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回复: 0

[科幻灵异] 海伯利安四部曲让我想到的

[复制链接]

1

听众

0

收听

0

好友

童生

Rank: 3Rank: 3

UID
181004
积分
106
回帖
36
主题
29
铜币
251
威望
73
银币
0
贡献
0
发书数
0
注册时间
2024-6-19
最后登录
2024-6-30
在线时间
13 小时
发表于 2024-6-26 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ykqqky 于 2024-6-26 02:09 编辑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735816/
作者:Raza
  约翰济慈,19世纪初英国浪漫诗人。在他短短26年的生命里,留下了若干优秀的诗篇。《海伯利安》便是其中的一篇。讲述了希腊神话中那波澜起伏的一段故事:老一代泰坦天神,被他们的儿辈奥林帕斯神推翻并驱逐。海伯利安并非是济慈最著名的那一篇长诗,因为济慈仅仅完成了前三卷。可一百五十多年之后,一位美国作家丹西蒙斯凝结笔力,用从济慈长诗中得到的灵感写了洋洋洒洒四卷长文,构成了科幻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部作品《海伯利安》四部曲,由《海伯利安》、《海伯利安的陨落》、《安迪密恩》、《安迪密恩的觉醒》组成。

  海伯利安四部曲的剧情如同一个缠绕在一起的蛹,非常复杂和有深度,以致于当我看完了前两部红着眼睛向朋友推荐这本书时,朋友问我这书讲了什么,我竟然瞠目结舌,无法概括。当然现在完整看完了两遍的我能做得更好:在29世纪,七位来自星际人类共同体——霸主——的朝圣者,来到海伯利安星球,向神秘生物伯劳许愿。在霸主世界里,人造智能“内核”利用“缔结的虚空”这种未解的力量向人类提供了远距传送和超光通讯技术,从而和人类达成同盟,为人类建立了远距传送门和超光通讯网络,帮助人类的“霸主”势力构建起“世界网”这七位朝圣者,各自身怀与伯劳说不定道不明的故事,在霸主与反叛军——驱逐者——交战的当口,艰辛前往海伯利安星球的伯劳神庙。在移动的路途中,七位朝圣者向彼此讲述自己与伯劳的故事。中途有一位朝圣者——圣徒兄弟会的代表——海特中途失踪生死未卜,大家从未听到他的故事。第一本书的结尾,六个人在风暴中手牵着手,唱着900年前的电影歌曲,朝神庙的山谷走去。

  《海伯利安的陨落》的前半部分故事是由一个叫做约瑟夫赛文的赛博人格向霸主的首席执政官悦石讲述的。在约瑟夫赛文和他的孪生兄弟一样,都是内核根据约翰济慈的性格捏成的赛博人格。约瑟夫赛文的孪生兄弟与七位朝圣者中的布劳恩·拉米亚相识相爱。后来她的爱人被害,她将她爱人的人格随身携带。所以约瑟夫赛文可以根据布劳恩·拉米亚身上的神经植入物了解到在海伯利安星球伯劳神庙发生的一切。在书的前半段,伯劳似乎是一个反面的形象,它不费吹灰之力的杀害了大部分朝圣者。可布劳恩·拉米亚被伯劳杀死后的意识穿越技术内核到达万方网后,她了解到内核是几百年前地球毁灭的真凶,而内核赐予人类的技术“远距传送”,其实是内核偷偷利用人类的大脑进行运算。霸主执政官悦石从眼前的种种迹象和约瑟夫赛文的转述中意识到,攻击霸主环网的所谓“驱逐者”根本是内核假扮的。内核想要挑起战争,让大量人类意识通过远距传送,从而达到内核掌握人类的目的。为了消灭内核,悦石最终决定下令摧毁了所有的远距传送装置。超光通讯也随之停止。人类从此分散在宇宙的各个角落,只能利用古时的宇宙飞船相互连接。无数家庭被拆散,无数人被夹死在传送装置里。霸主瓦解,人类倒退到古时的低速时代。而伯劳却不再是人类的敌人,它只是一个能穿梭时空、在时光潮汐上冲浪的神秘生物。
  在《安迪密恩》、《安迪密恩的觉醒》中,霸主消亡,宇宙无序。在混沌中,朝圣者中的一位罗马天主教神父成为了全宇宙最大宗教的首领。他可以借助内核在他身体上植入的十字形可以死而复生。是的,内核并没有被悦石消灭,它躲在了狭缝中寻找下一个占领宇宙的机会。内核想把宇宙中所有人类的身上植上可以令人复活的十字形,从而达到控制全人类的目的。很多人为了种种原因,放弃永死的念头,拥抱永生。而有一些人,不肯放弃自己死亡的权利,与教会暗地里斗争。布劳恩·拉米亚生下了一个女孩伊妮亚,伊妮亚便是宇宙指定的宣教者,她会教会人类缔结之虚。内核追杀着伊妮亚,而伊妮亚与自己的守护者劳尔安迪密恩一起乘坐一艘古老的飞船躲避着敌人,同时一路传教。她教会人类如何感知缔结的虚空。最后,人类心悦诚服的接受了爱是触摸缔结之虚的关键,也接受了永生是一种破坏缔结之虚的诅咒,从而真正消灭了内核,恢复了整个宇宙的和谐。
这部小说的深度和广度,不是一般的太空歌剧可比。作者丹西蒙斯英语文学专业背景,在这部小说里,融合了多种文学元素。约翰济慈,是其中最明显而且最耀眼的一个。有的时候我在读这套书的时候,简直怀疑丹西蒙斯是约翰济慈的头号大迷弟,从内容到细节,海伯利安四部曲处处和约翰济慈及作品对应。
  前面说了,原版《海伯利安》讲述的是旧神与新神的交替。旧神泰坦们一个一个被自己的子辈新神奥林帕斯神所挑战然后替代,唯一还掌握权力的旧神便是太阳神海伯利安。

