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71|回复: 0

《吃着吃着就老了》---人间烟火,走在追寻那一口内心安稳的路上

[复制链接]

用户组:举人

搬砖中...

      UID
667
      积分
1261
      回帖
1526
      主题
66
      发书数
0
      威望
465
      铜币
5290
      贡献
0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97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28
发表于 2025-3-9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老师出新书了,《吃着吃着就老了》;对我而言,却是看着看着就饿了。

  一口气读完,酣畅淋漓,像是跟着陈老师一起去游荡了一趟街头美食之旅。毫不掩饰地说,每次读他老人家的文章,都有一种大块回锅肉配米饭,加上豆豉和青蒜苗,大口吃肉大碗刨饭的豪迈和内心的满足。用他的话说,这是一种收到多巴胺分泌刺激后的愉悦感——隔着纸页和铅印文字,头脑中始终是那些缭绕氤氲的锅气和色香十足的菜肴。就问你饿不饿?所以陈老师的文字写作和他的纪录片一样,简直是保持了一致的“秀色可餐”和“香味十足”。2016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过一本陈老师的美食散文集子《至味在人间》,有些文字和内容似乎在那本书中也出现过,这本书算是增加了一些新内容之后,新经典出版的“旧+新”PLUS版的新美食册子。

  我仍然能想起,旅居北欧的日子里,自己在厨房忙活一碗装了几颗肉丸子的素菜(西蓝花)意面——做法简单,水沸腾几分钟即可,和煮方便面一样;紧接着,总是要打开网络电视,把《舌尖上的中国》按出来,一边给自己的面加几勺重庆辣油,一边喉头吞咽着口水,看着屏幕上那些下饭的美食,大口吃面、狼吞虎咽。直到今天,我仍然在那些寒冷的冬天里,会特别怀念装着肉丸子的西蓝花意面,觉得配上妈妈教我做的那个重庆油辣子海椒,这一顿冬夜面条特别的好吃——在那些个冰天雪地的日子里,极夜漫长,家中一盏灯火,厨房锅气缭绕,面条肉丸和辣油,成了旅居异乡岁月中安顿内心的一方驿站。自己不太会做饭,于是出国工作前,媳妇和老娘耐心地教了很多厨艺技巧,她们都很理解我的愚钝,所以几乎耐着性子没动手没说脏话地教我几招;我也很配合地毫不意外地把这些招式以很快的速度忘得干干净净,于是媳妇在微信里说,“煮面,面汤里煮一切,方便你操作,煮熟后加辣油就行了。”讲真,每天晚上很期待这个煮面、捞丸子、上辣油、看《舌尖》的时刻,神圣不可侵犯。所以,读到陈老师在这本书中的《寒夜觅食》时,看得不仅肚子饿,而且眼泪差点飘出来。尤其是最后那一段:

  “我选了一张靠窗的座位,要了烤羊腿和啤酒,望着飞雪,想着自己人到中年还在透支生命,失败感不由得泛起”。这一段简直就是精准的切中情感共同的那个阀门,好想隔着书本给他老人家一个大大的拥抱,理解万岁。

  “希望着自己的希望,怅惆着自己的怅惆…”

