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16|回复: 0

树木的基本演算法——读 [英]特里斯坦·古利的《如何阅读一棵树》

[复制链接]

用户组:进士

重建论坛勋章

      UID
2262
      积分
7024
      回帖
607
      主题
1368
      发书数
1208
      威望
4828
      铜币
18035
      贡献
0
      阅读权限
7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166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9
发表于 2025-4-27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本书是我的梦中情书。不开玩笑地说,我等这样一本书已经等了十年。

  七八年前我参加了不少自然教育类的活动,比如用“一年的时间观察身边的一棵树”。参加这个活动的每个人需要各自认领一棵方便观察的树,然后以每周一次汇报的节奏记录自己对这棵树的观察。我选择了一棵长在家门口的柳树,开始利用一天四次遛狗的时间围着它打转。

  我记录了它的发芽、开花。然后我就发现——我没有什么好发现的了。

  我观察到了它长在一棵巨大的香樟树旁边,香樟树的树冠盖住了它上方的天空和阳光。但这意味着什么、会给这棵树带来怎样的影响、又怎样在这棵树身上体现出怎样的视觉线索?作为这棵树的邻居和自然观察者,我应该怎么在看似平常的细节与树作为一个生命体的个体体验与生存策略之间搭建桥梁?不知道。

  我观察到了它以一个略微扭曲的姿势站在一块高地上,旁边就是被物业抽干了水的人工湖。但这个地点、或者说微环境是如何让这棵树决定以这样一个扭曲的姿势站在这里、它如何做出了这样的决策、牺牲了什么又换得了什么?还是不知道。不仅是不知道答案,更是连如何找到答案都不知道。

  直到这本《如何阅读一棵树》给我指明了方向。

  在这本书之前,我只是模糊地意识到关于身边的植物,我有很多好奇,但既不知道如何提问,也不知道要如何寻找答案。我试图在植物学科普里找答案,但一本一本的科普书,留下的都是失望,以及望而生畏。

  我看过很多植物科普,它们大部分都非常热衷于以界门纲目科属种来划分植物,强调各种植物在叶花的形态上的相似与区别——这些知识读起来井井有条,一到实践就翻车翻到十八层地狱最底下、捡都捡不起来。

  我经常拿着一张植物的叶花形态特点描述站在一棵疑似它的植物面前,然后发现这棵植物虽然有三五个符合描述的特点、但还有三百五百个根本不符合描述的地方。就连同一棵树,它的叶子都长得并不一样——有些符合科普的标准特点描述,而旁边那些明明长在同一棵树上的叶子却长得完全不一样。或者也可以说,如果退后几步看一棵树,你会非常确定地说这是一棵XX树,但如果凑近看它的细节,你基本上能发现八百个让你质疑自己判断的特点。

  我一直觉得这是我太蠢的问题,或者说这是植物学跟我八字不合的问题,直到这本《如何阅读一棵树》终于为我洗清污名:

  有些树的变化非常明显,如果事先没有了解,可能根本认不出来。例如桉树的叶子会随着逐渐成熟由圆形变得又长又薄。不需要观察那些极端的个例,你只需从自己周围开始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幼年针叶树的叶子在视觉和触觉上与它们年迈的邻居完全不同。针叶的形状因树种而异,年轻的针叶通常比老叶更短、更薄,摸起来更柔软,更像灌木丛。

  是的!!!这就是我一直压根没法实践、甚至最后直接放弃读那些植物科普的原因!

  每一棵树身上都有大量混沌的数据,一个手持植物学科普的小白根本无法总结出简单清晰的规律,而植物科普所介绍的规律也总是在被真实的数据所挑战。正是这个洞察让我对学习“植物科普”这件事彻底信仰破产,甚至直接放弃了这件事,因为对我来说,其难度相当于“教会AI辨认哈士奇”——你有一大堆混沌的输入数据,一个不总是准确的参考算法(植物学科普),产出结果也相当不稳定、甚至经常很鬼扯;基本上,你是在用自己的脑袋进行混沌的AI训练——大量数据输入和训练之后大概率是能训练出来的,但植物学科普提供的那几个指标绝对不是能完全信赖和依靠的算法。

  另一个让我对植物学科普退避三舍的原因是——我对认树种的兴趣相当有限。比起知道每种植物的名字,我更感兴趣的是我生活中遇到的植物经历过什么、“感受”到什么,它们如何在跟我共享的环境中面对怎样的挑战、做出了怎样的决策、如何做出、从怎样的过去经过怎样的选择到达了我所见证的现在。这些我真正关心的问题,植物学科普却并不关心。

  我想把我所遇到的植物当做路遇的陌生人来对待——聊一聊各自的经历、看看有没有共情的挣扎,而不是像植物学科普那样把这个陌生人分析成智人的某个分支、然而分析一下这位智人的心肝脾肺肾拆开都有什么价值、能用来吃还是卖。

  之前我所读过的植物科普,大多都在做后面这件事。

  我读了快十年,才等到第一本书,这本《如何阅读一棵树》,终于是在教我怎么做前面这件事。

  比如前面提到的同一棵树上的叶子长得都不同的问题,作者是这样解释的:

