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28|回复: 0

修书佳境 人间值得——读王岚的《微相入》

[复制链接]

用户组:进士

重建论坛勋章

      UID
2262
      积分
6868
      回帖
521
      主题
1348
      发书数
1209
      威望
4724
      铜币
13102
      贡献
0
      阅读权限
7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155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29
发表于 2025-4-16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同行师友新书《微相入——妙手修古书》近日上架,第一时间购入一本,几乎一口气读完。本打算发条短评标记已读,结果因为有着太多想回应的想法,越写越多,索性就来一篇读后感吧。

  “微相入”一词,出自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书有毁裂……裂薄纸如薤叶以补织,微相入,殆无际会,自非向明举之,略不觉补。”意思是说,撕出如薤叶般窄小的纸条,用以修补书中断裂。“微相入”一词精辟、准确地描述了补纸与书页粘接、微微相搭的状态,修补痕迹难以察觉,体现出精细入微的操作,与今日文物修复理念中所倡导的修旧如旧和最小干预原则亦相契合。本书从古书历劫、使用工具、修复技艺,纸张故事以及人书之缘五方面,向读者展现出一位古籍修复师从业十六年来创造出的修书境界。

  本书作者王岚,首都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古籍修复师。古籍修复师写关于古籍修复相关的书不少,但大多数是相对专业内容,近似于工具书。以散文这种形式讲述古籍修复的,可以说是寥寥无几,颇有新意。此书还有一个亮点,就是里面的插画,全部是她亲手绘制的。画风既有锦灰堆的历史感,又有二次元的现代感,配词幽默,结合着文字一起看,轻松畅游在时空之间。

  我与王岚相识,是在2023年中国书店举办的汪帆《寻纸》新书发布会后。那次难得南北修复师们借此机会相聚,围成一大圈,相聊甚欢。我刚好与她相邻,寒喧过后,方知我们之前由师友牵线已经加过联系方式,只是未曾谋面罢了。我时常也会去首图查资料,偶尔遇到她还能聊一会儿,慢慢接触到她的文字和绘画,非常羡慕这种能写又能画的人,可以多渠道表达自己,而且感觉她在插画方面找到了一条独有的赛道,这一点跟爱书人绿茶老师选择了画书店与书房有着相似之处。

  她自谦是出了一本漫画书,又说是散文。读下来,也并非常规意义上的抒情散文,在看似不经意的语言中,适时镶嵌进了很多与古籍修复相关的细节。正是这样的表达方式,对圈外没机会接触到专业书的读者来说,在不经意间可以直面修复工作背后的“神秘规则”。

  比如第一部分——劫

  有一段印象特别深刻。读着读着美文,看着看着趣图,突然出现一页非常正式的古籍定损标准,这就造成了一种反差效果,让人产生了仔细窥探一番的欲望。而对于日常干活的圈内人来说,文字中藏着的一些具有专业意见的闪光点,很容易从中捕捉到实用之处,而这一点又跟邱晓刚老师的《与纸偕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例如同是讲破损定级的部分,“就高不就低”原则——判定破损定级时,尽量将破损等级往高往严重程度靠一些。这就是一个微妙的指导,在此方面我曾屡次中招,经手的古籍,总会遇到比初看到的要糟糕许多的情况,而最初制作修复计划时,经常为了给藏家节省一些,定损级别较低,导致真正进行修复时,发现不得不增加操作步骤和工时,等完成任务交付时,“高喊低收”容易,“低喊高收”我则张不开口,只好作为给藏家的优惠赠送了事,可心里多少也会嘀咕嘀咕。故读到这个桥段时,我不禁哑然失笑。

  举重若轻的文字,读起来不会感到束缚,境界得以随心切换。书中描述到的一些操作,外人看着感觉玄妙,内行看了会心一笑;看到自己没见过的胜境,赶紧跟着神游一番;还有一些作者的内心吐槽,定会有很多修复师喊出“于我心有戚戚焉”来。

  例如第二部分——器

  有一段用碎玻璃削竹启子的描述:

  若没有专业刀具,也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用碎玻璃当刀用。寻一个空酒瓶,套上塑料袋,往水泥地上一磕,酒瓶应声而碎。戴上手套,拣出稍大块的玻璃碴,手握的地方裹上废布,以防扎手。用锋利的碎玻璃刮削竹片,大有削木如泥的痛快,足见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有一段用剪子剪齐书边的描述:

  一册古籍修完,装订之前,书芯的上下书口边缘需要手工找齐。如果是边缘接出新纸的书,可以用刀裁齐。但倘若纸边还是原书纸,就不能刀裁了,最好也不要打磨。老纸在打磨时撕裂起毛的风险很高,很伤书体。传统办法还是要用剪子一点点地剪齐。剪书边,不能一下子剪多,只能一页一页地剪,同时顾及前后书页纸张的高度,真真是细致活儿里的慢功夫。

  都是非常真实接地气的记录,事实就是这样的,修复师们不仅热衷于自己制作修复工具,还都身怀各种出其不意的“功夫”逆行于世间。修复师会带着棕刷,满大街低头转悠,找一块干净地砖蹲下,将刷头磨出趁心的弧度;栗子熟了,人家捡栗子回家吃,修复师不语,只是默默地捡着人家不要的栗子壳,留着染纸;正常老友相聚,互赠各种精美伴手礼,修复师相见,交换几张破纸,还都一脸满足,舞之蹈之……也正是这一点一点的细节,支撑起修复师枯燥与快乐并存的世界。