  第一遍看海伯利安的时候,我有些迷惑了。我没有意识到海伯利安是小时候看的希腊神话“海波利昂”、“許珀里翁”、“希泼利恩”、“休伯利安”等的神奇变体。这里要说,小时候的杂食经历让我脑海中的印象全是混乱的,很长的时间内我罗马和希腊神话分不清,各种神的事迹在脑海里全是乱的,这要怪那些随心所欲的中港台翻译者……统一译名就如同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一样,痛苦而必要。
在丹西蒙斯的《海伯利安》世界里,海伯利安是一颗星球。与霸主的其他环(远距传送)网星球不同的是,海伯利安位于世界的尽头,上面有一座神秘的太阳冢(记得海伯利安是太阳神么?)供奉着伯劳。伯劳教会便是从这里起源。

  我第一次看到这种怪兽名叫伯劳的时候有些迷惑了,伯劳在我的印象中是一种小巧的鸟儿,为什么把这种神秘的怪兽命名为伯劳呢?我还特意去看了《海伯利安》原文,是Shrike没错。后来wiki了一下,我才知道,伯劳是一种性情凶猛的鸟,有把尸体插在棘刺上储存撕食的习惯,这像极了书中的金属怪兽伯劳。——文学家写起科幻小说来,竟是从生活中化用日常可见的事物,十分精彩。
  回到海伯利安星球的话题。为了表示自己与《海伯利安》诗篇的联系,丹西蒙斯在小说里直接把海伯利安的首都命名为济慈。第一部里的七个朝圣者之一的诗人马丁塞纳利斯出生于旧地(地球),并且在海伯利安的济慈上重拾灵感,写下了——《海伯利安的诗篇》。而某种意义上,这部《诗篇》其实是续写了约翰济慈的《海伯利安》。最妙的是,马丁塞纳利斯在小说的第四部,完成了《诗篇》。

原文里写道:
  这首诗(马丁塞纳利斯的《诗篇》)讲述的是泰坦神的覆亡,他们被自己的子嗣——希腊诸神——取而代之的故事。它讲述了由于泰坦神拒绝被取代,奥林帕斯神与之搏斗的历程:随着俄刻阿诺斯和他的篡位者——尼普顿——搏斗,大海掀起了惊涛骇浪;随着海伯利安与阿波罗争夺光明的控制权,太阳消失了;随着萨土恩和朱庇特争夺众神王座,整个宇宙都颤动起来。岌岌可危的,不仅仅是一批神祇的消逝,他们将被另外一批取而代之,而且是一个黄金时代的终结,黑暗时代的降临,那将意味着所有凡夫俗物的灭顶之灾。

