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162|回复: 0

死亡的必然与路径的迥然——《在细雨中呼喊》

[复制链接]

用户组:秀才

      UID
2155
      积分
529
      回帖
30
      主题
115
      发书数
0
      威望
456
      铜币
2953
      贡献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48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29
发表于 2025-3-3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尽管给自己安排了很多似乎更现实更重要的任务,但最终还是经不住诱惑,下决心读完了《在细雨中呼喊》。感谢我几天前心血来潮的决心,让我与如此有力度的语言和血淋淋的生命真相相遇,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相遇,与一次次死亡相遇。书中弥漫的孤独、压抑、疏离、漠然的气息,使这本小说有一种与其他书迥然不同的气质。

  开始我并没有很深地理解为什么作者将书名叫做《在细雨中呼喊》,等读完一遍后重读开头,忽然明白,那个划破黑夜,在细雨中飘荡的女人的哭喊始终没有得到回应,这实际上已经给全书定调。黑夜与细雨是故事的背景,都代表着无边无际的压抑与无奈,而没有回应的女人的哭喊则代表着无依无靠的痛苦和绝望,而当你如此痛苦却无人关注的时候,活着和死去又有什么区别?结局都是被冷落,被遗弃,被忘记。活着就需要肩负各种各样的烦恼,而死也并不全是轻松与解脱,死神的无常与难以捉摸同样让人无法选择。

  作者以随机的回忆展现了一个个遥远又鲜活的场景,没有悬念,没有伏笔,场景与场景之间没有起承转合的连接,读者看到的是一个成年男性面带忧郁地站在窗前,越过眼前的喧闹,看向遥远的过去。他想到了谁,你便随着他看到了谁。这些都是曾经出现在他生命中并造就今天的他的人,他们在某一个时间点聚集在一起,然后又各自走向各自的命运。情节因为没有连贯,所以只能称为情景。通篇我几乎没流过眼泪,和自叙者一样漠然地看着一个个人在眼前演绎着他们的故事,直到走向死亡。所以我以为的支撑起好小说的情节和情感在这里都不复存在,可为什么我还觉得这部小说吸引我且震撼到我呢?想起一句话,忘了谁说的——没有什么比真实更动人。作者如一个外科医生一样,冷静的摆弄着出现在他眼前的血肉之躯,他必须收起自己的情感才能做到更专业,但这种解剖不是为了拯救,而只是为了揭示。这就是生命的真相!

  每个生命都必然地走向死亡,只是他们走向死亡的方式和路径千奇百怪,你回顾他走过的每一步,却又发现他之所以走上这条路而不是那条路的必然。父亲的无耻,母亲的隐忍,祖父的生机勃勃与忍辱偷生,祖母的富贵梦,哥哥的挣扎与沉默,弟弟的懵懂,王立强的苦与爆发,苏宇的敏感与忧郁,冯玉青的年轻与衰老,鲁鲁的倔强……每个人的性格与命运都在那些个跳跃的片段中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于是我知道人物活了,小说便活了。而人物之所以能活起来,是那一个个刻画到位的细节。那种刻画让你一下子身临其境,黑夜、细雨与女人的呼喊;小屋中央长凳上的情欲与周围起哄的鸡群;阳光下得意洋洋走向死亡的弟弟与后面挎着两个大箩筐追随他脚步的小男孩;里屋垂死的爷爷和在众人调笑声声中敲打木棍给爷爷虚假精神安慰的“我”;月光下等着月亮钻到云彩中含蓄地说出心里话的苏宇……颜色、声响、气味,天气、植物、动物,田埂、小桥、石板路,然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就在这背景中出现,嬉笑怒骂或忧郁悲伤一番后慢慢淡去,你知道他们是在走向他们的命运了。

  掩卷而卧,心中的震撼久久未平,那些形形色色的死亡一遍遍重映,让我一次次领会到死亡的必然与路径的迥然。

  1、一个陌生男人的死。这是“我”生命中面对的第一次死亡。破旧的庙宇,几个巨大的蜘蛛网,沾满灰色泥土的黑衣服,平静安详的面庞。这一切让六岁的“我”微微惊讶,认为死去就是睡着了。但因为这个男人前一天还目光犀利地看向“我“,然后从容地从田埂上走过,黑色的衣服带着响声,所以“我”会更深地意识到他这一睡将永远无法醒来。而无法醒来这个事实带来的恐惧实际上是源于人对生的留恋。

