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UID51
好友55 人
听众3 人
收听0 人
阅读权限100
注册时间2025-2-27
最后登录2025-4-30
在线时间1157 小时
用户组:分区版主
我,秦始皇,打钱
   
UID51
积分6907
回帖555
主题812
发书数335
威望4688
铜币4975
贡献1200
阅读权限100
注册时间2025-2-27
在线时间1157 小时
最后登录2025-4-30
|

我总是避免回答“你最喜欢的作家是谁”这类问题?如果非要逼我说出一位,我会说理查德•耶茨。如果再逼问我喜欢的原因,我就会说我在努力向他靠拢。
在我看来,我们这一代作家与前辈作家一个重要的不同在于,阅读资源的差异性。我们的写作启蒙一面是来自于网络文学,一面是来自于当代外国文学,后者使得我们心中形成了自己的“经典书单”。不久前,我陪同一位知名教授去万圣书店,他试图跟我讨论俄国文学对他文学观的影响,并建议我们一起重读俄国名著。我没敢接话,不敢暴露自己当前对俄国文学的兴趣仅在于契科夫。如果谈到当代外国文学对我们的影响,倒可以列出一串名字:雷蒙德•卡佛、村上春树、伊恩•麦克尤恩、卡森•麦卡勒斯、纳博科夫、保罗•奥斯特……当然这个名单上也少不了理查德•耶茨。
耶茨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他曾影响了很多作家如库尔特•冯古内特、安德烈•杜波依斯、尼克•霍恩比、戴维•黑尔、雷蒙德•卡佛、琼•狄迪恩和理查德•福特等。曾有人这么对比过耶茨与卡佛:“卡佛没有耶茨的那种细腻的文人气质,如果说耶茨的作品是素描,那么卡佛的作品就是速写。他的短篇多数没有传统短篇的那种铺垫与最后达到的高潮,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带有禅味的片刻感悟,有时纯粹是一种情感状态,乃至无言的真空。”于我而言,最直观的阅读感受是,卡佛的大量留白所带给读者的是回味,而耶茨的全部填满似的写法,带给人的是折磨与压抑。
当第二遍看《革命之路》时,我很懊恼地发现,终其一生的努力也无法向耶茨贴近,他对庸常生活残忍性的剖析在这部处女作中就得到了淋漓的展现,他用一种现实主义的正面痛击的笔法,对美国中产阶级生活的无聊和中产者的绝望有着放大镜一样的呈现。想要达到这种程度,并非是靠我对世间、人性超乎同龄人的敏锐体察所能完成的,它需要在内心深处真的去触碰到这些人的心灵。这使得《革命之路》里对人物心理的描写非常到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个家庭聚会在一起,从国家混乱的局势里找到交流话题,用近乎表演似的口吻在社会议题里塞入自己的“独特见解”,并相互附和,紧接着耶茨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人都会表示认同,这背后隐含着一个让他们暗暗高兴的信息:就他们自己,这四个人,在一个病入膏肓正在走向灭亡的文化里,依然痛苦地、真正的活着。正是出于这种抵抗,以及超人一等的寂寞感,他们几个开始对桂冠剧社萌生了兴趣。”这正是《革命之路》的残酷性所在,耶茨在细致呈现之后,立刻揭露本质,并且这种揭露是不留余地的,是一丝光明没有的。这也使得在阅读中很容易产生一种窒息感,耶茨的文字以简洁、冷静著称,具有极高的可读性,但窒息感却在于呈现后的立刻揭穿,中间不留有缓冲空间,让人觉得透不过气,从这点来说耶茨神奇地用简洁的文字却制造出了丰满的感伤效果。
