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81|回复: 2

[散文杂文] “简单”聊一个故事

[复制链接]

用户组:儒士

      UID
7800
      积分
254
      回帖
20
      主题
17
      发书数
0
      威望
235
      铜币
2443
      贡献
0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25-3-5
      在线时间
14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23
发表于 2025-3-10 15: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诚心,这个东西,实际上很多时候是师父收徒弟必须要看到的东西,就笔者所知道的故事中,最为玄妙的其实是《西游记》中孙行者拜须菩提祖师的故事。
这个故事在西游记第一回,说那猴一路踏过红尘,参访仙道,却无缘得遇,后在山上看到一位唱歌的樵夫,歌曰:“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迳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樵夫又指点说: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可拜须菩提祖师修行仙道。那猴果然由此成功拜访到仙师,被收为弟子。
其实在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仙师所在洞府的玄妙: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现实中有这种地方吗?貌似没有啊,但是真的没有吗?如果有的话,何为灵台方寸?何又为斜月三星!?
仔细去看,就会发现,灵台方寸是指的是脑袋的泥丸宫。而这亦是一个字谜,谜底为“寻”字。再看斜月三星,一弯斜斜的月牙,上面点缀三颗星,也就是三个点,这不就是“心”字吗?所以,灵台方寸、斜月三星也可以是指“寻心”二字。
说那猴踏过万水千山,不见仙人踪迹,只因未曾寻到本心所在,其心亦不曾安稳,而这个过程却怀着精一至诚的心境一直向前,一路上披荆斩棘、无惧艰辛、一往无前,终究是寻到了本心,最后也就到达了那灵台方寸山中的斜月三星洞。所以说,须菩提祖师到底在哪里?可以说这位仙师的洞府不在又无处不在,或在灵台方寸,或在十万八千。而那孜孜以求的行止颇有“行者无疆”的风范,所以也难怪其后来被尊称为“行者”。
有佛偈如此说道:佛在心头莫浪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便向灵山塔下修。
如果说这一路一开始的心境还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那么踏过红尘明见本心之后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而《中庸》里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所以可以看得出来,诚明二者无分先后,皆为道心之一体两面。
这个不断寻心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将心念逐渐精炼纯一直至明心的过程。无惧路途遥远,怀着行者无疆的心境持续向前,路就在前方,心中只有虔诚问道之心,除此之外别无他物,一路所见所闻皆是在熬炼心性,最终达到“心如明镜映红尘,万象过后不留痕”的境界。这种心境亦极度类似于朱夫子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
其实返观这一路的经历,颇有些“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觉。尽历红尘万般,修证这般“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之心境的过程,其实就是灭绝心中私心杂欲,只留不染他物的纯真本心以通天理的过程。而最后求到的这纯真本心,也就是那领会了“至诚无息”之意境的本心。
何谓至诚无息?于此处借用明代释宗泐《延慈曲》中的话总结便是:“无远弗届,至诚乃通”。
于此,可引用谭峭那句充满禅意的诗──蓬莱此去无多路,只在谭生拄仗前。这个世界是如此广漠又是这样渺小,明心见性的境界是如此缥缈又那样接近。所谓缥缈是因为它时刻伴随吾身,而自我却毫无知觉。所谓接近那是它就在眼前!在哪里?就在你以手拄仗的地方。《金刚经》中提到“无所住”,然后又讲到“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敢问本心何在?在当下,在眼前!立地而观,自可明“仙乡无所有,玄关在此寻”的道理。
同时,不得不说的是,那樵夫一开始吟咏的诗句亦富有内涵,也做了很多暗示,亦用到了烂柯人的典故:一樵夫看山中两老人下棋,不觉时光变幻,待到棋子落尽方得回神,此时手中的斧子的木柄已朽烂,外界也已时过境迁,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切虽是物是人非,却又恍如昨日,颇有些静观天地之间那沧海桑田之变的感觉。放在此处解读其实更是玄妙:猴子踏过红尘,领略万象,不知道过了多久。这个洗心的过程其实就是入境而观,见证沧桑世间的过程,最终借红尘鼎炉炼心自成,借樵夫之语点化,最终明了仙乡立于“不在又无处不在,或在灵台方寸,或在十万八千”之处。而那于红尘之中经历的,十万八千里寻心之路的终途,正是见证心头的那一座“灵山塔”的出现,最终修证“乘物以游心”的心境!
而寻到“灵山塔”,达到游心之境,其实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九九八十一难、五十种阴魔境等着。而也正是因为有了乘物以游心的修证,方能明白何为行者无疆,这其中之玄妙难以用语言言述,若勉强形容的话就是:这条由外而内、自诚而明的见心之路,直指身心内外之通达无碍。
此时返观第一回的标题: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天地那生生不息的四时灵动孕化不昧的生动灵识,入红尘磨砺,始知本心何在,明心可见性,见性方可悟道,如是而已。正如孔子所说:本立,而道生。
#全文完#
后记:
其实文中借鉴了诸多思想来侧证笔者所描述的那种精纯的心境,读者或许会说这分别借鉴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其实笔者在写的时候并没有想太多,只是单纯说明自我修证的心境而已。其实无论是何家思想,亦或者是何人的思想,亦或者是何种的意境,其皆有相通之处,不能说是同一个东西吧,起码可以互相印证。
如果一定要让笔者自己说明当前已经达到的境界,那或许也就只有这首诗能够说得出:裂发蹈尘行漫漫,荒烟埋骨遍千江。倾歌赋诗噫江湖,何处得闻隐逸香。简而言之就一个意思:修行不到位,目前尚在路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铜币 +10 收起 理由
飞乌与渔 + 5 + 1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身藏风云心无尘,
古今圣贤谁为邻;
一笑横江挂书剑,
九重天外卧龙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用户组:菠菜结算

菠菜不易,多才多艺……

重建论坛爱心会员勋章重建论坛勋章分区版主勋章版主勋章

      UID
52
      积分
3404
      回帖
825
      主题
29
      发书数
4
      威望
1773
      铜币
50680
      贡献
1200
      阅读权限
90
      注册时间
2025-2-27
      在线时间
13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28
发表于 2025-3-10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异人之下里有一段描写人修炼五脏六腑对应五行关系的,我觉得挺棒的,和你这个有点呼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用户组:儒士

      UID
7800
      积分
254
      回帖
20
      主题
17
      发书数
0
      威望
235
      铜币
2443
      贡献
0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25-3-5
      在线时间
14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23
 楼主| 发表于 2025-3-10 23: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飞乌与渔 发表于 2025-3-10 15:55
其实异人之下里有一段描写人修炼五脏六腑对应五行关系的,我觉得挺棒的,和你这个有点呼应~ ...

诸葛青在碧游村说西游记那段嘛
身藏风云心无尘,
古今圣贤谁为邻;
一笑横江挂书剑,
九重天外卧龙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4-29 00:33 , Processed in 0.07769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