  2、相比那个陌生男人的死,弟弟孙光明的死充满了荒谬的哲学意味。一个家庭最小的成员却最先完成了人世间的使命,一个前一刻还鲜活的生命转眼间就灰飞烟灭,这种死亡充满悲剧色彩,让人充分感受命运的无常,给活着的人留下长久的阴影——人永远不知道死亡会在什么时刻以什么样的方式降临在谁的头上。这次来自亲人的意外死亡给尚未成年的“我”多重启示。首先“我”找到了生与死的不同,活着的人是无法看清太阳的,只有临死之人的眼睛才能穿越光芒直视太阳。这是一个小孩子被突如其来的死亡所困扰却又无法深刻理解其真正意味时给自己找到的出口。它隐隐地揭示了生与死之间人力无法弥合的分界。其次“我”在天黑后来到河边,也是继续白日对死亡意义的探寻。当“我”发现吞食弟弟的河流一如既往地流淌,而远处是村里的灯火和母亲的嘶哭,“我是在那个时候知道河流也是有生命的,它吞没了我的弟弟,是因为它需要别的生命来补充自己的生命。在远处哭喊的女人和悲痛的男人同样也需要别的生命来补充自己的生命。他们从菜地里割下欢欣成长的蔬菜,或者将一头猪宰杀。吞食了另外生命的人也会像此刻的河水一样若无其事。”“我”给自己找到了更合乎逻辑的更深层次的解释。再次,当“我”望向弟弟的坟头,长久被遗忘和孤立的“我”第一次感觉到了与弟弟的亲近——他们都远离了父母兄长和村中百姓。这真实而有说服力,孤独与死亡的距离并不遥远,人存在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是在与别人的互动中活得的。当没有人在乎你活着或死去时,活着有时比死亡更加痛苦。所以“我”才会隐约地羡慕弟弟走得果断而干脆。最后比鲜活的生命消逝更大的悲剧是幻想的破灭伴随的绝望。“我”的父兄不切实际的幻想使本来该得到同情的他们成了村民娱乐的对象。死者很快被遗忘,而死者带给生者的痛苦也一样被别的情绪淹没。那对父子最开始热烈地期盼“中山装”的到来,当哥哥意识到这只是幻想时,父亲却坚持在幻想中不肯出来,这是这对父子决裂的开始。一个刚刚丧失了一个儿子的父亲又被另一个儿子遗弃,而他过激的回应给他带来的是牢狱之灾。当表面上这一切都过去了的时候,实际上这一连串事情对这个父亲的打击是致命的,他的颜面既然已经丢尽,索性不要也罢。他的儿子既然已经厌弃他,那就让他更深的厌弃吧。他对自己对生活的否定使他走上了几乎丧失道德心的下半生。最初丧子带来的剧痛已经完全消失不见了。

  这次意外之死还有一层更荒谬的东西,弟弟死得像个英雄,而本质上却与英雄毫不相干。读完整部小说,“我”的记忆中那个弟弟短暂的人生是混沌不清的,就像他好几岁了还含糊不清的语言表达。他盲目的跟着大哥东奔西跑,盲目地以大哥为榜样,在一个夏日的中午,洋洋自得地走向未知之死。“当死亡袭击那个孩子时,他粗心大意地以为自己可以轻而易举地去拯救。”这是他死亡的真实原因。是偶然,也带着必然。他死了,但却给“我”留下了很多难以磨灭的记忆。“他们的咸菜里有油。”“你再要我就要哭了。”“我的力气大吧。”““他还活着。爷爷的肚皮还在动。”——这些懵懂无知却不失天真的声音让人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3、母亲的死像她一直以来的存在一样自然而然却又无声无息。她的一生与一个聪明的无赖绑在一起,生命中只有顺从和忍受两个词。田间的那一唤一答是他们关系最好的解读——“喂!”“哎。”她在他眼里没有名字,是他的附属品,最顺从的“牲口”,而悲剧的是她完全认可这种定位。如果恶与愚昧结合,会让人痛恨与厌恶,而善与愚昧结合,便只会让人深切的悲哀。她辛勤地忙碌着,却既无法保护自己的儿子,也无法挽留自己的丈夫,就连她辛苦积攒的家产也被大火、被乡邻、被丈夫一次次地剥夺。她经历了冷酷的婆婆之死,难熬的公公之死,意外的儿子之死,对待死亡如对待加在她身上的其他命运一样逆来顺受。她病的时候不愿花钱,死的时候不愿弄脏床单,弥留之际安详沉着,严守着她一直以来的节俭与善良,但是临终前她抓住最后的机会喊出了自己的压抑。让人觉得悲哀又可怜的是,她一直在意的只是那些被他丈夫从家里拿走的物件。本该是一个家庭最重要角色的母亲活着时可有可无,死去后才让儿子和丈夫意识到他们的损失,但很快他们就会习惯。