  江湖路远,翻山越岭,冷暖自知。

  于是,我很同意陈老师在这本书中提到的那个观点:我们在讨论美食的时候,似乎更多在关注和讨论那些口腹满足背后的意义——关于“流失的时间”和“人生的注脚”。所以当第一次在《圆桌派》上听到陈老师提到他的挚爱(他在《一个人的面馆》中也详细写道):北京府右街的那家延吉冷面;我突然意识到原来,陈老师的那碗冷面在我这里变成了那碗装着肉丸子、西蓝花和煮半天才熟的辣油意面。原来,我们聊美食的时候,其实都在聊自己,食物成了一面具有时光回溯魔力的镜子,看似平淡无奇,却每次聊到这一口面一口饭一口肉时,内心深处仍然澎湃不已。全书中的很多文章写的是食物,但内里都是感情——也许这是中国人深藏在骨子里的那种秉性:食物所蕴含的包含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家庭个体的全体情感和思想,早已远远超过了“果腹和温饱”的最原始的目的和定义。所以,全书中的文章归类为六辑,有讲美食和自己成长的故事,也有讲工作后成为京城老饕的经历,也有自己在拍摄纪录片中的那些人或事…通篇讲食物,但通篇却也在讲食物背后的人、情、事,翻开一看,这哪是一部美食记录,更像是讲述那些时代浪潮背后下的大国小民的个体记忆;而这种超越时代和地域的情感和记忆,背后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属性符号——“食物”,于是,食物就承载了更多的意涵:陈老师的文字特别有趣的地方就在于,他不太喜欢掉书袋和装B地详细地讲一道美食究竟在技术层面上有多高级;与其相反,他一上来就是一个场景,一个故事,一种情感…不做作,不矫情,不扭捏,自然而然,美食在笔下显得更美。

  很喜欢阅读美食的图书,无论是汪曾祺先生还是蔡澜先生,无论是那些那些报刊杂志的美食专栏还是公众号的豆腐块文章,只要和吃有关,总是看得津津有味。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电脑正放在饭桌上,而身边正放着版本一敏的《只为一碗好面》和乔治.索尔特《拉面:国民料理与战后“日本”再造》,还有扶霞的《寻味东西》;而这本《吃着吃着就老了》显得是如此恰如其分的刚刚好好弥补了饭桌上缺少一本关于东方美食的随笔。陈老师的文章我特别的喜欢,应该排第一,没有之一,原因很简单:他身上透露出的劳动人民的属性,无论是《圆桌派》、《十三邀》还是纪录片、亦或者是自己笔下的文章中,都体现出对劳动人民和下里巴人的尊重。一直以为:吃个饭点个菜还整出一股子阶级优越感,真的有点莫名其妙。

  之前在《至味在人间》的书评中写道:“晓卿先生在我看来,是我心目中美食老司机的典型代表,汪曾祺先生和蔡澜先生端正严谨是面朝人类美食历史著书立说的大师;沈宏非先生有种古龙笔下玩世不恭风流浪子的调调;而陈晓卿在我看来是那种穿着粗布衣衫手端茶碗蹲在田边守着农民丰收最为新鲜食材的老司机,接地气,不浮夸,不做作——这才是美食家应该有的风格和格致。”——这段话,直到今天,个人觉得仍然觉得是十分正确的。

  “黄金万两,一日三餐”——吃个饭吃出一股子高人一等的调性,这种“脱离人民群众”的“美食家”也不过尔尔。和那些庙堂之高或者众人之上的官府菜相比,街头大排档才是历史的主旋律;而我们拥有老陈这样一名“人民的美食家”,是幸福的。

  二十出头的时候,觉得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炫一筷子油脂丰满的烧白、舀一勺子辣椒拌豆花刨一大口老干饭…都是常态。年龄和饮食真的是一对矛盾,能吃的时候,好像没有那么多就讲究,荷包浅;年长后又要开始操心那些高糖高油脂,然后谓之“饮食营养”。所以有时候会特别羡慕那些已如古稀吃饭仍然状如少年生龙活虎的老先生们,“牙口硬,人先进”——也是川渝地区对当地人最高的礼赞。

  写到这里,愿读这本书的朋友天长夜爽,进食无忧,大口吃肉,大碗刨饭,和陈老师一起在那些疗愈的人间烟火气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美食地图和口腹圣地。做一个先进的牙口硬朗的老炮,一路吃吃喝喝,在这条寻找安顿内心的美食道路上,脚踏实地的走下去,步伐昂扬,目光坚定,义无反顾。

  五星推荐。

  以上。

字数:2493
作者:韬子
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748982/



------== 人生很长,不要着急。好好吃饭,好好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4-29 07:48 , Processed in 0.07545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