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UID916
好友1 人
听众0 人
收听0 人
阅读权限90
注册时间2025-3-1
最后登录2025-5-15
在线时间80 小时
用户组:荣誉版主
UID916
积分2395
回帖99
主题333
发书数332
威望1847
铜币5019
贡献0
阅读权限90
注册时间2025-3-1
在线时间80 小时
最后登录2025-5-15
|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两个独立的文稿合编而成的。一个是( 资本主义时代旅俄华工(1861-1917),(1881在远东)另一个是(阿穆尔沿岸地区的中国人)-1917) 。《资本主义时代旅俄华工在远东》(1861 -1917) 中B. 索洛维约夫是俄罗斯远东资深学者、历史学博士。他终生致力千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俄国远东华人问题的研究,著有( 华工及其在滨海地区的地理名称》(符拉迪沃斯托克,1973 年)、《苏联远东的中国地理名称辞典) (符拉迪沃斯托克, 1975 年)等。本书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其遗著, 1989 年莫斯科( 科学) 出版社出版。肥沃而辽阔的黑龙江流域是中国人世代居住的地方。汉族、满族、鄂伦春、赫哲等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此外还有成千上万的流民从山东、河北、山西和东北等地来到这里,从事农耕、采金、挖参、打猎等生产活动。他们春来冬归,经年不断,是当时的季节性移民。然而, 19 世纪中叶, 沙皇俄国在进行了一系列侵略活动之后,趁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了不平等的《媛辉条约》和( 北京条约) ,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纳入沙俄版图。至此,西起外贝加尔、东至太平洋、北至北冰洋、南到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形成了广袤的俄国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形成了漫长的边界线。从此以后,除按条约规定留居原地的中国居民之外,到这里来谋生的中国人巳不再是"季节性移民”,而是出国赴俄打工者或称旅俄华工。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一支多达数十万的旅俄华工队伍,来往于中俄边境,劳作生活千俄国远东的深山老林、荒凉矿山和广阔田地里。这支队伍作为俄国远东劳动力市场的特殊商品,成为远东资本积累的工具,且对毗邻两国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本书就是着重分析和叙述了这支华工队伍赴俄的历史背景、历史原因、规模及其在远东地区的生活形态。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