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UID51
好友55 人
听众3 人
收听0 人
阅读权限100
注册时间2025-2-27
最后登录2025-4-29
在线时间1137 小时
用户组:分区版主
我,秦始皇,打钱
   
UID51
积分6887
回帖551
主题807
发书数333
威望4675
铜币4907
贡献1200
阅读权限100
注册时间2025-2-27
在线时间1137 小时
最后登录2025-4-29
|

书架上格非最早的一本书该是1988年的《迷舟》,到现在,我自觉应该有了他书的大部分版本,哪怕角落里的某一个中篇,有些篇目,用格非自己的话说,都可能忘记了,还追溯不到当年发表的期刊了。
一直觉得书评是很没有标准的事情,不同平台不同角度发出的声音让事物本身可以南辕北辙,不懂得小说的艺术,但是就几年看过的格非,因为喜欢因为熟悉一样东西,也许就感觉而言,可以说一点大概来。
叙事技巧和文本结构不说了,格非就轻驾熟的东西,迷幻恐惧神秘色彩,来自《敌人》,阅读的时候总觉得某种情感,又有《山河入梦的》的依稀的味道,但是设置的时代背景,又有如《春尽江南》,但找不到人面桃花的优雅,这些都继承了以前作品的风格,但都无法超越(想到这仅仅是一个中篇而已,我不应该因太期待他的新作而寄予遥不可及的愿望),只是可能他要表达的,是不是要比先锋走的更远。
我就想到里面那段:不论是人还是事情,最好的东西往往只有表面薄薄的一层,这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所。任何东西都有它的底子,但你最好不要去踫它。只要你捅破了这层脆弱的窗户纸,里面的内容,一多半根本经不起推敲。
所以格非在这篇里不会给任何其他未完的疑问的交待了。
想想格非书早期序跋的那些名字:吴洪森、张旭东、南帆,赵毅衡到他以后大部分都是自序,阅读起来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
而这些东西,是不需要时效性的,没有人会通过微博、通过网络再来安静的阅读这些可能已经所谓的过时的东西。
我实在不明白是不是利益的问题,这个9万字只能算得上一个中篇的东西需要单行本来发售,而且这么夸张的行间距让人觉得不是排版美观的需要,而是凑页数在大陆也是可以没有底线的,还真以为自己在学习港版台版书啊,还是借着他《春尽江南》的余温,先锋已是一个时代遗忘但让少数人缅怀的岁月,不如就默默的躺在那个角落,却一定要弄个小清新的封面以及追赶现在潮流的藏书票,为了市场? 百度了下装帧叫 李思安的 ,不知道是不是那个清华美院学装潢艺术的,总觉得那些学设计的有一种先天性的自我优越感。独立出来也许是个有才华的设计,但是在这本书上,我却虐的不忍心放进我的书架。
又想到读库的六哥说过的一个意思的:对于他及读库坚持的某种意义,在当当卓越看来是不符合商业规则的,在他们看来,读库就是他们成千上万书里的一样的一个商品,凭什么特别。那么对于装帧设计的人来说,可能也是,格非的书亦是他们今年工作中的一个计划而且,不可能为一个计划而需要去阅读他的过去和现在,来把握设计的风格,但,总该至少有点靠谱的影子吧?
我的理想主义情结又在这个早晨阅读完《隐身衣》后发作,如讨论版说,出版格非的书的出版社仿佛都有不约而同的共识,那就是粗俗。让我看得上的,除了早期速泰熙(装帧受一个时代技术和纸张和整个环境审美的限制)设计的和山河入梦(作家出版社2007)。
感觉格非写完一个东西,就完全会放下了(有的作家对出版社还是有所要求的)就如他语言释放的那种江南气息的某种慵懒性,他已经不会关心以何种面目问世。
阅读往往最终不只是阅读本身,如果不是因为喜欢,以上一些原因都可以是放屁。但是因为喜欢,以上就成了某种伤感。
某些希望的距离 ,总是现实的横亘在面前。
在春尽江南以后,总觉得格非已经完成了他的叙述。
前几天途径丹徒,我在车里望见的这个城市的高楼工厂,闭眼却可以浮现《敌人》和《边缘》的那些描述的场景。
1228 个汉字
转自:卡马兰桥的雪 评论 《隐身衣》https://book.douban.com/review/54608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