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UID205
好友0 人
听众0 人
收听0 人
阅读权限50
注册时间2025-3-1
最后登录2025-4-28
在线时间202 小时
用户组:举人
UID205
积分1028
回帖141
主题191
发书数12
威望850
铜币4453
贡献0
阅读权限50
注册时间2025-3-1
在线时间202 小时
最后登录2025-4-28
|
本帖最后由 woohoo345 于 2025-3-20 02:36 编辑
“我想和你生活在一起。我觉得到此为止够了,我们到现在不幸地够久了,太久了。之后我们会生病、不良于行、死亡,但我相信我们在一起会快乐,直到最后,至少我想试一试。我想我爱你。”
——米谢-韦勒贝克《无爱繁殖》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芙烈-叶利尼克年轻时曾就自己的文学态度说,“我的文学将舍弃孤绝,我的文学须如爆炸如烟幕般炽热,如汽油”。这话表达她意欲用文学这把刀割向人间,借杀气腾腾的文字让社会问题现形。在这话里,相较于叶利尼克的文学抱负,她书写时的笔力、透纸而出的热切更让人惊诧,该是对世间怀抱多么强烈的爱,才能让一颗拳头大的心生出这般撼人的激情,而被这如爆炸如烟幕的情感所点燃的生命,又该有多么璀璨和燠热?
然而,究竟什么是爱?爱,不过是个干净利落的单字,无形无体,虚无缥缈,却又无处不在。每个人不是走在迎向它的路上,就是在失去它的路上,谁都没法将它固定下来。爱,是个美丽的字眼,当代的人们在宇宙里的每个空格都填上它。但是,比起从前那些决口不说爱字的年代,爱于我们,未必如爆炸如烟幕般炽热,却如爆炸如烟幕般短暂与虚幻。
■这问题,很早就出现苗头,但会走到失控地步,该负最大责任的,大概就是避孕药吧……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说,“如果人没有永恒的意识,如果万物底下只有一种狂野沸腾的力量,在黑暗的激情风暴中产生了巨大而令人窒息的万物,如果万物之下是一种没有东西可以填满的无底的空虚,那么生命除了绝望之外还有什么呢?”
科学无情地消解宗教后,永恒成为空洞字眼,我们唯一仅有的不过此生。盖棺瞬间,生命彻彻底底灰飞烟灭,不留渣滓,和丁点希望。任何以未来、以大我为名的事物,其实于我们都不相干、也无意义。只有“我”和“现在”,才是所有的所有,是生命的真义。因此,我们要快乐,拼命地快乐。用我、现在、和快乐,构筑一副坚实的盔甲,抵挡虚无主义的森冷大刀。
要快乐,就该勇敢地回归真实欲望,放手让性愉悦急速奔驰,在年轻肉体上筑起快乐城堡。避孕药的发明是道福音,它为性与责任脱钩,解放生殖的束缚,让世界响起青春的赞歌。于是,在书本里、在广告里、在电影里、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里,我们大声地咏叹青春、咏叹窈窕姣好的年轻肉身,让美貌、身材、和魅力成为一场崇拜、成为男男女女们闪耀的标章、成为个人主义下的文化主旋律。
在歌颂年轻的国度里,松弛的筋肉、衰微的体能、以及纹路浮突的容颜,是局外人的专属烙印。带着这些烙印的人们总是形影模糊、声音低微,仿佛岁月一点一滴、一分一毫地减去了他们作为人的分量。而曾经的他们,就是如今的我们。既是你和我,大唱青春赞歌、将年轻与及时行乐唱成文化主旋律,也是你和我,被这曲赞歌摘掉青春标章、换上衰老烙印、成为局外人。那时,我们对世界呐喊着自我与解放,如今,世界不负所托地回报我们以寂寞与孤独。
“生命是如此的空虚、毫无意义”,克尔凯郭尔再次说道。
■孤绝空虚的生命
《无爱繁殖》是法国作家米谢-韦勒贝克推出于1998年的小说,内容透过两个同母异父兄弟的生命历程来阐述西方社会所面临的人际问题:人际孤立、空虚挫折。小说的主角是一对同父异母兄弟,出生于上世纪六0年代末期,两人当中的一个是极度理性、情感疏离的分子生物学家,另一个则是沉溺于性欢愉不可自拔却备受性挫折的中学教师。两位主角的父母是所谓的“垮掉的一代”,年轻时投身于各种思想和行为的解放,终身实践着自我的追求与欲望的满足。结果不仅成为自己父母和孩子生命里的局外人,剪断三代人之间原本应有的情感牵绊,也将整个时代的价值观从上一代的牺牲奉献,转变为这一代的独立自由,以及下一代的孤立疏离。