  4、父亲之死是给他荒诞不经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全相称的句号。他活着时以一种鲜廉寡耻的态度对待他的父亲、妻子和儿子,带给他们的是长久的折磨、屈辱和痛苦,一步步沦落成为几乎所有人的敌人,他死在粪坑也算死得其所。但这也许是作者的一厢情愿,现实中“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的例子太多,连太史公都感叹“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生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所谓天道,是邪非邪?”他幸福地死在寡妇的怀中并非完全没有可能。就算他如作者安排的那样真的死在粪坑,他自己也并不曾为此感到痛苦,就像他活着时在众人眼中污秽不堪,他却神采飞扬自得其乐一样。他在醉酒后掉下粪坑时并没有发出惊恐的喊叫,只是咕哝了一声:“别推我”“他葬身于最为肮脏的地方,可他死去时并不知道这些,他完全有理由再寿终正寝时显得心安理得。”这是作者对他的死的总结也是对他的生的总结——因为无知而心安理得。

  他果真是无知的吗?当另一个醉鬼罗老头把他的尸体拉上来时破口大骂:“孙广才呵孙广才,你这条老狗,死了还装猪相来骗我。”他被重新踹回粪坑,溅了一脸粪水的罗老头说道:“他娘的,还要捉弄我。”

  这一段的描写入骨地表现了人们对于他的厌恶与无奈。他如一条癞皮狗,机敏而富有生命力,到处传播着丑陋,但人们却避不开他。这让人不禁会起这样一个疑问,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人,他是天生如此还是生活所逼?

  我带着这个疑问去回顾他的一生,发现他也曾是生机勃勃的,不过就算是他短暂的生机勃勃的日子也充满一种滑稽色彩,就像他迫不及待地在别人家的凳子上与年轻的妻子发生关系时还需要对抗打了死结的裤带和凑热闹的鸡群。他那缺乏基本的耐心和廉耻心,所以当面临命运一次次的捉弄时总是怒气冲冲,继而垂头丧气,最后心安理得。他从未赢得过任何人的尊重,无论活着还是死去都是一场闹剧。

  5、祖父的死是书中最浓墨重彩描绘的,因为他在生和死之间整整犹豫了九年,在他决心已定时,依然折腾了20多天。他曾经那么朝气蓬勃,带着一只石匠队伍在水乡闯荡,自信而充满希望。但热爱劳动,不畏艰苦的年轻人却备受命运的摧残,自信在父母的死去和捡来的媳妇持续一生的优越感中消失殆尽,在他因为扭伤腰而无法自食其力后,他开始了漫长的战战兢兢低声下气的日子,直到无限接近死亡时才又找回了些许年轻时的勇气和力量。我忍不住想,他的儿子如果不是孙广才晚年是不是会不一样,他的家庭如果不是那么贫困是不是会不一样。有很多老人因为自尊而获得了别人的尊敬,即使失去劳动能力,还有作为老人的威严。他其实是自卑太长时间了,所以根本找不到自信的勇气。他对于凄凉的晚年并非逆来顺受,而是用一种让人哭笑不得的手段悄悄地对抗。摔了碗毫不犹豫地嫁祸于孙子,千方百计地诱导孙子锯掉桌子腿,故意摔破媳妇递过来的碗从而警醒自己的儿子……

