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53|回复: 0

《美丽新世界》:毁灭还是重生

[复制链接]

用户组:举人

      UID
205
      积分
1028
      回帖
141
      主题
191
      发书数
12
      威望
850
      铜币
4453
      贡献
0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202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28
发表于 2025-3-20 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想要的我都给你,得不到的你永远都不想要。”

  在未来的完美世界里,这就是最终的生存哲学。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被缩短为零:要么实现理想,要么从根本上扼杀欲望。如果这一切都是可行的,终极幸福炙手可得。没有失望,没有妄想,人成为社会机器中能可靠预测的元素,祥和、完美,在服务于社会大理想的同时自我实现。

  问题是,人性的发展是趋向于个性化还是共性化?个性的极端导致无政府主义,效率低下社会动荡;共性的极端导致文学艺术的单一萎缩,失去自我的同时人也失去了区别于动物的根本要素:情感与创造力。

  为了解决共性社会里个性丧失所带来的成本,新世界里国家机器对人从基因上做出了根本改变。自人工受精卵细胞以来人就被划分了等级,低级细胞无限分裂导致智力水平的稳步下降,直到该阶级社会分工需要的下限;高级细胞不进行分裂,单卵转化成为单一的人体,从事高级社会分工。不同阶级的婴儿自出生以后就进行完全不同的阶级化教育,这种教育的宗旨总结起来就是:“你想要的我都给你,得不到的你永远都不想要。” 没有争论,没有困惑。人的命运生来就被决定,人的快乐建筑在药物的基础上:只要按照社会分工需要努力工作做出应有贡献,除了按需分配之外,为了满足人在更高层次上的情感与自我实现需要,每人每日都会按照配额领到“快乐药丸”,其效果与现代社会的毒品类似:刺激神经中枢,人为产生亢奋与满足感。

  我不知道作者Aldous Huxley是否参考了印度的种姓阶级制度来刻画这个勇敢的,完美的共产主义社会,但二者的共性却惊人的相似:印度有四个基本种姓,在勇敢新世界里,人也被分为 到 这样的阶层。不过这本书创作于1932年,Huxley不可能预测到40多年之后发生的人类历史上第三次产业革命,没有想到其实书中最低阶层的单卵无限分裂低级人种完全可以被机械化大生产取代而进一步降低新世界的管理成本。

  我完全被这本书迷惑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社会确实是完美的,充满终极幸福感,没有矛盾没有争论;可另一方面,这样的社会中人也注定失去自我,一切不和谐的声音都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被残酷扼杀。Huxley精确的刻画出了勇敢新社会的哲学理念与引人之处,却不从个性与共性的角度去搅乱这个社会的正常运转:他很巧妙的深入到社会机器的底层,通过人的偶然失误(受精卵培养液配方偶然失衡)创造出一个细微的裂缝。正是通过这个微小缝隙的一点点演变,一点点从共性中剥离出人的个性,直到这两种哲学理念的矛盾完全不可调和;而同时所引出的“原始保留地”的情节与共性社会内部缓慢的分崩离析平行发展,内因与外因交互影响导致矛盾的激化。

  故事的结局十分灰暗。不过我认为不管哪种力量的胜利都是令人沮丧的结果:勇敢新世界完美生活的破产意味着理想主义的破灭;而个性泯灭又意味着人类灵魂的丧失。在那样的新世界里,这样的挣扎是没有意义没有出路的。唯一的光明可能在于从根本上否定完美生活的存在,否定这所谓的勇敢新世界的哲学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毁灭是通往人性重生的唯一途径。

  与苏俄流放作家Yevgeny Zamyatin 1924年的小说《我们》相比,《勇敢新世界》的语言更为尖锐,讽刺,对新世界的刻画更具有现实感。我想这大概是因为Huxley用很多篇幅描述了科技进步在新世界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同时又给出了未来社会中“原始保留地”存在的基本原因;而《我们》却总让我联想起电影《V for Vendetta》,在高度发达社会中不和谐的原始状态理所当然的莫名其妙,甚至不切实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字的说服力。

  字数:1268
  转自:艾小柯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07926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4-28 04:48 , Processed in 0.05500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