  再如第三部分——纸

  其中有一篇讲述作者去丽江访东巴纸的见闻。我去过云南很多次,都是访茶,没想起来去访纸,勉强去过西双版纳曼召村抄纸,初衷也是为了普洱茶的包装。等想起来要去访纸,却又找各种借口拖延。如今看着作者的图文,仿佛重又回到了彩云之南,急切又缓行地跟着作者的图文补上了缺失的一课,一时间仿佛晒到了云南干净的阳光一般,血液暖暖流淌过全身,那是满足的感觉。

  又如第四部分——修

  有一段是讲述简修的纠结。“别说我修的书!”这句话,同样也从我嘴里说出来不止一次,这种感觉我太懂了。简修是指仅修补指定部位,书上其他残损任其搁置。书中举的例子还是不用拆线的简修,而我实际案例中,有很多是藏家要求“既拆又简”,不要求整本修复,而是指定把书中个别损坏严重的书叶补好,然后换套书衣。遇到这种情况我最容易焦虑,因为最后呈现的效果肯定很奇怪,说是修过的吧,残损处明显,说是没修过的吧,明明刚从我手中订完线。总会捎带手比要求的多做一些,以求自己心理“能够过得去”。如果实在纠结,也会恳请对方“别说是我修的!”

  我平日也习惯记录一些修复案例,与书中所写内容有不少重合之处。例如糨糊、蠹鱼、染纸、洗书等等。相比较而言,我的文字特别生硬与抽象,仓促如急着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直白若隔着院墙的邻居你言我语,远不及她细腻和耐心,更不似其婉转与清丽。事到如今,文章内容我还有机会汲取,表达风格怕是来不及改变了,只能安慰自己无需改变,每位修复师与所修之书都是一期一会的缘份,境由心生,心随境转,在这个流转的境界里塑造出的修复师各具特色,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另外,与我文字相伴的图片,多是修复前后对比,最缺乏的,就是操作过程记录。这一点不止一位朋友向我提过建议,应该多加入一些过程中的影像资料,让读者看起来更连贯。这个缺点我非常清楚,只是自己修书条件有限,不太容易改善。首先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干活不能分心。特别专注时,脑子是近乎放空状态的,动作都是肌肉记忆,似在境中游走,一旦知道要记录就难免分神,一多想就瞬间出境,甚至连简单的动作也会莫名失误。这一点像极了物理学中的量子观察者效应。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双缝干涉实验中,如果你观察电子的行为,那么电子的状态就会受到你观察的影响,表现出与没有观察时不同的结果。主观意识会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如果因此把书修坏,那可就得不偿失了。我也很佩服可以拍出视频教程的老师,以我的心力,目前还没办法应对。第二个原因就是,多数操作过程都是两只手同时进行的,做完就完了,客观上也没办法即时记录。比如下图这种情况,有一次我洗干净一册书,炫技到网上,书友们纷纷要教程,可是我哪来的教程啊,因为一直干活占着双手,照片都没想起来拍一张。但是,如果能通过绘画进行场景还原,过程一下子就完整生动起来,也更容易理解文字的描述了。正如我前面所讲,且著且绘,共同呈现,是此书优势之一。且读且赏,畅游佳境,读者之福。

  当然,书里不光引用了作者自己的绘画,也有一些实景照片呈现。另外,作者引用的参考资料也非常实用。例如国家图书馆田婷婷《中国古代书画清洗技艺之皂角去污法》、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葛瑞华《竹帘在古籍修复中的妙用》以及中国书店徐晓静《古籍修复技艺之书页清洗去污——从参观“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谈起》等文章,皆为指尖明月。诸如上述我捕捉到的,书中还有很多宝藏信息,在此不能一一列出,而且每个人偶遇共鸣和等待汲取的妙处不尽相同,大家还是自己去探索作者的小宇宙吧,欢迎翻书进入古籍修复佳境,若是有缘书中相见,暂且一起玩耍一番。

  恰如第五部分——缘

  论修书之缘,这里我找不出比作者自己讲的这段话更适合诠释此缘的了。

  前人翻纸为沃土,以笔墨播种文字,结成一卷又一卷的智慧经典,留予后人深耕阅读。

  经年累月,一纸薄田难抵岁月摧折,不免断线、散页,不成文章;又渐无人打理、田土荒芜,纸上的老化、裂痕如蔓草横生,引来蠹虫常驻,吞噬几代人的劳动成果,留下蛀洞曲曲折折布满书册......

  我是一名古籍修复师,让历经虫蛀水湮火蚀的古书焕发新生,就是我的工作。

  古籍文献传至今天,其价值已经超越书籍本身。修复古籍,同时也是在修复一段多元而生动的记忆——它们是古代的书册、曾经的纸张、当年的笔墨、不朽的艺术、一个时代的审美,或许也是下一个时代的尘土。

  至少,在我们当下,应该尽量保存、珍藏这段过往、这段乡愁。这也是修书的意义所在。

  这一段充满力量、反复阅读犹觉深情的总结,非常符合我对王岚的印象。她为人亲善,重情重义。我早已习惯独来独往,自诩刀枪不入,乐得个自由自在。日常交流中有她时时鼓励于我,我也渐渐被她的纯粹与真挚所打动,内心得以留下一寸柔软之处,用以体验人间难得之美好。

  2025年3月11日 借纸 于北京

字数:3717
作者:借纸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560675/


[发帖际遇]: lxch353 帮路人搬东西,为补偿体力,消耗了 5 铜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4-29 16:16 , Processed in 0.12483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