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69|回复: 0

写给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无风之树》

[复制链接]

用户组:分区版主

我,秦始皇,打钱

重建论坛爱心会员勋章重建论坛勋章版主勋章分区版主勋章

      UID
51
      积分
6892
      回帖
551
      主题
810
      发书数
333
      威望
4678
      铜币
4915
      贡献
1200
      阅读权限
100
      注册时间
2025-2-27
      在线时间
1137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29
发表于 2025-3-5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确认一本好的小说有三个标准,第一是故事完整,有年代感更好。第二是人物形象饱满,越贴近实际越有共鸣。第三是事件曲折但合情合理。

  余华著的《许三观卖血记》是一部虚构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困境,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

  还有我不止一次提起的兰晓龙著的《士兵突击》,把那个在父亲眼里肯定没有出息的儿子,部队里的孬兵,最终培养成了兵王,这种反差不仅激励了很多有梦想的年轻人,也感动了阅读这部小说的我。

  这次我阅读李锐著的《无风之树》,突然想到了我之前写的小说《我》,我们都是通过不同人的视角讲述一件事,就如不停回放的往事,你可能会因为这件事恨一辈子,可是在别人那里或者是愧疚,或者是无奈,也或者是伤心。有时候,即便是爱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所以才有了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结局。

  李锐是一位知名作家,李锐1950年9月生于北京,祖籍四川自贡。1966年毕业于北京杨闸中学,1969年赴山西吕梁山区底家河村插队落户,1975年分配到临汾钢铁公司做劳力工,1977年调入《汾水》编辑部。

  1974年发表第一篇小说,迄今已发表各类作品百余万字。其作品包括小说集《丢失的长命锁》《红房子》《厚土》《传说之死》,长篇小说《旧址》《无风之树》《万里无云》《银城故事》,散文随笔集《拒绝合唱》《不是因为自信》等,另有《东岳文库·李锐卷》(八卷)。

  李锐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他以山西吕梁山区等为背景,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生活百态和农民的精神世界,其文字简洁有力,富有乡土气息,同时又蕴含着对人性、历史、文化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其中代表作品《厚土》收录了李锐的多篇短篇小说,如《锄禾》《看山》等,生动地描绘了山西农村的生活场景和农民的命运,曾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三届优秀中短篇小说百花奖等。《旧址》通过一个家族的兴衰变迁,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沧桑巨变,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李锐曾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十二届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第三届上海文学奖特别荣誉奖、庄重文文学奖等,还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

  在李锐著的《无风之树》中,六祖慧能那“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禅意表述,仿佛一道灵光,悄然照进矮人坪。而拐老五在生命尽头伴随着凳子倒地发出的“咔当”一声,则是对这个世界一种极简又极深沉的回应,这两声“动静”,恰似开启解读这部小说之门的两把独特钥匙。

  从创作历程来看,《无风之树》脱胎于《厚土》中的《送葬》,从4千字到11万字的跨越,绝非简单的篇幅延伸,而是一场深刻的文学蜕变。它像是一颗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的观照与表达发生了质的转变,一个全新的故事在文字的重构中得以呈现。这种转变体现了李锐对笔下故事不断深入挖掘与重新审视的创作追求,他不再满足于对生活表象的简单勾勒,而是试图深入到人性与命运的内核。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1970年代黄土高坡下与世隔绝的矮人坪,这里的一切都被苦难的阴霾所笼罩。贫困如同一个无法挣脱的巨大枷锁,紧紧地勒住每一个人的脖颈。人们为了生存苦苦挣扎,逃荒而来的暖玉成为了众多单身男性的幻想对象,这一情节不仅仅是关于性与欲望的暗示,更深刻地反映出矮人坪人们精神世界的荒芜与对生活中一丝慰藉的渴望。

  乡里人之间有着独特的规则与故事,这些规则既有着传统乡俗民约的痕迹,又被当时的政治要求所渗透。生产队长曹天柱就在这样的夹缝中艰难求存,他努力在满足政治任务的同时维持着乡村内部的某种平衡,这种平衡的维系充满了无奈与艰辛,每一次抉择都像是在刀刃上行走,一步不慎便可能满盘皆输。他的形象是那个特殊时代众多基层管理者的缩影,他们被时代的浪潮裹挟,却又试图在局部范围内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安宁。

