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94|回复: 0

《波兰人》 爱之悖论:我们同时爱着速朽之身与不朽之魂

[复制链接]

用户组:版主

      UID
593
      积分
2804
      回帖
360
      主题
262
      发书数
0
      威望
2493
      铜币
6069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279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23
发表于 2025-3-11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被简洁的书名吸引,出于对波兰民族强烈的好奇和个人兴趣选择阅读本书,果然不负期望。

  年逾古稀的波兰钢琴家爱上了年轻二十岁的西班牙女士比阿特利兹,垂老之际的波兰人仍然竭尽所能地向往并追求爱与激情,尽管这份爱无论如何都难以收获平等的回馈。

  故事以比阿特利兹的视角展开,她始终在以近于冷酷的态度否认自己的情感,对波兰人的爱予以无情的拒绝和淡淡的嘲弄。然而读者很快就能从字里行间里看穿她文字的矫饰性,洞察那些看似坚定的否认,其实只是心旌动摇的掩饰。她对读者、对自己都并不坦率。

  波兰人和他的祖国始终背负着沉重的历史枷锁,这与他所模仿演奏的钢琴家肖邦形成鲜明的互文——“他离家时很年轻,离世时也还年轻。年轻人留在故乡不幸福。他们渴望冒险。”他出生在1943年,特殊的历史时期,足够漫长的人生阅历,让波兰人的存在本身就像一座历史遗址,承载着复杂和沉重,让人不想深究却根本无法忽视他的故乡、他的母语、他的民族。

  波兰人去世后,一箱临死前写给比阿特利兹的情诗,辗转回到她手中。自始至终用蹩脚德语与她交流的波兰人,作诗时使用的却是波兰语。比阿特利兹斟酌再三,请专业译员帮她将诗作翻译出来,尽管译作已足够她明白诗的含义,她却仍然明白——“诗虽然是为她写的,但克拉拉(译员)对维托尔德(钢琴家)的了解要远胜于她,因为波兰语中一定有些语气变化、言外之意以及微妙、精妙之处,是译文永远都无法传递的。克拉拉·薇兹不费吹灰之力,就成了波兰人的第一个、也是最好的一个读者,她儿子纳坦紧随其后,而她自己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屈居第三。”

  很早就通过种种途径了解到来自波兰的人们,因为担忧母语的失传,所以格外在乎波兰语的推广和传播——他们总希望自己爱的人能够学习波兰语,“学一些波兰语吧”,差不多可算是爱的证词。而比阿特丽兹的爱没有热烈到足以支撑她学习一门陌生的语言,所以她最终也只能隔着语言的面纱,从陌生的语言里触摸来自已逝之人的爱。

  另外还有两个印象很深刻的情节,都发生在波兰人去世后,关于比阿特利兹是否爱波兰人。其一是,“你该多笑笑,她曾这么跟波兰人说,你笑起来很好看。你要记得多笑笑,人们才能对你有好感”。我是觉得,爱你的人才在乎你是不是能被世界喜欢,所以这句话读起来太像情话。在微读上看到有其他读者就此展开类似的联想,因为爱你所以希望你被世界爱,让我也不禁联想到许多相爱的人们。

  其二是,“他有没有想过他俩或许根本无法在来世团聚?但原因不是来世不存在,而是命运会把他打入地下那个领域,而她则会高高飘浮在天堂里,永世都不可企及?”思及波兰人渴望来世重逢的心愿时,比阿特利兹如是说。多么冷酷。然而,翻页,笔锋一折,却道“或者正好相反?”精妙的设计,精彩的转折,极端自傲的表面被揭开,比阿特利兹无知无觉地陷入爱中,让渡了在爱里的主导权。

  “我来得太晚,住得太远。”所以一切有关爱的故事仅限于此,无法向更远处伸展。波兰人对比阿特利兹一见钟情的爱,到底是单纯的情欲与幻想,还是的确足够真诚我已难以辩白,但是比阿特利兹的爱,一定切实发生了。

  钢琴家的死让爱情忽然变成不朽的事物,横亘在比阿特利兹心中无法忘怀。正如他所谱写的诗歌一样,将永远被人珍藏,被视作爱的祭奠。


字数:1173
原作者:写给山河的信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40666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24 05:00 , Processed in 0.08503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