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82|回复: 0

《遣游人》 游人上街,常人回避

[复制链接]

用户组:举人

      UID
1971
      积分
1131
      回帖
52
      主题
255
      发书数
0
      威望
977
      铜币
3817
      贡献
0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23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23
发表于 2025-3-11 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班摸鱼的时候读这本豆瓣寄来的新书,同事凑上来瞥一眼,问什么叫遣游人,我心里咯噔一下,想着自己营造多年的“文化人”人设绝不能倒,便故作高深解释:遣游,那肯定不是潜泳,你看这俩同音字是很迷惑人的,如果遣游二字是人前面的形容词,我就有些费解,正常来看可以把遣当做一个动词,被遣去游玩的人,结合小说内容,多半就是这个意思了。小说里的主人公“我”被服务过的作家聘请去为她寻找丢失的草稿,就相当于公费旅游了。

  拿到书略略翻看很欣喜,鉴于上一本小说看得我恶心,这本的语感很不错,算是成熟的小说语言,尽管有一些表达模糊的地方,整体不影响读者对情节的抓取,可以吸引读者看下去,这就是成功,但细看时就有个很大的问题,用词太不考究,在一些情节之外的地方啰嗦又不准确,开篇就能感受到这位作者对“的”的使用近乎泛滥,为什么说用词不讲究呢?“去到”这俩字就很有当下综艺节目里大受港台腔调影响的语言习惯,因为在很多时候这两个字表达出的意思是一样的,大部分普通话统治的地区都没有并用这种习惯,至少在我这些年从北到北南走过的地方接触到的人,我没听过有人说过“去到哪里”这样的话。

  “工作从一月份开始的”这样的表述就很别扭,而一句话里两个虽然,两个其中,就更匪夷所思,类似处很多,很败好感,本来觉得内容值四颗星,加上鼓励作者,我都想打五星的,但是这糟糕的用词让我想扣掉两颗星,我觉得这两颗星是作者和编辑共同的锅,一人背一颗吧。

  小说的语言很重要,老一代作家在这一点上都会注意,也做得很好,很悲哀的地方在于今天创意写作的洗脑之下,很多年轻写作者连错别字都不放在心上了,他们对文学的载体—文字—已经没有了最基本的敬畏,只顾着去追求所谓结构技巧和创新,没学会走就开始跑,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不是也受此影响,因为对作者不了解,就不多评价了,但我从书里看到一段文字,可能是作者在借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写作的一些观点。

  作者在文字上的问题从开篇三四页纸上基本都能看到,后面的就不一一列举,说回到小说的情节。

  故事开头就给我一些困惑,写的是一个作家,不会用电脑的作家,通过发邮件和随机抓人的方式给自己找了一批“草稿誊抄员”,就是把她写作的草稿誊抄成电子文档,发送给她,这里面就有很多值得探究的问题,既然是要看电子文档,还能发送邮件,这能说是不懂电脑吗?这只能说对文字编辑不太擅长,或者不喜欢,所以开头不会用电脑这种表述就很不精准;第二点,一个什么样的作家有足够的资本可以在草稿上面花费这么昂贵的成本,只是草稿,尚未确定能否变成书册呈现到世人面前,即便成了,除却少数的畅销书之列,普通的作家出一本书似乎也没多少营收,而她已经开始投入了一批誊抄员的劳务费,我觉得就连莫言余华这个段位的作家也不见得有这种待遇吧,这种情节放在国外或许正常,但在国内是很难让人理解的,最让人困惑的是,“作家”有助理,通常情况下,誊抄的事可以交给助理啊,而她却是通过助理寻找到不同职业不同性情的人给她誊抄,这不像是一个作家做出来的事,更像是一个所谓先锋艺术家在搞行为艺术。当作家的一部分草稿丢失之后,没有想着再写一遍,竟然是找到了其中一位誊抄员,委托他代为寻找遗失的书稿,这个在普通人的思维里也显得不合理,且作家选的这几位誊抄员身份也很迷。

  我们当然知道小说是虚构,然而虚构一个故事,很重要的一点是逻辑自洽,要让读者觉得这是应该的,事情就应该这样发展,人物就该这么行事,当一篇小说的开头让人处处觉得牵强,只能说明作家考虑得不够成熟。当我想到这开篇的不合理只是为了方便作家把后面陆续出场的人物强行串联起来,我就觉得这书中的人物都只能作为作者的提线木偶来说话做事,而不是这个人物就应该这个样子。

  这本书如果从所谓创意写作的点出发,创意应该就是从形式上跟电影中的一类“公路电影”有相似之处,另外一个新颖处从目录里可以得到一些启示,最初我翻看目录的时候觉得很奇怪,怎么还有几处书名号?读后才明白,这加了书名号的几处是“直接引用书中作家短篇小说全文”的意思,但她这样的处理也有些问题,因为她对作家短篇的引用毫无铺垫,且不论从内容还是从文字风格都跟本小说的主线有差距,《积木游戏》那一章应该就是一众推荐人大佬们夸赞的“岭南叙事”,但我觉得更像是作者强行在书里插入了自己的几个短篇旧作。

  小说的行文过程有很多闲笔,还有很多自我解释的语言,在我的认知里,主线故事不够丰富的时候往往会借此达成故作深沉的目的,他要写主线,从情节到语言都撑不起足够的框架和篇幅,就不得不四处发散,如同扎入地下的山药根,发散出无数根须来遮掩主干的枯瘦,这种境况下的文字,缩减几万字并不影响读者的观感,反而会让人觉得精炼些。

  传统的中文叙事很少见自我解释,看上去这作者极有可能参加过所谓创意写作班之类的,想整一点技巧,譬如意识流或者蒙太奇,或者什么魔幻现实主义(当然这些都不算是新东西,更专业的词我也不知道),我的意思一个人在想跑之前至少得先学会走,这些个“创意”写作一定要在掌握传统叙事之后,你要先知道怎么讲故事,至少先把语言这一关过了呀。

  从文本上看,作者想要讨论的东西似乎挺多的,历史,时间,生命,文化,地域空间,给我的感觉是没有一条足够明显的线索去串起来。

  文字上的跳脱和思维上的发散都应该是为了一些目的而服务的,在散文这个目的是抒情,在小说,这个目的无非是人物和情节,有组织的意识跳脱让人觉得作者织了一张大网,随处网罗着雨滴,功力不够的时候,这网就成了一团乱麻,四处漏风,还扯不出个头绪,年轻作家的一个很明显问题就是掌控不了太长太完整的故事,一旦拉长就显示出明显的拼凑感,这是我读完小说之后最明显的一个感觉,或许是我这种土包子门外汉吃不来今天的中文写作“细糠”了吧。

  在最后,我又默默贱嗖嗖地提了一颗星,为什么呢?因为这本书让我第一眼就觉得像小说。这不是讽刺哈,我最近阅读到一些作品,尤其一些年轻作家的小说,他们拼命似的在里头宣泄自己的情绪,无休止地念叨自己身边那点子鸡毛蒜皮情情爱爱,但这本遣游人让我有一种印象和感觉,那就是作者怀着一种很纯粹的要写一本好小说的念头在写作(虽然达成效果在我看来很一般),这一点很重要,所以尽管阅读过程中发现了很多自己不喜欢的地方,最后还是把三星改成了四星(第四颗星是纯白送的)。

  总字数:2323
  作者:查无此仙
  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34153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24 04:52 , Processed in 0.10653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