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42|回复: 0

聚焦时代巨变下无根的牺牲品。——《愤怒的葡萄》

[复制链接]

用户组:秀才

      UID
2155
      积分
529
      回帖
30
      主题
115
      发书数
0
      威望
456
      铜币
2953
      贡献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49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29
发表于 2025-3-18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书的作者约翰·斯坦贝克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说过:“人类已被证明具有伟大的心灵和精神——面临失败的勇气,勇敢无畏的精神,宽恕和仁爱之心。作为一名作家,必须宣扬和赞颂这些。我认为,一个作家如果不能热忱地相信人类有自我提高的能力,就不会献身于文学,也不能算是文学界的一员。”——所以这本书即使是属于苦难文学的范畴,但绝不是在贩卖人类的渺小,也绝不是一本纯粹的批判资本主义的作品,在我看来,时代的背景使然,作者歌颂的是一种求生的信念以及人类在面临苦难时所迸发出来的韧性,作者绝没有幸灾乐祸地要看到所谓隐形的邪恶势力受到严厉的审判,因为这仅仅是一曲精神的赞歌,为的是赋予苦难以意义,为的是救赎苦难人民的苦难的心。

  《愤怒的葡萄》的故事发生在1937年,这是美国建国以来的一大黑暗时刻,成千上万的农民家庭资不抵债,他们的土地和房产被银行没收,被迫沦为无家可归的难民。而故事的主人公是生活在俄克拉荷马州的乔德一家,乔德家的成员很多,上有爷爷奶奶与父亲母亲,下有六个儿女和一个女婿。二儿子汤姆因酒后斗殴失手打死了人而被判了八年徒刑。1937年盛夏,汤姆获得假释回乡,在路上他得知家乡发生了重大变故,原本热闹的家已是一片荒芜凋敝的景象,因为经济大萧条以及饥荒灾害,许多农民无力负荷地租与贷款,遭到了地主和银行家的联手驱赶,他们推倒农民的房屋,铲平农民的土地,资本家们面对农民的流离失所,指明了一条看似充满希望的道路——他们说加利福尼亚州物产丰富,眼下正是丰收季节,在那里一定能找到工作。于是乔德一家便变卖家产,买了一辆车,带着对未来生活的希冀举家迁往加利福尼亚。在一路的奔波中,亲人离去,希望一丝丝地走向破灭,到达加州后还受到了当地人的排挤,他们不断地迁徙着,从胡佛村到宿营地,从宿营地到胡珀农场,从胡珀农场到废旧的车厢,一路颠簸着求生,漫长的公路就像没有方向的生活一般望不到尽头。

  书名中的“葡萄”是加州最丰产的水果之一,但是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里,难民们只能眼巴巴地望着葡萄腐烂在地里,他们既不能通过采摘获得报酬,也不能拿来解饿救命,在绝望中愤怒油然而生。葡萄本是象征着加州美丽富饶的土地,象征着人们的希望,但是到了后来,这些葡萄变成了美国大地上艰难迁徙的上帝子民,象征着难民们无处排遣的愤怒。

  在小说中,斯坦贝克描写了流离失所的农民艰难的迁徙之路,更描写了人们承受苦难的勇气。有评论认为《愤怒的葡萄》是一本感动美国的书,因为它真正触及了美利坚民族的意识与心理。小说以乔德一家为代表,描写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大迁徙运动,在这段黑暗的历史中,苦难的农民虽然受到了沉重的压迫,经受着生活与时代给予的无尽深重的苦难,但是斯坦贝克并没有将整个故事全然置于黑暗之中,除了苦难,斯坦贝克还描写了朴素的美德,这种美德虽然并无力抵挡灾难,但是在苦难的大背景下,却呈现出斗志的魅力。在斯坦贝克看来,葡萄的愤怒绝不是绝望的喟叹,也不是屈服的号角,因为愤怒就意味着希望,在人们被洪水围困时,绝望的妇女们不声不响地看着聚集在一起的男人,当她们看到男人们脸上的恐惧变成愤怒,她们就知道希望绝不会消亡。

  在整个如史诗般的故事中,最为突出的三个人物无疑是乔德、母亲和罗莎夏,母亲的美德主要表现为她对家庭的维护,在母亲的心目中,没有人是命带孤独的,她在维护自己家的同时,又能够和其他难民共患难,关照其他穷苦的人,她的爱是可以推而广之的。罗莎夏则是一个更为丰满的人物,前面的一丝丝任性与最后充满仁慈的举动形成鲜明的对比,罗莎夏的美德给了全书一个充满爱意与希望的结局,那抹圣母般的微笑,是难民们希望的曙光。而汤姆·乔德,则是将劳苦大众的命运接纳为自己的命运,他在迁徙的途中完成了自我的成长,正如文章开头乔德拾起一只挣扎着爬行的乌龟,那乌龟就是难民家庭的化身,他们同样有着粗硬的腿和沾满泥土的脚,他们带着能带的全部家当上路,不时还要遇到磕绊与骚扰,他们暴露在日晒雨淋之下,遇到敌害就把头和四肢缩进壳里,就像全家人坐在一辆大卡车上共渡难关,他们的命运早已不在自己的手上。

  个体的力量虽然是微小的,但是集体的力量却是无穷的,汤姆把乌龟带走的举动正是小说的的隐喻,因为汤姆把乌龟和自己融为了一体,受到凯西的影响,他将所有穷苦农民的事业视为己任,他带着一种坚不可摧的道德自信相信穷人如果只顾自己便无出路,只有联合起来,把个人的灵魂融入群体的灵魂,才能获得一线生机。

  从大萧条到大饥荒,难民们心中田园牧歌式的美国梦难免落空,但他们流离失所的悲惨命运其实很难归咎于某个个体的人,只能归于时代的剧变。书中的农民们对于土地深沉的眷恋终究敌不过轰隆作响的庞大机器,他们是时代剧变下无根的牺牲品,但是在可动摇的大时代背景下显露出的,一方面是人类作为个体的无奈,另一方面则是人类面对困苦时所特有的坚韧。《愤怒的葡萄》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也是一曲精神的讴歌,虽然故事中那段动荡的历史渐渐远去,故事所影射出的现实影响力也随之减重,但是其拥有的经典艺术价值却与日俱增,人们不会忘记斯坦贝克用悲天悯人的笔触,为大时代下痛苦的灵魂写下的不朽文字。

  字数:1904

  转自:无远弗届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7121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4-30 02:41 , Processed in 0.05258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