  ……树身的各个部分并不都是相同的年龄。出于文化上的方便,我们习惯将每个人的身体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体各个部分都处于相同的年龄阶段,要么是一个月大的婴儿,要么是40岁的壮年,或者90岁的老人。我们永远不会认为一个人同时处于3个年龄段。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身体各部位处于不同的年龄是有可能的,例如,指甲细胞可能一个月大,心脏细胞40岁,眼细胞则已经90岁。

  针叶树在树顶长出幼叶,树干下方或侧枝则是成叶。树上最年轻的部分离树干最远,在每根树枝的末端,顶部的树梢是树最年轻的部分。随着我们的目光向下扫描,时光倒流,底部是树最年长的部分。

  有时你会看到幼叶靠近树干,成熟的叶子反而靠近树冠边缘。这既反映了这些叶子的年龄,也表明了树冠边缘的生活条件更加严酷,从而触发了这种变化。无论母树有多老,修剪枝条都会使其萌发幼叶,而非长出成叶。”

  最让我感动和兴奋的是终于有一本书是在支持我去做我一直以来想做的事:像福尔摩斯冷读一个人那样读出一棵树可能经历过的挑战、挣扎与努力。

  植物的福尔摩斯存在吗?存在的,我读法医学科普的时候就读到过。在《花粉知道谁是凶手》里,知识极其广博的植物学家+环境考古学家+法医考古学家帕特里夏·威尔特希尔就是依靠她对植物以及它们所在生态环境的熟悉程度而迅速复盘出罪案在这个环境中发生时的具体细节。这让她一次次震惊跟她一起办案的警察,就像柯南或福尔摩斯一次次震惊警察一样。

  如果说帕特里夏·威尔特希尔像魔法师一样向我展示了从植物身上汲取信息和复原事实的神奇魔法,那么这本《如何阅读一棵树》的作者就是解密魔法的人——他的娓娓道来与手把手教学让我仿佛踏入了霍格沃茨,开始理解魔法的原理、开始修习这种让我着迷的魔力。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第一次在每天遛狗都要经过三次的树身上看见了更多的细节——比如一棵树用树干两侧枝条不同的疏密程度告诉了我风是往哪个方向吹的,而另一个长在古运河旁的乌桕树则清晰地向我诉说着它是在怎样努力一边稳定住自己的物理结构一边向河道上无人遮蔽的空间里大把大把萃取阳光。

  我一次看见了每天路过的树身上的分叉——U型结构、V型结构、应力木,以及为了稳定这些部分而进行的加固——它们看起来就像我的关节处,我们用类似的方法应对类似的问题。

  我甚至开始尊敬我窗口的那棵泡桐树——它每年都拒绝在春天发芽,而是保留着上个冬天的枯枝保持等待。我以前总是觉得它很灰暗无趣,不如桃李争春的热闹,如今却尊敬它的审慎和睿智——如果换成我,要用身家性命来赌春天在哪天真正到来,大概已经死了一万次了;毕竟在这今天28度明天8度的气候里,我连到底哪天能把厚被子收起来都不知道:

  只凭温度也不太靠谱。夏天比冬天暖和,但每年春天的温度都是乍暖还寒,4月里的某一周可能比2月份的某一周还要冷,而且经常如此。我们已经知道,对于小型植物和低矮的树木而言,提早长叶有利于自身。但这也伴随着风险,落叶树的叶子在零度以下只能苦苦挣扎,一次霜冻就可能致命。因此,早春时期树的目标很简单,既要尽早长出叶子,又要尽量避开最后的霜冻。每隔10年左右,就会出现一次异常晚的霜冻,杀死大量植物和一些树。因此,想要完全避开霜冻几乎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是错过整个春天。这是落叶树要面对的风险管理。

  昼夜的长短是一个巨大的钟摆,无论天气如何,都可以让树木大致判断当前处于什么时节。因此,就算1月天气反常,热浪滚滚,我们也不会看到树木长出叶子。而使用温度来测量时间就棘手得多,因为树木无法预测天气变化。它们能做的是监控正在发生和已经发生的事。树木很聪明,它们都会记录温暖的时长。加拿大的糖枫要记录140小时的温暖时长后,才会认为春天来临。这个统计温度的时钟贯穿始终,开花、落叶和休眠,都有相应的触发温度。同理,糖枫必须记录2000小时的寒冷,才会认为冬天可能已经过去。

  大部分树种测算温度的方式都很有趣。树木对温度的高低和持续时间都很敏感,所以无论温暖时间是长是短,它们都能准确感知。这种计数方法被称为“热量累积”或“度日”。这很难直观地想象出来,不过我们可以把树木所需的总热量想象成沙漏里的沙子,树木要等到所有沙子都流完才会萌芽。这可能是一个平稳的过程,比如有连续两周的温和天气;也可能是一个快速的过程,比如连续一周的天气都很温暖。(在这个比喻中,沙漏中间的细孔在天气炎热的时候会开得更大。)

  许多果树需要在冬季经历一段低温期,否则便不会开花结果。我一直觉得有些奇怪,就好像这些树木不完全相信漫长的夜晚,它们要确信经历过冬天之后,才会真的相信春天来了。植物会计算寒冷的日子。糖枫等植物所需的低温期比其他植物更长一些。

  这本《如何阅读一棵树》教我的就是树木的基本演算法。

  不是格物致知,而是两个生命的平等对谈。

字数:3606
作者:闻夕felicity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58555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0 03:18 , Processed in 0.06831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