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1|回复: 0

电影的另一种呈现:文字——读 [西] 佩德罗·阿莫多瓦的《最后一个梦》

[复制链接]

用户组:进士

重建论坛勋章

      UID
2262
      积分
6837
      回帖
512
      主题
1342
      发书数
1209
      威望
4701
      铜币
13027
      贡献
0
      阅读权限
7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152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28
发表于 2025-4-28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佩德罗.阿莫多瓦更被人熟知的身份是导演,作为被誉为西班牙国宝的导演,他的电影所呈现的欲望、暴力、宗教议题等等,都呈现出一种后现代主义色彩。因此,在这部故事集中,读到关于同性关系时不必讶异。

  这部故事集收录的是阿莫多瓦创作的十二个故事,这些故事大都浓缩了他在某部电影中的呈现文本,但同广义上的剧本内容又不相同,因此,在这个故事集中,可以看到作者在虚构与现实之间的文字游离。这部故事集中,大部分都没有署名佩德罗.阿莫多瓦,因此撰写的作者会存疑,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这些故事都为阿莫多瓦的原创故事。

  因此你既能在这部故事集中看到作者在同名篇《最后一个梦》中记录母亲去世之后,他的心理失落以及表现,能看到他纪念母亲所命名全书的原因,也能看到作者作为一个导演身份,对于创作的不同理解。同时也可以欣赏作者游戏文字的反向创作手法。如果说阅读这部故事集让我总有种置身于电影画面中的感觉的话,那《最后一个梦》一定是让我清醒的离开电影画面的一记现实与虚构之间的跳跃篇。大概这是最接近我情感表达的一篇。反倒是最后的反问,母亲最后的一个梦里,是什么样的暴风雨又让整个情境跌入到了虚构当中。

  我第一次读到在《米格尔的生与死》中生命的反向呈现这种写作手法,从一开始的新奇到最后一瞬间回归母体的惊悚,我终于理解了《不良教育》归为惊悚片的原因。

  因此,惊悚是一个关键词,是在阅读整个故事集的感受,你在隐喻的背后通常感受到的是一种脊背发凉的惊悚感,但这种惊悚感却又很精准地将现实和虚构结合在一起,于是阅读这本故事集的畅快感,像是在看一幅幅电影画面,画面有强烈的色彩对比,而叙事的呈现却有种让人意想不到的结果。就像他描写何塞.阿尔弗雷多的歌曲一样:她陶醉于尾声,把哀歌变成颂歌,把结局吐到你脸上。身为观众,这是让人措手不及的体验:有人在离你眼睛如此近的地方摆上了一面镜子,没人能习惯。

  当你在《米格尔的生与死》中读到自序中他写的“我从小就知道自己是一名作家,我一直在写作。”的时候,那种惊异、奇幻、迷惑中带着清醒的反向感,总让我忍不住想倒立着去看这个故事。不知道会不会更贴近于反向讲述生命的游离感。但我很确定的是,即使没有倒立着去读,我依然被这“创意”打到了骨髓深处。

  如果你对于生命没有感觉,那我真的建议要读读阿莫多瓦的《米格尔的生与死》,这不是一个能让你看透“生与死”的故事,也不是一个能让你顿悟生命的故事,但是一定能精准的敲醒你对于生命的感觉。这种敲醒,是我在读俞敏洪写给大学生的话里讲人要有精气神,有渴望的时候都没有被击中的。反而在生命的倒叙中被敲醒了,像是挖开了自己的坟墓,将棺椁抬出,拔出那些契进棺木的钉子,然后看见那个自己“出生”一般,在惊悚中带着对这个世界的了然,然后一步步的踏入自己的无知。我好像突然在这一刻理解了老人,理解了那些正在变得“无知”的老人。他们走进的是一段反向的“逝”…

  阿莫多瓦无论是在电影中人性的呈现,还是在故事集中的关于人性的着墨,都带有他从底层贫寒成长的印记。而这些印记被他赋予在一个个人物身上,塑造了他们的形象、事迹甚至是人生。当变成语言文字进行呈现的时候,带着一种脱离现实的虚构感,却又在你陷进虚构的时候一下子抽离狠狠的摔进现实中去。

  虚构和现实之间的交汇,不仅是阿莫多瓦从母亲身上学到的一种重要的表达特质,也是在阅读这部故事集时带给我的整体感受。我游离于他的虚幻世界中,也沉湎于他所创造的语言电影中。我无法将《不良教育》和《拜访》等同于同一个故事,却在看到《不良教育》的海报时,对《拜访》的整个故事了然于胸,那是一种在自己的虚构中建立王国的了然。

  如果说写母亲的那一篇《最后的一个梦》是让我从虚构走进现实的话,那《米格尔的生与死》是让我从虚构直接跌进了底层的现实,而虚构和现实之间的层级却分明的架高在触不可及的高度,最底层的就是现实,作为电影导演,阿莫多瓦用导演的“功力”将那片虚构的空间架的越来越高,而现实之间的拉扯,越来越紧绷,因此,坠入的疼痛感是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和知道的。

  阿莫多瓦的这部故事集,除了这种反向生命的叙述之外,嵌套叙事的写作手法也是他实用的常态。这种写法大概要归于他电影人的职业倾向中,却成了一种调节叙述节奏,甚至是一种加深故事感、甚至是故事之间互相隐喻验证的一种“手段”。在《拜访》中,一段插入式的文本让整个故事的“隐喻”呈现地更加深刻,也回应了正文叙述中的很多细节,给故事整体增加了一定的深度。

  当你在现实与虚构之间徘徊不定的时候,遇见一个《性感代言人的自白》,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戏剧感,当你在配上浓烈的色彩和妆容的画面感时,一种含蓄的隐喻像一滴浓墨滴在宣纸上,在慢慢的洇开,读这篇故事的时候,整个人有种跃动的喜剧感,但同时一种深层的惊悚感悄悄在蔓延。这大概是这部故事集里,最“轻喜剧”的一个故事了,却隐藏了喜剧的内核。

  阅读这部故事集,不仅能看到电影导演对于文字写作的另一种创作,也同时能收获一个多产且优秀的电影导演的作品,是在文字之外去观察人性的另一种途径。我倒是觉得这是阿莫多瓦作为一个会写作的导演的优势和幸运。


字数:2064
作者:高诺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662554/

[发帖际遇]: lxch353 在孤儿院做义工,奖励 5 铜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4-29 00:34 , Processed in 0.13071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