  《海伯利安诗篇》并没有隐匿这些神的另一重身份:我们很容易就能明白,泰坦神代表了整个银河系中人类短暂历史上的英雄,而奥林帕斯篡位者,便是技术内核的人工智能。双方之间的战场,波及到环网所有星球上一片片熟悉的大陆、海洋、航空线。在这之中,冥府怪物,虽是萨土恩之子,但迫不及待地想要和朱庇特一起继承这一王国,暗中追踪自己的猎物。它猎捕神,也猎捕凡人。

  《诗篇》同时也讲述了创造物与创造者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艺术家与艺术品,所有的创造者和他们的作品。这首诗歌颂爱情、忠贞,但却摇摇晃晃地行进在缥缈主义的边缘,那都是些关于爱的力量、人类野心和学术傲慢的腐堕情节。

  第一遍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触。开始看《海伯利安》小说的时候,我只是抱着这是一部获得星云奖的科幻小说的想法,可我没想到,作者会如此执着的在自己的作品里向最爱的诗人一再的致敬,而且完成的如此出色。
我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错过了那段中国文学复兴的时期,错过了北岛、顾城、王朔、伤痕文学……但随着经济发展,文学越来越偏安一隅,偶尔吉光片羽,也稍纵即逝,或是在小范围内狂欢。当文学青年越来越多的意味着网络言情耽美,盗墓小说,郭敬明,韩寒的时候,我们到底有没有作家能够跳出情爱跳出流行,像丹西蒙斯一样,为中国的济慈鼓舞而呼?

  再谈到第一部中的一个小细节:另一个朝圣者布劳恩拉米亚直接和约翰济慈的人格乔尼恋爱了。在关于布劳恩·拉米亚的这一章里,作者丹西蒙斯借着乔尼的口,将约翰济慈的全部一生复述了一遍,并且让他与布劳恩·拉米亚生下了第三部第四部的主人公救世主伊妮亚。这简直是迷弟的最高境界!

  读到这里,我和你们一样,强烈想要知道《海伯利安》小说里这场泰坦神和奥林帕斯神的结局。在希腊神话里,“历史”写定了奥林帕斯神的胜利,朱庇特和阿波罗为首的奥林帕斯神战胜了他们的父辈萨图恩和海伯利安。《海伯利安》长诗由于约翰济慈的英年早逝,并未完卷。可丹西蒙斯在《海伯利安的陨落》小说中,改写了故事的结局:象征着人工智能技术内核的奥林帕斯神被打败了,而象征人类的泰坦神仅仅惨胜,它牺牲了无数的生命、科技的倒退。原来四通八达的环网不见了,人类重回蒙昧时代。而海伯利安这颗星球,跟着环网一起陨落了。它从此消失在浩瀚的宇宙中。这个“消失”并非物理层面的消失,而是因为交通的崩溃,人类不得不用原始的飞船丈量宇宙。在有限的生命里,一个人类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任意穿梭了。
丹西蒙斯用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诗人一般的写作功力,圆满了他的“偶像”约翰济慈的未竟之作,并且把原诗中的隐喻,代入自己小说中的意象,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这只是前两本小说的内容。后两本《安迪密恩》和《安迪密恩的觉醒》中,丹西蒙斯借用了约翰济慈早年写的另外一首四千行的长诗《安迪密恩》中的意象,为我们圆满了整个小说宇宙设定和故事结局。
  约翰济慈的长诗《安迪密恩》扎根于古希腊的那段神话。长诗里的故事是这样的:安迪密恩(通译:恩底弥翁)是一个俊美的牧羊人,每次在他牧羊过程中休息的时候,他梦见有一位美女辛西娅出现在他面前。安迪密恩爱上了辛西娅,上天入地要找到她。在寻找的过程中,安迪密恩首先在地下世界遇见了阿多尼斯和维纳斯,这是一对由凡人和神组成的情侣。然后安迪密恩在海上解放了被喀耳刻俘虏一千年的格劳克斯。后来,安迪密恩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印度少女。安迪密恩在奥林帕斯山上放弃了自己的女神辛西娅,选择了他的凡人新欢。可那印度少女离他而去。安迪密恩痛苦不堪,印度少女再次出现时,告诉安迪密恩其实她就是辛西娅。辛西娅多想忘记他,可是不能,因为到最后,没有别人,只有你。"There is not one,/ No, no, not one/ But thee.”

