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UID2262
好友0 人
听众0 人
收听0 人
阅读权限70
注册时间2025-3-1
最后登录2025-4-30
在线时间157 小时
用户组:进士

UID2262
积分6888
回帖523
主题1354
发书数1209
威望4740
铜币13594
贡献0
阅读权限70
注册时间2025-3-1
在线时间157 小时
最后登录2025-4-30
|
本帖最后由 lxch353 于 2025-3-28 13:12 编辑
拟标题苦手,照例没有题目。先谈一点吧,评论里有人喜欢拿非虚构写作来说事,自是大可不必。非虚构写作所拥有的文学化描写之特权,作者使用的极为克制,甚至专门出注。而本书就历史事件与人物行迹的叙述之严格,已然达到学术标准,更强于许多没有内容的灌水论文。
个人觉得有趣且有价值的内容如下。
阎步克在那本部分过时的名作中将士大夫政治的形成时间断在刘秀时期,于本书中得到了有力的修正。士大夫政治并非援引法家传统对王莽政治加以反动之后就已经形成,其真正的重点恰是如何在摆脱王莽个人色彩的前提下消化儒家激进思潮(继续沿用秦制倒是毫无困难的),将之转化为知识精英普遍认同的、维护汉家天下的公共信仰,并使他们有动力将儒家信条推向民间,依此塑造大众的伦理规范。同时,对知识精英而言,后汉有广泛的出仕方式与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不同类型的官吏之间也尚未形成深沟高垒,他们可以充任不同类型的官僚并多次转变其角色。在相对开放的官僚制度下,他们在实践中磨练了多方面的个人能力,使其能圆熟地处理各类行政事务,这种官僚生涯也大不同于受专门训练的刀笔吏。儒术与吏术的深度结合,需要一定的时间历程和相应的政治条件,自然不是仅靠刘秀时对王莽的反动就可以确立的。
卫广来与陈苏镇先后就后汉几个既是外戚又是原始股的家族与皇位传承之隐秘纠葛给出了较为明确的论述。作者继承前二者并加以完善,可以说为谈论相关问题提供了一个合格的、较为完整的框架。
“家国同构”是对古代王朝的一个经典印象,却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作者在书中生动地展现了应该如何理解家国同构。同构之处在于,忠与孝、君与父、为政与齐家、臣民与族人在原理与观念中保持着一致性,而非形态与组织上的一致性。化家为国一方面意味着坚持“孝、敬、忠、贞,君父之所安也”,另一方面意味着天子无私事,汉家天下要作为一个允许公开的公共政治活动发生的场域存在。书中所写退国为家则相反,皇帝开始破坏、消解天下一家的公共性,限制天下人对朝廷事务的积极参与,设法划出天子私家与臣民们的界线。“天下一家”恰恰要求皇帝放弃私产观念,而皇帝着力讲求、追求所谓私产时,也是“天下一家”趋向崩解之时。
这本书的主体部分是桓、灵二帝的统治时代,对比较熟悉后汉政治史或至少对其有基本了解的人而言,或许称不上十分“精彩”,“刺激”,“新见迭出”;可能也是部分人觉得不那么好看的原因。但在这段群像叙事中,作者对许多历史事件与人物行迹的细节做了出色考证,多是此前学术史中未能澄清的。一些归纳总结也颇为重要,特别是桓帝前后政治行为背后逻辑的整体解读,确为当下最完整且有说服力的解读。一口气通读以后,更能感觉到亮点频频(尤其是注释中)。
再谈谈书中未多着墨,但我个人较为留意之处,仅是个人的引申思考,并非批评。
首先是老生常谈的后汉谁是宰相的问题。监督百官执行权乃至一定范围内的政务裁决权是宰相最主要,最重要,最基本的权力,祝总斌的观点没有可动摇的余地。
这背后的道理是很简单的,纵观各类君主体制,王权力量相对动态化,君主并不太集权的体制里,也有依附于君主个人的宫廷臣子凭恩幸手握重权,但只有集权君主制谱系中的各政权普遍设有稳定的宰相职务。当庞大的官僚系统的行为指南被确立为尽量遵从并贯彻上意时,大量政务向中央government集中即成常态,处理这些庶务就成为君主难以卸除的任务。而在实践中,君主几乎不可能稳定地完成这一任务,甚至许多君主都更想摆脱它,因此宰相成了必需品,这也正是先秦时那些设计集权君主制的诸子作品对“相”这一职位的期望。宰相的大权,本就以董理庶务的大权为主。一个便捷的检验方法是,中国历代王朝中无争议的真宰相机构都有独立下发指令性的政务文书的权力,而皇帝的秘书机构则无此权力。所以祝总斌说皇权和相权的基调并不是矛盾和冲突,钱穆对此的理解则一塌糊涂。因之,后汉的尚书无论如何不是宰相,三公在决策上的参与度再被限制,也只有三公是宰相。
再是黄巾起义相关问题。作者回避了对“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正面解读,可以理解,谈多了容易离题万里。个人见解,大约有两种可能。
一是苍天指天之体(而不是任何一方之天),黄天是天之体的一次转变,其深层意味是天地秩序的天翻地覆式的重塑(而非特指改朝换代)。二是如果不做发挥,只紧扣《太平经》文本,其神学有天地人三统平衡之说。一统崩裂,三统俱毁。其中天之正色为外苍内赤,而地之正色为外黄内白,后者正是黄巾活动时所使用的两种颜色。笼统言之,天统象君,地统象民。故苍天已死表示汉帝主动认可太平道理想已无指望,黄天当立表示教众须自主行动起来,完成其zong教使命。
书中承前人观点,认为黄巾之目的不在推翻汉朝,极对。但笼统称为举行仪式,则属回避。其实前人已经点明,因承担解除天地承负的末世灾劫之责的汉帝已无可救药,黄巾的目标即变为在真定建立选民之国,在将要来临的大灾中尽量保全教众。《太平经》中也有一套完整的纲领,足以指导zong教领袖建立起一个神权政体国家。相关问题很是复杂,此处不再深入。
作者对凉州士族的注意是书中一大亮点,也引出了一些疑问。以往论及凉州士族之地位,多以为晋愍帝一度依赖凉州士族立足,为凉州士族地位之高峰。然而后汉前中期的外戚六族中,窦氏与凉州有深刻关联,梁氏干脆出于凉州。二族与其他凉州士族有无交通?在他们还享有特殊地位时,其他凉州士族的位望如何?
作者对宦官内部派系之分析,清楚明白,有理有据。但灵帝时以张让为首的文宦官与以蹇硕为首的武宦官之间的派系分野,仅一笔带过,略显可惜。
对后汉朝廷围绕官方儒学意识形态建立起来的统治模式,政治文化,政治观念(“古典国制”),作者给出了简明、清晰、易懂的总结,是一亮点。但作者既认为古典国制的成立有赖于对王莽时期儒学成就的重新接纳以及汉章帝个人的努力(我也赞同),则古典国制之成立乃是后汉政治一转变,不全是自然而然之结果。那么,转变前的后汉政治形态为何?换句话说,刘秀及其继承人时期的后汉政治是何种形态,对章帝的取向造成了何种刺激?书中并未深论,亦为可惜。
另,文字校对上有大约五六处小问题,不知后续能否修正,当然,无伤大雅。
字数:2463
作者:不学无术张某某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0435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