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110|回复: 0

《康熙的红票》——历史不止一种可能性

[复制链接]

用户组:贡士

重建论坛勋章

      UID
3037
      积分
2096
      回帖
57
      主题
464
      发书数
208
      威望
1627
      铜币
7057
      贡献
0
      阅读权限
60
      注册时间
2025-3-2
      在线时间
105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23
发表于 2025-3-6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学术论文和通俗读物的写作方式之间找到平衡点并非易事,《康熙的红票》提供了一种范例,而且没有翻译腔和故意使用当下流行词汇的轻浮感,真是让人长出一口气。

  《康熙的红票》一书,从1716年康熙发往欧洲的红色公开信入手,讲述了欧洲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这一群体如何进入清朝宫廷,其角色与发挥的作用,传教士与康熙和雍正的关系,罗马教廷禁令引发的礼仪之争和康熙对此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朝代更替后对传教一事从容教到禁止的转变等。

  这本书最鲜明的特点,大约在于对传教士的行为活动进行分析时,更多的从人物关系和动机,而非宏观的文化观念冲突入手。传教士出于利好传教的动机而积极维护与皇帝和满清贵族的关系,向皇帝皇子提供传授天文数学音乐知识、勘测绘图、参与对外谈判(中俄尼布楚条约)这些工作,而康熙也对传教士的“服务”感到满意,不仅在待遇上对其多有优容,且以极大的耐心来处理礼仪之争的分歧。

  对于本书的观点:康熙待传教士的态度以及通过内务府管理这一群体的方式近似于“包衣奴才”;在“礼仪之争”的对立中他站在耶稣会士的一方与教皇特使谈判,更多是出于对经年累月在身边服侍的传教士的支持,而非中外文化的对峙;雍正登基后的禁教举动与其是佛教徒有关,亦带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意味。以上种种,作为普通读者并无相应的知识结构来判断其是否定论。但这样的研究和阐述读起来无疑是有趣的,在以概念和文化为表象的偏宏大叙事的逻辑之外,揭示了事态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从另一方面看,康熙的实用主义、博学多才、谈判技巧也都展现了帝王作为符号之外偏人性的一面。

  如果把本书跟今年故宫的《凡尔赛与紫禁城》大展对照起来看应当会很有趣,可惜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展览早已结束,尽管如此,它让我再次思考起看展时浮上心头的问题:十七世纪还是相互交流相互欣赏的中法关系,十九世纪下半叶对方成了火烧圆明园的暴徒,在不到两百年的时间里我们错过了太多的东西,终以付出巨大代价的方式步入现代社会。虽说历史不存在“如果”,但交流因人而始,也因人而终,这不能不说是很令人感慨的一件事。

字数:865
转自:豆瓣短评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33069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23 22:48 , Processed in 0.07428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