《无爱繁殖》所阐述的是,宗教的影响力被科学消退后,个人主义和理性主义兴起,个人的生命态度从牺牲奉献过度到自我欲望的满足,凝聚社会的力量则从抽象的情感依附过度到具象的生活规则和生命逻辑。发展至今的结果是,人们透过商业和娱乐疯狂开发和追求本能欲望,致使情色文化和暴力文化四处蔓延,整个社会渐渐走向放纵的享乐主义。另一方面是思维意识被高度科学化和理性化,导向冷漠疏离和现实自私的物质主义,整个时代则无可避免地陷入人际孤立以及普遍爱无能的状态。
从主题来说,《无爱繁殖》和之前的《情色度假村》、以及之后的《一座岛屿的可能性》,可说是韦勒贝克的性/爱三部曲。这三部作品都以“性”作为载体,各自以不同的角度来阐述,人们如何在沉溺于自我欲望的过程中,渐渐丧失爱的能力,致使社会走向暴力、人际陷入孤绝。在《情色度假村》里,韦勒贝克阐述的是在西方社会的资本主义下,广告和营销手法使得“性”这个本能欲望被疯狂开发,“年轻”、“性感”、“魅力”、“吸引力”、“性欢愉”成为主流价值和肯定自我的手段,性欲的追逐和刺激的感受力更是一步步升级到无度纵欲、乃至于暴力。
在《无爱繁殖》里,韦勒贝克则是以考察社会文化变迁的方式,从两位主角的故事开始,对内容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描摹出当代整个西方社会的形而上学转变是如何发生。启蒙时代以来的科学主义和物质主义彻底瓦解了基督教的影响力,失去永恒概念的人们被局限在此生此世里,自然地走向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注重个人自我的实践和欲望的满足。而上世纪六0、七0年代的思想解放、以及避孕药的普及,对性解放更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性彻底从生育和责任的钳制中解脱出来,成为欢愉的主要来源和自我肯定的手段。
加上广告和营销手法的助长,青春与及时行乐成为时代的标章,年轻人则成为社会的主角。放眼望去,多数的欢愉和自由都是为年轻人准备的,年轻、性感与魅力已然成为财富和地位之外的另一种权柄,成为一种应当被拼命挖掘、尽情享用的资源。结果是,人们从对死亡的恐惧过度到对衰老的恐惧。年轻时人们相信性欢愉、相信性魅力,对责任与牵绊报以轻忽的笑,衰老来时却深陷于色衰爱弛的悲哀当中,渴望责任与牵绊的缠绕而不复可得。人们将年轻、性感与魅力供上神坛,但这神坛反手便将人们打入地狱。
一直以来,韦勒贝克的作品都备受争议,颓唐的人物性格、赤裸的情欲纵横、刻薄的宗教批评、以及不留情面的政治讽刺,在在让他成为文坛卫道人士眼中的颓废坏份子。《无爱繁殖》推出后,韦勒贝克遭受格外多的批判,主要原因倒不在于书中那些颓废氛围和赤裸性爱,而是因为他笔下所写、用以解决人际孤立和爱无能的方式:人类基因改造和复制,以及无性生殖。这种对人类基因改造和复制的抱持美好愿景和公然支持的态度,不仅挑动了卫道人士的神经,即使是科学主义的支持者也不免感到难以招架。
《无爱繁殖》里,韦勒贝克在深入剖析当代西方社会人际孤立和爱无能状态后,认为是对死亡的恐惧造成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产生,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又是造成家庭观念崩溃的主因。而人类的性活动在与生育脱钩后,经过商业运作的过度渲染,其实已经渐渐从单纯带来欢愉转变为带来自我肯定和满足的工具,就像资本主义社会里的财富一般,性所演变出来的东西助成了自私、人际隔阂、世代撕裂,以及普遍爱无能的状态。因此,如若借由基因复制消弭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进入永生,借由无性生殖消弭人们对性的沉溺,彼此形成紧密的血缘关系和相似性,则人类整体便能像实行社会民主主义的北欧国家那般,因为人际差异和不安全感的降低而使得社会责任感和个人幸福感获得提升。
有趣的是,在《无爱繁殖》出版近十年后,韦勒贝克推出了《一座岛屿的可能性》,在后面这部小说里,他彻底推翻了基因复制和无性生殖可能带领人类社会进入幸福的构想。《一座岛屿的可能性》描绘一个透过基因复制走向永生的世界,在那个未来世界里,虽然消弭了对死亡的恐惧和对个人欲望的沉溺,但人们并未因此相互关爱,反而是因为所有欲望丧失,包括彼此接触的欲望,而陷入完全的孤立与虚无,个体与集体生命都成为意义全无的重复。由此,韦勒贝克重新诠释人类恢复爱与幸福的方式,必须是始于当下,人们必须现在就重视爱与幸福、在生命里培养爱与幸福的能力,否则无论是采用有性生殖还是无性生殖,抑或借由基因复制进入永生,漫长的演化历程都会因为起点和方向的错误而将人类带往相残或孤绝。