  这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在丹西蒙斯笔下又是一番光景。丹西蒙斯又一次巧妙的化用了长诗《安迪密恩》。最明显的是后两部小说的男主人公就姓安迪密恩,他出生于海伯利安星球。而女主人公的名字伊妮亚取自一座古希腊的城市。安迪密恩与伊妮亚,当伊妮亚还是一个萝莉的时候,就如同原版希腊神话中那个凡人和女神一样相爱了。前两部中被打败的内核借助十字形的力量卷土重来,形成了强大的教会。这个教会派出了精兵强将追杀伊妮亚。故事的最后,伊妮亚舍生取义,分发了自己的血液给人类,让人类意识到永生是诅咒,是内核的阴谋,而命享真死才是人类的宿命。在结尾处,安迪密恩察觉伊妮亚是从未来而来与他相遇相爱,这个时间轴上的伊妮亚虽然已死,但他们仍然能甜蜜相处一段时间。
如果说前两部丹西蒙斯是借了约翰济慈的诗里面的意象而非故事本身,那么后两部丹西蒙斯仅仅借用了《安迪密恩》长诗故事本身,而融进去了自己的意象。战胜人工智能内核的关键是“缔结的虚空”。

  什么是缔结的虚空?在书的第三卷一直提出这个词汇,我却不得其解。直到第四卷,书里的伊妮亚明确的提出了融入缔结的虚空四步骤:聆听生者之音,聆听死者之音,聆听天体之音,和迈出第一步。

  缔结的虚空在这本科幻小说中的设定是一种超脱于时间和空间的存在,从古到今所有智慧种族个体的记忆与思维都在其中留下回响。人类通过那四个步骤,用“共情”的方式与缔结的虚空产生共鸣,这样便能做到以前内核提供的远距传送器做到的远距离瞬移。与内核的远距传送不同:内核提供的技术相当于粗暴的划开了缔结的虚空,每一次瞬移都损害了缔结的虚空里的意识。而伊妮亚的共情的方式则是利用了缔结的虚空的本质。爱是这个宇宙的原动力,而唯有生命短暂且始终生活在死亡和失落的阴影下的人,才会有对生命、对别人的爱,才能利用缔结的虚空。
归根结底,后两本书是一个爱拯救人类于人工智能的故事。当我打下这行字的时候,忽然觉得这书的主题……好平常。可我为什么看的时候会眼泪汪汪呢?

  接下来我想谈论这本书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宗教元素的渗透。
  神、宗教与信仰是外国科幻小说中不可磨灭的组成部分。记得有外国网友对英译本《三体》三部曲评论,说这是一部无神论者的宇宙观产生下的巨著,而他平时看的科幻小说,即使竭力否定神的存在,也是从宗教的负面着手。而三体则是完全抹杀了神的存在。而我对于《海伯利安》四部曲的感触,正好与这位网友相反。

  《海伯利安》第一部的背景便是七个朝圣者前往伯劳神庙朝圣。在海伯利安的故事大框架下,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都存在着。比如那七个朝圣者中,有圣徒兄弟会的船长,有罗马天主教的神父,有一开始不信教但却不断受到旧约类似的献祭之梦困扰的犹太人伦理学教授。六个朝圣者的故事里,或多或少都与宗教相关。最令人震撼的是第一个故事:天主教神父抵制住了永生的诱惑,抵制住了七年来每秒不断的电流折磨,在十字架上殉道。
而第三部和第四部则是塑造了作为反面角色的教会。那种上天入地唯我独尊,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十字军精神,竟然在作者笔下的未来也正上演着。故事的结尾,果然又是爱vs宗教,命享真死vs永生的套路。虽然这种事情在无数外国小说中都论证描述过,可丹西蒙斯的笔下,这种宗教与信仰间的矛盾、教义与人性的碰撞显得尤为深刻。故事的高潮,伊妮亚钉在十字架上,与伪装成教会高层的内核对峙,忍着肉体的折磨宣扬爱的教义这一幕,简直是基督教的经典再现。