  读着这些故事,我的心里是苦涩和酸楚。对于生的渴望和对于死的恐惧是人的本能吧,就算生是痛苦死是解脱,死依然需要巨大的勇气。就算精神备受摧残,身体依然按照自己的意志坚韧地持续。无疾而终是多么让人神往的一件事。

  6、相对于祖父死的艰难,祖母却是如愿以偿的寿终正寝。这个小脚女人曾经在父亲的戒尺下盲目地幸福着,然后坐着八抬大轿到了一个让人窒息的礼教家庭,因为在一个早晨多看了一会儿枝头上两只谈情说爱的麻雀而被赶出家庭,汇入因为战争而颠沛流离的逃难队伍,在无路可走时被祖父捡回来。但她并未因此而意识到她是礼教的受害者,而依然固执地沉浸在自己昙花一现的富贵中。她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因为她的梦持续了一生,从未被人唤醒,也从未被不可抗拒的外力打破。我好奇她的那个无赖儿子孙广才对于这样一个基本上一直不劳而获的母亲曾经有过怎样的态度?

  7、曾祖父和曾祖母的死因为年代太过遥远而使本来浓重的悲剧色彩变淡了许多。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石匠班头因为一次失误而一蹶不振,贫病交加,先于奄奄一息的妻子死去,而他僵直遗体被那个走投无路的儿子当作当品而武器,而那个本来已经一脚迈入死亡的妻子误打误撞地多活了一些时日,经过了伏在儿子背上的逃亡后,最终做了野狗的食粮。这一对老人的死亡跨过了漫长的历史血淋淋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还是会让人唏嘘不已。

  8、王立强的死可以用惨烈形容。这个高大强壮的男人给了“我”父亲真正的温暖。但他不幸起因于娶了一个疾病缠身的女人。这里隐藏着有一个几近无解的难题。那个疾病缠身的女人无疑是不幸的,如果她因为自己的不幸而被抛弃,则更不幸,王立强会因此受到道德的谴责。但王立强作为一个身强力壮的男人如果连基本的情欲都无法满足,那他就该自认倒霉吗?作者尝试性地给出了一个可能的解——那个走在田埂上的女人。只是这个解建立在善意的欺骗上,本身就潜伏着危险。再加上被道德卫士所不容,所以以悲剧收场。我想,如果那个充当道德卫士的女人不出现,他们的这段婚外情能走多远?王立强的那句话深切地道出了他的悲哀:“人不怕穷,就怕苦。”因为穷总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而苦却是因为有太多的不得不。

  9、苏宇的死和刘小青哥哥的死表面上都是因为疾病,但深层次的原因是呼喊得不到回应。苏宇是个敏感善良的男孩,因为这种性格使他更容易感到爱和绝望,过早地背上心灵的重负。他因为父亲的偶尔的一次犯错而自卑,因为母亲的决然离去而感到绝望。就是这样一个羞怯文雅的男孩却走上父亲的老路,为自己稀里糊涂的冲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个本来最无害的人在高中还没毕业的时候莫名其妙地坐了两年牢。当他那天脑血管破裂而一次次被忽视最终孤独地死去时,他的心里经历了怎样的路程?刘小青的哥哥是个轻松自在的年轻人,聪明又调皮,但在世俗的眼光中,他有些不务正业。所以当他生病不想去下乡时,会被父母认为是游手好闲而遭到驱赶,最终葬送了年轻的生命。这两个年轻的鲜活的生命的消失让人有难以言喻的沉重与压抑。

  10、婆婆是和死人的交流对于与活人交流的老人。她其实差不多已经被这个世界遗忘,她也在孤独中寻求这个世界给她的回应,让她觉得她活着还有些意义。她对生与死一样恐惧,这种恐惧具化为那只盘踞在路中间的黄狗。当她实在太累而不得不离去的时候,因为知道那只黄狗并未在前路等着她而觉得欣慰。靠在阳光照耀的墙角安详去世是一个让人欣慰的结局。

  生与死都无法完全自由地去选择,都充满未知,都不轻松。这就是人生的残酷吧。

  字数:5125

  转自:动静之间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8410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4-29 04:29 , Processed in 0.07381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