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41|回复: 0

《 数学思维的力量》非常干货实际的数学思维提升书籍

[复制链接]

用户组:儒士

      UID
4432
      积分
211
      回帖
21
      主题
23
      发书数
0
      威望
189
      铜币
2297
      贡献
0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25-3-2
      在线时间
12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28
发表于 2025-3-28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网上热议的一个消息,复旦大学调整减少文科类专业,在教育界激起了不小的涟漪,这是一个信号。看似普通的学科调整,折射出的却是全球教育领域正在经历的深层变革。在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的当下,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渴求日益迫切,这种趋势不仅体现在高校的专业调整上,更加强调了基础教育阶段的思维培养重要性。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数学教育这个基础学科时,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人类与生俱来的数学本能,正在教育实践中经历着复杂而微妙的变化。
       《数学思维的力量》这本书中说,现代脑科学研究揭示了一个颠覆性的认知,很多人认为一个人的数学能力是与生俱来且无法改变的,但实验证明数学能力并非少数人的天赋特权。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对比实验证实,学龄前儿童在解决解x的问题时展现出的思维灵活性,往往优于被标准化教育塑造的大学生。这个发现令人震惊,也暴露出传统数学教育中潜藏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教育体系本应开发潜能,却在某些环节反而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当看到书中的数字,93%的美国人存在数学焦虑症,甚至成绩优异者也难以幸免时,这种矛盾感就更强烈了。
       速度崇拜构成了数学教育的第一重困境。我们上学时候都经历过“速算”环节的打击,一堆计算题,掐表倒计时,争分夺秒看谁算的快,以此考验计算速度,但有多少人认真考虑这样做的利弊呢,把数学异化为速度竞赛的竞技场,这种对快速反应的畸形追求,导致学习者心跳加速的生理反应与数学能力本身产生了条件反射式的负面影响。更令人忧虑的是,追求速度往往以牺牲思维深度为代价,当速度成了唯一追求,孩子们也就无瑕体会数学的乐趣,和丰富的解题方式了,这种教育方式把解题强行变成机械式的肌肉记忆,数学思维本应具有的创造性与探索性就在无形中消解了。
       技巧至上的教学误区则构建了第二重桎梏。将数学简化为公式套用的技术活,对各种公式死记硬背,这种训练方式培养出的"解题机器",在面对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毫无创造力可言。脑科学研究表明,依赖死记硬背形成的神经通路脆弱而短暂,唯有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解题思路才能持久稳固。当学生埋头苦背各种公式的时候,也就离思维固化不远了。
       标准化解题的迷思形成了第三重障碍。世上本来条条大路通罗马,结果所谓的“标准答案”却要让学生们沿着唯一的一条思维路径前进,同质化单一化的解题思路限制了孩子的创造力,更称不上乐趣,留下的只有枯燥和焦虑。多样性恰是数学思维最珍贵的特质,千万不能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而被磨平。
       破解这些困局的关键,在于重建数学教育的底层逻辑。书中非常干货地具体提出了培养孩子数学思维的方法,很有启发。父母和老师如何鼓励孩子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孩子数学考试考砸了,我们应该对他说些什么?如何减弱刻板印象的威胁?如何利用图形和实物来塑造孩子的数感?如何培养孩子化繁为简的能力?如何让孩子跳出思维的盒子,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如何让数学学习更高效?。。。。书中讲的都特别实际。
       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解题高手,而是培育思维活跃,且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思考者。当数学教育跳出速度、技巧、标准答案的框架,当学习者重新发现数与形的诗意,那些曾经令人望而生畏的公式定理,才能转化为打开数学大门的钥匙。这个过程需要的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进,更是整个社会对教育本质的重新认知。整体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干货满满。绝对不是教科书那种教解题思路的,也不陷入具体某一些题如何解答,这不是教材,所以也没有那么多复杂的公式。这本书以讲道理为主,是方向性的指引,千万不要理解错了。主要还是写给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培养孩子正确的数学观念,避免一些数学学习上的误区,缓解孩子数学焦虑。书中说,学好数学的唯一办法就是学数学,听起来像绕口令,实际就是这么回事,既然人人都有数学本能,那需要我们做的,就是科学建立学数学的归属感,让孩子们快乐地多学数学吧。
       总字数:1621
  作者:麒麟
  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57413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4-30 17:18 , Processed in 0.08389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