  而刘长胜这个下乡干部,每次都住到暖玉窑里的情节安排,无疑是对当时权力与人性关系的一种微妙刻画。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权力的介入打破了乡村原本相对单纯的人际关系格局,带来了新的变数与矛盾。这种矛盾不仅仅存在于干部与村民之间,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们彼此之间的相处与认知。

  苦根儿,这个烈士孤儿,他的存在像是黑暗中的一点微光。他凭借着超乎常人的毅力,试图以一人之力在24年内治理好矮人坪所有的贫困沟。他的行为是对命运的一种抗争,是在无尽苦难中孕育出的希望与信念。然而,在矮人坪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他的梦想显得如此脆弱又如此伟大。他的坚持与努力,反映出人性中对于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即使身处绝境,也依然不愿意放弃对改变命运的尝试。

  拐叔曹永福,身为富农,在那个阶级斗争激烈的时代受尽批斗折磨,最终选择自缢身亡。他的命运是时代悲剧的典型写照,他的遭遇揭示了当时社会中阶级划分的残酷性以及人性在政治压迫下的扭曲与脆弱。他的死亡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生命的消逝,更是对那个疯狂年代的无声控诉,它像一道深深的伤口,刺痛着读者的心灵,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无奈。

  矮人坪的人们天生瘤拐,这一身体特征仿佛是他们苦难命运的一种外在象征。他们在悲苦一生的同时,却又向更弱势的人施恶。这种现象深刻地反映出人性的复杂与矛盾。在长期的压迫与苦难环境中,他们的心灵逐渐被扭曲,善良与丑恶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他们既是受害者,承受着来自外界的各种苦难与不公;又是施害者,将内心的痛苦与压抑转嫁给更弱小的群体。这种人性的恶并非源于天生的邪恶,而是恶劣生存环境与扭曲社会氛围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如同在黑暗的深渊中,人们相互拉扯,试图寻找一丝生存的空间,却在不经意间将彼此推向更深的黑暗。

  从整体来看,《无风之树》是一个关于“我”、关于中国人、关于人的故事。它通过矮人坪这个微观地域,映射出整个中国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众生相。这里面有人们对生存的挣扎、对欲望的追求、对信仰的坚守与迷失,也有在历史洪流中人性的沉沦与觉醒。李锐以其冷峻而深刻的笔触,将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那段逝去的历史。

  与六祖慧能的禅意相呼应,矮人坪看似被外界的各种力量所左右,如政治运动、贫困、自然灾害等,但实际上真正决定这个矮人坪的是人们内心的“动”。是他们内心的恐惧、欲望、希望、仇恨等情绪与思想在驱动着他们的行为,塑造着他们的命运。而拐老五那“咔当”一声,又似乎在暗示着,无论生命中有多少喧嚣与纷扰,最终都将归于寂静,所有的“动”都将在死亡面前戛然而止。但这并不意味着生命的过程毫无意义,相反,正是这些“动”所构成的生命历程,才是小说真正想要展现与探讨的核心。

  在叙事风格上,李锐采用了独特的方式,打破了传统叙事的流畅性与连贯性,以一种碎片化、多视角的手法来讲述故事。这种叙事方式犹如拼图,读者需要在众多看似零散的情节与人物视角中拼凑出完整的故事轮廓。这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却也极大地丰富了故事的内涵与解读的可能性。每一个人物的视角都是一面镜子,反射出矮人坪的不同侧面,当这些侧面汇聚在一起时,一个立体而真实的矮人坪便跃然纸上。

  《无风之树》的文学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动描绘,更在于它对人性深度的挖掘与呈现。它让我们看到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多面性与复杂性,以及命运的无常与无奈。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人性始终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永恒主题,而文学作品正是我们探索人性奥秘的一把锐利武器。通过这部小说,李锐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特殊时代、通往人性深处的大门,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思考、领悟,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性与命运的真谛。



2710 个汉字

转自:书虫子 评论 《无风之树》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360430/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   做好人 · 读好书 · 得好报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4-29 13:11 , Processed in 0.14673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