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44|回复: 1

《为了你好》:父母的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啊,压垮了多少孩子?

[复制链接]

用户组:举人

搬砖中...

      UID
667
      积分
1279
      回帖
1547
      主题
66
      发书数
0
      威望
472
      铜币
5360
      贡献
0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98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29
发表于 2025-3-18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父母的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啊,压垮了多少孩子?

      读了爱丽丝·米勒的《为了你好》后,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这本书不仅是一位瑞士心理学家对中国式教育的深刻洞察,更是对全球教育方式的普遍反思。

  "都是为了你好" —— 这句话背后隐藏了多少孩子的无奈和泪水?

  严格的成绩要求,忽视孩子的兴趣和天赋。

  过度的比较和竞争,孩子成了家长面子的牺牲品。

  体罚和言语羞辱,以"教育"之名,行伤害之实。

  米勒通过真实案例,让我们看到这些教育方式如何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会行为。她呼吁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方式是否真的"为了孩子好"?

  中国式教育,以其独特的严格和高期望而闻名。然而,米勒在书中指出,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以"为了你好"的名义,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束缚。她通过一系列案例,展示了这种教育方式背后的负面影响,包括孩子的自我压抑、情感忽视,甚至是心理健康问题。

  尽管米勒来自瑞士,但她对中国式教育的分析却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鸣。她没有简单地批判,而是试图理解这种教育方式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同时,她也提出了一些跨文化的教育理念,如尊重孩子的个性、鼓励自我表达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的。

  《为了你好》让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教育不应该是一种单向的灌输,而应该是一个双向的交流和成长过程。米勒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成为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制造出符合社会期望的"标准产品"。

  这让我想起了最近特别火的电影《抓娃娃》,看似挫折教育,却是用了最顶级的手段,然而这一切是孩子自己想要的吗?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米勒对于改变的乐观态度。她认为,尽管现有的教育体系存在问题,但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改变它。通过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健康、更加有利于成长的教育环境。

  《为了你好》是一本值得每一位家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阅读的书。它不仅揭示了中国式教育的问题,更提供了改变的方向和希望。让我们一起努力,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教育环境。

字数:810
转自:末艾未安 评论 为了你好
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136663/

------== 人生很长,不要着急。好好吃饭,好好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用户组:儒士

      UID
5196
      积分
212
      回帖
111
      主题
1
      发书数
0
      威望
156
      铜币
2818
      贡献
0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25-3-3
      在线时间
51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29
发表于 2025-3-18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你好,却总是不领情
不只是因为孩子的叛逆,更在于身为父母,无法向孩子论证所传输的东西、所指名的方向
好好读书,将来会有个好工作,那是将来的、未知的、非一定的事情,现在无法论证
孩子在求学阶段看不到这个未来好工作的成果,而父母在其它方面又无法提供足够的可信度,无法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信仰和崇拜
父母的见识、财力和社会地位,既无法从理论上说服孩子,又无法让孩子去稍稍体验大人的艰辛,哪怕只是旁观
孩子当然不会听
而且时代变化,人又具有差异性
这个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放在另一个人身上会得到相反结果
不成功、或失败的父母,只能传授怎么做是错的,却无法传授如何做事正确的,因为但凡父母知道了什么是正确的,那又怎么会不成功乃至失败呢?
为人父母都没法成功给孩子看,孩子又怎么会听失败者的
或者说,谁会听失信者、失败者的建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4-30 02:41 , Processed in 0.10842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