剧作家戴维•黑尔曾说:“我所能给予耶茨的最高赞誉,就是他的作品更像是出自剧作家之手,而非小说家:他想让你亲眼见到他描述的一切。”达到亲眼所见这个效果,除了耶茨丰富的人生经历,敏锐的观察力以外,更是作者用了一种传统的现实主义写法,紧贴所描写的人物,通常是弗兰克或者爱波,偶尔移到次要人物上,他像是人物肚子里的蛔虫,把所有的真话都倒出来。在描述弗兰克日常工作场景时,他写道:“他发现经过的那些男人多么的渺小,多么整齐划一,而且严肃得多么可笑。他们都留着夹杂着灰发的小平头,身上穿着拌扣领,脚步匆忙。他们源源不绝的涌现在车站里,在大街上,直到一小时后他们才会停下来。到时,等候着他们的办公大楼会把他们一个个吞噬进去,包裹起来。如果站在其中一幢大楼,隔着城市纵横的峡谷看向另一幢大楼,就会感觉像是在观察一个巨大无声的昆虫饲养所,那里面有成百上千的穿着白色衬衫的小人,要么在翻弄着文件,要么皱着眉头拿着电话听筒,在春天千年如一日地流动着的白云底下,上演着一场场愚蠢至极的演出。”耶茨游离于写作潮流之外,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极简主义,还有语言上炫技和想象力的驰骋,都与他无关。当然这也与他的写作题材有关,他持之以恒的写美国普通人的生活,而戏剧性在于这群人不觉得自己普通,就像弗兰克和爱波一样,总觉得比周围的平庸之人胜出一筹,而为了真正在生活中体现出这种高人一等,他们不得不付出平凡生活被解体的代价。
弗兰克和爱波的自认高人一等,正是在和周围环境的相互比照中得出的结论,环境一分为二,一个是电影、书籍营造出的理想环境,一个是真实生活环境:多事的邻居,计较的房屋中介,肥胖的同事和一个发疯的数学博士。他们总是在不断和这些人进行着比对,以此来确立自己的存在。所不同的是,失去双亲的爱波一旦认定自己的高人一等后,就把自己架到一个位置上,成为全职家庭主妇更让她与外界隔离,保持更纯粹状态的同时也导致了她接下来的极端行为。而弗兰克则在与人的比较中及时调整自己的姿态,也造成了他自身的犹豫,一面充满理想情怀,一面不知原因的一个一个生育孩子,他这种在现实与理想间游离的姿态,使得他一次次错过彻底改变的契机,最后彻底沦为一个生活在大都市的单身父亲。耶茨残酷地告诉了我们,无论哪种选择,都是失败的。在《革命之路》里,弗兰克与爱波也相互映衬,爱波是弗兰克所追求的活力、纯粹化身,弗兰克是爱波所追求的有趣、锋芒的化身,但这种映衬从开头失败的话剧表演一幕就密布失败的阴霾,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充满了无法交流的苦恼,总有一方是处于拒绝的状态。就好像邻居霍华德那个随时会悄悄关闭的助听器,他们内心也用一种孤独的方式选择与对方隔离,这就使得只有映照,没有交流,反映出来的却是越来越大的差距。
耶茨被誉为“焦虑时代最伟大的作家”,这使得现在读耶茨,与中国进入焦虑时代有了一种契合性。我们焦虑着平凡,焦虑着落在喧嚣之后,焦虑着时间的紧张。而弗兰克和爱波则像两个怀揣着理想的文艺青年,自认为与众不同却又能相互理解,他们在网络上兴高采烈地规划着逃离的行程,然后因为时间或经济的原因不得不暂停计划,彼此之间出现了裂缝。在当今中国,重读耶茨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重叠,这也是耶茨获得一众文艺青年簇拥的原因。
我所以会写下这篇关于耶茨的文章,是以此来介绍上海译文出版社新版《革命之路》的推出。我并非一个讲究版本的人,但不得不说上一版《革命之路》让人失望,借金球奖同名获奖影片的光辉来照亮耶茨的原著,并不合适,封面上巨幅的电影海报还有附赠的观影手册,都直接降低了该书作为一部文学佳作的品质。而让人难以接受的是,策划编辑自作聪明地写上了四封信作为序言导读,不光彻底地剧透了一把,还出现了“本书对战后美国的中产阶级(也就是和资本家勾结的工人),那些衣食无忧的形形色色的不革命者或假革命者,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和辛辣的讽刺,并以其悲惨的结局警示他们:妥协是没有出路的,资本家的利诱也同样是建立在剥削之上。文中,作者借一个疯子之口对资本主义的欺骗性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之类自以为是的幽默。一部作品应该有它合适的呈现形式,哪怕它是一本朴素的书,在静候读者的发现,也要强过它披着五彩的外衣,挑逗着读者阅读。
2570 个汉字
转自:霍小绿 评论 《革命之路》https://book.douban.com/review/67046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