  作为一名中国人,无神论教育深入骨髓,与传统文化里的中国式泛神论同时影响了我。在阅读有宗教元素的书籍时,我总是会被其中隐藏的观念所噎。我理解为自己的信仰而去死的精神,中国历史上有无数这样的人,例如清朝的戊戌六君子。但我不能理解那些因为信仰不同就举起屠刀残杀同类的人。历史八次大规模的十字军东征——罗马天主教意图清洗异教徒——造成了极为惨痛的伤亡。我并不认为这是对的,正确的,道德的,但也许一神论的教徒的想法和我不一样。读海伯利安时,我已经了解了这种中西方思维的差距,但我知道,如果我要是青少年时期读这本书,一定会迷惑于其中很多情节。

  联系到现实,ISIS根据穆斯林极端教义对异教徒、无神论者进行肉体消灭的惨剧正在上演。如果我可以,真想人手给他们发一本《海伯利安》四部曲。若是太长,房龙的《宽容》也行。房龙认为人类需要“宽容”——容忍并理解不同的能力,而丹西蒙斯明显认为人类需要“共情”,而“共情”自然来自于“爱”。这个“爱”和爱情可不太一样,更接近于基督教宣扬的“神爱世人”。总之,丹西蒙斯或有意或无意,在这四部曲里宣扬了宗教意义上的“爱”的精神。

  这本小说的情节复杂,意象丰富固然是《海伯利安》四部曲成为经典的原因,而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热爱这本小说的重要原因是因为,这本小说的文学成就很高。从这个意义上说,《海伯利安》四部曲是一部非常另类的科幻小说。
  在读这本小说的不久之前,我重读了刘慈欣所著的《三体》三部曲。刘慈欣的《三体》简直是丹西蒙斯的《海伯利安》的另一面。刘慈欣工科背景出身,《三体》用词简洁准确,行文直白流畅,文中的科技硬核比比皆是,宇宙思辨色彩极浓。而《海伯利安》的第一部完全可以忽略其中的科幻元素,当做文学名著来阅读。首先《海伯利安》第一部的组织方式致敬了薄伽丘的《十日谈》,虽然从内容来看他应该受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影响更深。这三部书的组织方式是一致的,都是通过各位主角讲的故事串联起来的。《海伯利安》第一部里面的六个故事涵盖范围很广:神父讲述的故事充满了殉道者的悲悯和抗争;上校在自己的故事里如同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他以一人之力与反抗军作战。故事的中间还穿插着浪漫而神秘的爱情;诗人马丁是作者自己的写照,他如同古代的游吟诗人一般,用自己的笔写活了神话,而伯劳是他的缪斯;伦理学教授的故事则是圣经里亚伯拉罕献祭自己儿子的故事的翻版。与圣经里不同,丹西蒙斯笔下的教授对自己的女儿的爱充斥于文字之间,里面的细节令人动容。最后教授为了那一点点拯救女儿的希望,抛下了自己一直以来坚持的信仰,来到了伯劳神庙;而侦探拉米亚的故事如同一个流畅的浪漫冒险类小说,人类女性与机器人(赛博人)相爱;最后,领事的故事如同一篇对于旧地大自然的挽歌,充满了人类对于那个不可能回去的伊甸园的眷恋和惆怅。每个故事都是精彩的短篇小说,而合在一起,竟然勾勒出了故事的大背景来。而当你继续往下读的时候,你会发现,在这六个故事里的细节,竟然在后三本里不断的闪现。这种大气磅礴又精巧无比的构思,令人佩服。

  本来还有一些想说的,可是抬头一看已经六千字了,征文要求就三千字,还得删,麻烦。就这样吧。最后想描述一下自己的阅读体验。这并不是一本容易看懂的书。本书大部分时间是多线程叙述方式,中间夹杂着大量的诗歌原文、禅宗的公案等内容,作者也从未费心在科技新词的出现时进行解释,所以在阅读的一开始,我是不太明白这故事的发展的。可是正由于这丰富的文学性,我读完了第一遍,然后很欣慰的看到丹西蒙斯是个好作者,他把四部曲里的大部分坑都填完了。然后我迅速的进行了第二遍阅读,而这一遍,我的眼前出现了更多更丰富的指代、隐喻和哲学思辨。












评分

参与人数 1铜币 -1 收起 理由
wenxin -1 继续努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4-6-30 11:41 , Processed in 0.03689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