■关于无性生殖
韦勒贝克在《无爱繁殖》里提出以“无性生殖”的方式来恢复人们相互关爱的能力,乍看之下似乎极其匪夷所思,毕竟生物进化论里所教授的知识是,有性繁殖更有利于物种多样性,能增加物种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比无性生殖更复杂而高级。但事实上,生物演化学里从来没有解答出生物为什么会演化出“性”这个能力,也没能真正地论证出有性生殖更优于无性生殖。对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优劣判定,多少是基于所谓“高等生物”大多采取有性生殖而直观地认定有性生殖必然优于无性生殖。
从实际的运作看来,借由“性”来繁衍后代既低效又危险,生物必须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寻找伴侣,在性交时还容易遭受攻击,受精成孕的几率和后代数量也较为有限。虽然有性生殖发生时,子代由亲代那里各截取一部分的基因形成独特的基因组,有利于隐藏“坏”基因的显现,但对于“好”基因却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因此综合来说无法得出有性生殖比无性生殖更利于物种演化和适应环境的结论。在现实的生物圈里,在有性生殖出现后,无性生殖并未就此被淘汰,可见这两种机制在生物界里都各有利弊。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有性生殖却为人类带来许多现实的问题,首先就是为了传宗接代,人们必须去爱生物关系疏远的人。由于相似的基因组容易使得“坏”基因显现出来,人类社会普遍要求人们必须在茫茫人海中挑选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去结合。而且,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在结合之余,还需要发展出长久和坚实的情感依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爱,让后代得以拥有稳定的生存环境和较好的养育照顾。然而在生物学上,相较于亲子间先天便易产生诸如母性的情感依附关系,两个没有血缘关系或是血缘关系疏远的人,除去最初的性吸引力外,要建立和维持长久的情感依附关系其实并不容易、也没有太多生物基础。
除此之外,在生物学上,人类男性为了更好地传递自己的基因,先天倾向于与多位女性发生性关系,而人类女性为了让自己的后代得到更好的生存条件,先天倾向于寻找经济条件好、社会地位高的男性结合。这些生物倾向其实都与在两性之间建立长久坚实、独占排他、不计代价的爱相冲突。加上韦勒贝克在《无爱繁殖》里所指出来的,个人主义使得人们更注重自我的实践和欲望的满足,让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天平更向生物性那边倾斜,凡此种种,都让爱成为一个美好却艰难的路,每个人都能踏上,却少有人能在这条路上坚持向前走。因为更自由、更自我,我们这个时代比以前的任何时候都需要力量才能一路爱下去。
■没有哪个时代像现在这样,四处弥漫着寂寞与孤独的烟雾,也没有哪个时代像现在这样,用尽全身力量都难以维系一个家庭的完好,耳边听到、眼里看到的,尽是男人对青春女子的渴慕,是女人对外来情敌的恐惧。每个人都轻易地说爱,但却没有多少人将爱握在手里。这个时代很糟糕,爱带来幸福与快乐,却也带来更多的失落与恐惧,也许我们从来就不真的懂得爱。对此,不用担心不被爱的爱因斯坦曾说:
“一个人只是整体的一部分,这个整体就是我们所谓的“宇宙”。这一部分在时间上或是空间上都是有限的。一个人只有他自己的经验,因此他的思想和感情都和别人不同—这是他认知与判断错谬的根源。这种错谬对我们来说有点像囚笼,把我们局限于思欲,使我们的爱心局限于少数接近我们的人。我们的课题就是摆脱这个囚笼,把我们的同情心扩及到一切生物和美丽的自然界。没有人能完全达到这个境界,但是迈向此一目标的努力,本身就是解脱的一部分,也是内心安全的基础。”
字数:4190
转自:不开灯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61531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