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220|回复: 0

《诗人十四个》:诗与人的故事

[复制链接]

用户组:贡士

重建论坛勋章

      UID
6752
      积分
2724
      回帖
510
      主题
477
      发书数
417
      威望
1813
      铜币
5268
      贡献
0
      阅读权限
60
      注册时间
2025-3-4
      在线时间
116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29
发表于 2025-3-25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半是诗,一半是人”。

  这是源诗社的标语。凌晨看完《诗人十四个》,深深睡去。醒来后再回忆书中的人和事,脑海中浮现的是便这么一句。

  记得高中因为讨厌背诵而选择理科,上大学后,虽也写过一些白话诗来记录生活,但没有再接触过古诗词。现在回头看,虽然在高中课堂和考试里能够熟练地背诵默写,或翻译诗词,但其实自己从没有真正走进古典文学的世界。这一方面是因自己的愚钝和老师的无心引导,也因那时的自己心里装的只有作业和课后的操场,飘忽的未来和细碎的青春情愫。那些复杂的典故和死板的字词翻译,在应试的教条下,并未给我带来美好或人生的感知。在往后的大学生活中,由于自己的封闭和匮乏,经历过不少灰暗和不安。因此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大概是作者与诗句之间的互相感召,那些诗歌仿佛是一种支撑和陪伴。令人感动乃至羡慕。也因这些感召的力量,这些古旧的诗歌对我来说,散发出了新的光芒。

  这本书并不只是对这十四个诗人还有他们诗歌的介绍。正如序言所说,她扮演了一位“通灵者”。而这种“通灵”似乎不是在一个祠堂内作法,把古旧的“神明”请出;而更像是将那些沉睡的“精灵”重新装扮,邀请他们在现今的世界里游玩,让它们弥散在二十一世纪春日的风雨中。大概也正因为此,这些故事在作者的笔下散发着灵动的气息,精灵的光芒。

  当然这本书的主角仍是这十四个诗人,通灵者穿梭其间用自己的故事和感受拂去了他们身上的灰尘,温柔了他们的面庞,以一种轻柔而尊敬的方式将他们引荐给书前的你我。

  但这也是一种让我意料之外的引荐方式。以我浅薄的认知,总觉得该比有《诗人十四个》更合适的书名,但也难以找到更确切的命名。这十四位诗人在书中是何种存在?我难以描述。七组诗人,他们不完全是以年代、类型或派别组成,而是以他们的诗词为节点,在作者的牵引下,穿越时空相遇,在这之间也交织着各种文本(小说、传记、社会学文献、心理学理论),时空在这里重叠,串联他们的是贯穿历史的关于“人”的存在——关于自由、关于欲望、关于存在,关于生命中必然存在的美好和绝望。重新翻阅这些诗和故事,恍惚间看到了《悉达多》中那条永不停息的河流,万事轮回,一切常新但又一切依旧,我们在不止的前行路上一直孤独,却也一直有着恒久的陪伴。这是给我的另一层的感动。

  也因此我不愿将之仅仅作为一本诗歌读本。

  在此之前,另一本令我印象深刻的读本是叶嘉莹先生的《迦陵谈词》。正如作者在序言所说,对普通读者而言:“古诗的意思不是那么一望即知”,在我重新对诗歌燃起兴趣时,我尝试接触的是现代诗歌,它们可以有更自由的形式,更清晰的含义,也可以没有过于冗杂的典故。乃至在几年前,我对古诗仍抱有成见,相比现代诗歌,古诗更像填词游戏,框架之内缺乏灵动,对于古诗的认知更多是基于读者自身对其的解构及解释,诗本身无法脱离主观释义而存在,使得读诗更像一种文本游戏。

  但也知这种认知也只源于自己的浅薄。在好奇之下选读了叶嘉莹先生的这本选集,读毕颇为震撼,可谓真实感受到诗歌的魅力。是叶先生炽热的情感首次为我打开了新的感知窗口。忘不了读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双双金鹧鸪”后,眼前浮现的明亮的晨光;还有梦窗“翠萍湿空梁”的奇幻。诗歌的美被精准得包裹着,在解锁者释放后,它们的光芒便无法再被掩盖,这些诗也便成为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存在。

  恰好本书作者黄晓丹正是叶先生的学生和弟子,作者也延续了叶先生的真挚和热情。而相比较为严肃的诗论,《诗人十四个》在精准解读之外更有着一种轻盈的灵动,这也是这本书的特别之处。这种灵动或许消解了炽热的情感,但确是让一切更加安定的存在。在作者论述中,所有的平行宇宙平静地交叠,生命的真相隐隐约约显露,但一切都没有必然的答案,读者似乎在随作者一起,在阅读中一起去体验,去感受,去获得力量。书中流淌着这些诗人和他们的诗,作者的生命体验在其中交融,没有口号,只有感召。

  一半是诗,一半是人。这本是句形容诗人群体的话,但我觉得形容本书也十分贴切。如果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而在尽头之前,应该便是诗歌。书中诗歌的背后,是被具象化的诗人,这种具象来自作者的通感。斯人已去,我们无法真实的再现彼时的诗人,但在这来自生命的共通之中,诗与人的交融中,我们或许无法去对此间的共鸣留有怀疑。

  而这本书,或许也可以是一首关于诗和人的长诗。

  总而言之,作为诗歌门外汉,我收获的大概不是学术和理论方面的价值,而是些许关于诗歌的启蒙,也是一种关乎人生的近似“惊悦”的体验。而作者的后记同样令人心生感触,古典文学为何,古典文学的存在又为何?古诗作为文本记录的一种形式,其本身其所承载的,以及诗歌解读者所承担的,不仅仅是些历史故事而已。

  在此也感激坚守古典文学的学者们,为我们打开的这扇门。

  
  总字数:1905
  作者:无终
  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03895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4-30 13:22 , Processed in 0.17202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