      我们已经不再是青年了。我们不愿再对这个世界发动进攻。我们是逃兵。我们对开自己,躲开我们的生活。当时我们才十八岁,刚刚开始热爱这个世界,热爱生活,然而我们不得不对它开炮。那第一颗打来的榴弹,击中了我们的心坎。我们与行动、追求和进步割断了联系。我们再也不相信它们了。我们相信战争。(雷马克 63)

      这一代人参军时,还没有工作,没有组建家庭,也没有自己的生活。他们不像比他们年长的人,战争结束之后能够重新回到家园继续之前的工作,和妻儿团员;也不像比他们年幼的人,那一代人在青年时代幸运地跳过了这场战争,也许关于战争不会有深刻的记忆和创伤。而主人公保罗和他的同龄人们,却在战争中迷失了对生命的信仰和对世界的信心。对他们来说,不再有人可以引导自己走向正确的方向。来到西线之前在学校接受到的教育和价值观在战争的巨幕之前崩溃:
在我们的思想上,他们所代表的权威这个概念,是和更远大的判断能力和更加合乎人性的知识联系在一起的。然而我们所看到的第一个死者却粉碎了我们这种信念。我们不能不认识到,我们这一代人比他们那一代人更诚实;他们超出了我们的,无非是空洞的言辞和巧妙的圆滑。第一次雨点般的炮火就指出了我们所犯的错误,在炮火地下,他们谆谆教导我们的那种世界观土崩瓦解了。(10)

      成千上万个坎托雷克都在德国的土地上做着自认为应该做的事情,鼓吹着战争的意义和保卫祖国的神圣。这些地位较高的人们,“本应该早些看清楚战争所造成的后果,却反而高兴的忘乎所以”(雷马克 10)。而在雷马克看来,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应当被打破,人们应当站在西方传统的人道主义立场上反对战争。正如雷马克在一份声明中所写:

      很久以来我就一直在寻找一种解释:经历过战争的人们在十二年后的今天,对战争的现实情况怎么还会有如此完全不相同的看法?毫无疑问,即便是最恐怖的经历,由于已经被克服,多少也会带有点英勇历险的光泽。没有哪个人会而且想要贬低德国士兵的巨大成绩,但是必须坚决反对现在还片面利用对这种成绩的回忆来美化战争,并因此缩小战争所造成的无限痛苦。

      战争的胜利和国家、民族所赋予它们的意义固然冠冕堂皇,可是细化到那不计其数的受战争影响的个体,战争所谓的正义性很难有任何说服力。在生命的消亡和人性的扭曲面前,战争的意义显得那么渺小而无力。雷马克在《西线无战事》中就是试图从个体出发,用冷静而细腻的笔触去解构战争的意义,去扒开生命的表皮检索其内在的恐惧与空虚。

      这些年轻人从军,本来是为了想宣传所说的保卫祖国,做出一番丰功伟绩,可是却沦为了杀人的工具。在这样的环境中,杀人成为了一种必须,一种自卫方式,容不得同情心和人性的校正。面对同为平民出身的俄国战俘,保罗和他的同伴们心中经常会涌起无尽的怜悯:

      一道命令是这些默默无言的身影成为我们的敌人。一道命令也可能使他们成为我们的朋友。在某一张桌子上,我们谁也不认识的几个人签下了一份文件,于是多少年来,以往一直受到全世界人民蔑视和严惩的东西,就成了我们的最高目标。(134)
可是在一场激烈的战役中,保罗不得不出于自卫刺死了一个俄国人。俄国人在保罗的战壕中缓慢而痛苦地死去,保罗的精神收到了极大的煎熬。他感到了无尽的负罪感,努力地想要给俄国人止血、给他喝水,祈求他不要死去,甚至在俄国人死去后对着尸体发誓会给死者的妻儿写信,自己今后会和死者做一样的职业。待到保罗最终被战友卡特和阿尔贝特解救,把此事告诉他们之后,他们两人都安慰保罗:“你对这样的事根本无能为力。除此以外,你还能做什么呢?你就是为此才到这里来的嘛!”而保罗待在他们身旁,受到了抚慰,听着他们的话,感到十分安全——“我当时在那个弹坑里,都胡说了些什么啊!”待到过了小半天,保罗再也无法理解自己了:“那只是因为我不得不和他一起躺那么久,战争毕竟是战争嘛。”

      还有什么能比这一幕更让人心寒呢?“既然几千年的文化根本无法阻止血流成河,无法组织成千上万个折磨人的监狱的存在,那么一切必定都是谎言,都是无关紧要的”(180)。人们因为不知所云的战争相互残杀,有意识地为了生存扼杀自己内心纯真的人性。这些年轻人看到各国人民都被迫相互敌视,并且默默地、无知地、愚蠢地、顺从地、无辜地相互杀戮;看到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在发明武器和制造舆论,以便使这一切更加巧妙和更长久地持续下去——

      “这边和那边以及全世界所有与我同龄的人,都同我一样看到了这种事,我这一代人都同我一样经历了这种事。如果我们有一天站起来,走到我们的父亲们面前,要求说明情况,他们将会怎么办?如果没有战争的一个时代来临,他们会指望我们什么呢?几年来我们的工作就是杀人——这是我们一生中的第一个职业。我们对生命的认识仅局限于死亡。以后还会发生什么事?我们将会变成什么呢?”(181)

      正如《福斯报》上的评介文章所写:“《西线无战事》是一部没有倾向的书,但却是一座比石头还要牢固、比矿石还要持久的纪念碑,这纪念碑激动人心,充实人的头脑,给后几代人展示了最恐怖的战争的真实图像。”也许是第一次,战争脱去了荣耀的外皮,将内脏中充盈的死亡气息如此真切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纵观二十世纪以来的德国文学艺术,贯穿其间的主题就是“反思”。不论是君特•格拉斯以二战和纳粹为背景的小说《铁皮鼓》、其晚年血泪交加的回忆录《剥洋葱》,还是今年重新畅销的小说《朗读者》;不论是重现纳粹狂潮的电影《浪潮》,还是记录希特勒最后疯狂的《帝国的毁灭》;还有德国的绘画、诗歌,许许多多的作品都浸泡在浓烈的反思和深沉的忏悔中。某种程度上,这是其民族性的反映。战争已经过去数十年,当代的年轻人已经和战争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他们依然保留着深沉反思的传统。历史的血腥和战争的空虚纵使已经过去,当代的年轻人仍然应该背负着其责任。所谓责任,便是一种反思和行事的习惯,某种程度上也是避免历史重演的最好方法。因为唯有反思方能前进。正如君特•格拉斯所言,如果不知道这种不公正(纳粹政权的倒行逆施)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开始的,最后又是什么导致了德国的分裂,就不可能正确理解柏林墙时代的结束。反思历史,追根溯源,同时也是对未来路径的引导。只有当一个民族能够清晰地解剖自己的历史,客观看待自己的过错,才不至于在激流中迷失方向。这也许便是德语文学中反战文学和反思文学经久不衰的原因。

      我想,雷马克以及与他同时代的反战文学家们的目的,如同他在《西线无战事》前言中所写,“死者的遗嘱不是说要报仇,而是说永远不再有战争”——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反对战争,模糊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界限,让人们从对战争残酷以及其对人性的摧残会没中领悟到和平的真谛。对于雷马克笔下的青年战士们来说,死亡或许是最后的解脱;而后世千千万万的读者,从文学艺术作品中提炼出战争之残酷与野蛮,出发对生命之思考与同情,续写着反战文学永不断流的血脉。

作者 莫宁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544790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4-6-29 03:51 , Processed in 0.03776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