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43|回复: 0

巨人的目光——读张向荣的《 三国前夜》

[复制链接]

用户组:进士

重建论坛勋章

      UID
2262
      积分
6904
      回帖
536
      主题
1354
      发书数
1209
      威望
4750
      铜币
13718
      贡献
0
      阅读权限
7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157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30
发表于 2025-3-28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xch353 于 2025-3-28 13:12 编辑

  我基本没有写书评的习惯。上一本让我读完立刻写了书评的事略萨的《酒吧长谈》,差一点就打成了洛萨。

  这次的《三国前夜:士大夫政治与东汉皇权的崩解》读了不到一周就读完了。

  作为一本历史非虚构的著作,整体的叙述跨度大概是从汉章帝建初四年到灵帝驾崩后董卓进京,大致是110年之久。

  与《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不同,这本书缺少一个如王莽这样的中心人物串联整个故事,而百年的时间跨度和海量的登场人物也势必造成写作时的困难、阅读体验上的“门槛”。

  然而张向荣老师是做了一番结构和思路上的巧妙设计的。

  引子“一颗头颅的旅行”由王莽的覆灭、东汉之建立谈起,迅速让读者进入一个相对熟悉的视角,这一切入点找得极好。文中说,王莽之首级此后被封存于洛阳之武库,读到全书结束,才会发现,王莽竟然再次出现,并且在历史的烟云里最终向读者们做了道别。将刘秀建立的“后汉”(东汉)视为对王莽的“新朝”在“礼教中国”层面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这一观点也是深刻而具有说服力的。引子的结尾用了充满诗意的语言:

  让我们告别开国的刘秀父子,也不去打扰汉末三国风流人物,温和地走进后汉鼎盛的正午,走向黄昏,直至无边黑夜。

  作者在这里小小地卖了一个关子,他没有告诉读者,后汉在鼎盛的正午之后,迎来的是怎样的黄昏,又是怎样的黑夜。

  “正午”之章从马太后和普通百姓女子张序宁的病重与去世切入,后汉帝国的礼制自最高层到底层来了这么一个惊鸿一瞥。若从整本书回顾来看,这一大章在结构上几乎如同经典的西方古典名著小说之设计,令人眼花缭乱的外戚、重臣轮番登场,背后还牵涉着错综复杂的郡望、家族,乃至举主与门生,内廷与外朝,甚至连西北的羌乱也由班超在西域的“谍影重重”引出了一个小小的序幕。汉朝的“三公”制度通过这一章清晰地介绍给了读者,六大家族的“寡头皇后制”所形成的外戚与皇室的特殊关系也展现清楚了,以及一个曾幻想“制礼作乐”却终究力有不逮的皇帝:汉章帝刘炟——可他甚至已经是这本书中登场的皇帝里,干得最“不坏”的那一个。正午之章如同一个背景介绍,皇帝、外戚、三公为代表的“士大夫”乃至宦官……熬过了这一章,其实也就熟悉了整个后汉权力游戏的参数,熟知了其中的重要设定。

  “午后”之章在我看来是本书的第一个大高潮。外戚大将军“梁冀”作为本章的中心人物极其有效地串联了一个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在写到权倾天下的梁冀如此轻易伏诛之后,作者有一段非常有趣的评论:

  曾经以为他是一只虎,至少也是一头恶犬,没想到最后关头竟然像猪。

  这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三国时期的一个故事。高平陵之变中,同为大将军的曹爽对着自己的智囊大司农桓范道:“不能吧,智囊?太傅与我誓约,必不加害。吾不失为富家翁也。”桓范听了当然是昏过去:“可怜尔父曹真一世英雄,却生了个儿子蠢笨如猪!”

  暴虐的权臣在失败时竟然是如此相似的脆弱和庸劣,历史的玩笑可见一斑。在作者笔下,李固、杜乔的死尤其惨烈、悲壮,梁冀的倒台尤其充满戏剧性,细细回味,犹如三幕莎翁的悲剧。岂不闻:“那些残暴的欢愉,都将以残暴结束”?

  “黄昏”之章起初充满了窒息,桓帝的登场让你能预感后汉正在滑落深渊,果然,这一切在“第一次党锢之祸”中如期而至,拉开它覆亡的帷幔。

  窃以为,本书的第二个大高潮在“入夜”之章的第二次党锢之祸中到来。踌躇满志却百密一疏的大将军窦武、置之死地而放手一搏的宦官群体、朝野秉性各异而政治诉求基本“趋同”的“党人”、年幼懵懂的灵帝……作者展现了极其高超的讲故事本领,层层铺垫之下,让人欲罢不能,如同看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正史电影,其精彩程度,还远在黄政民的《首尔之春》之上。此处实属词穷,诸君若已读完,必多亦作如此感想。历史的残酷、吊诡、充满偶然和不确定,都在这一章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假如读这一章不能产生多巴胺快感,大约是与历史缘浅矣。

  最后,是“深夜”之章,故事终于来到了汉灵帝和黄巾之乱、朝廷与地方的逐渐分崩离析、汉家权威的瓦解……韩遂、董卓这熟悉的名字从西北冒了出来,何进成为了大将军,袁绍、曹操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这一章里,要将广为人知的“何进之死”写好其实倒是不容易的事。但不得不说,整本书的最后一个大高潮还是在作者笔下成功到来。这三次高潮实际上就是三次影响后汉(东汉)至深的“政变”,在其中角力和分生死的始终是皇帝、外戚、宦官、士大夫,但作者写出了三次不一样的感觉,揭示了不同时期后汉政治变化下的历史轨迹。

  实际上,这本《三国前夜》在精彩的故事叙述之外,有着一条非常清晰的思路,即以“秦制-礼教”的政治模型来解释后汉(东汉)的历史发展。即当“秦制-礼教”的儒、法、王、霸这类近乎“对立统一”的范畴所形成的模式,其在后汉(东汉)运转相对良好时,皇权就能依靠外戚甚至宦官这两股势力作为左右手和外朝的士大夫形成平衡,这种平衡甚至比较“完美”地自洛阳辐射、延伸到地方郡县;而当这一模式走向长期低效甚至停止有效运转的时候,对皇权的叛逆竟成了相当一部分儒学士大夫或者说“党人”继承人们的一种选择。

  在本书的梳理中,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种感受,皇权的神圣性遭到前所未有的消解,并非是从秦末,而是始自后汉(东汉)桓灵二帝。汉之人视秦,必曰暴秦,目始皇帝为暴君赵政,则秦末六国贵族复国、陈胜吴广之首义,自有其正当性,而秦不宗儒道,恐怕汉人不以秦为正朔,譬如以新莽为闰也。但汉朝不同,在汉人看来乃高祖承天命所建,又是首个摆脱了周制封建而帝制集权却得以传承数百年的“皇帝之天下”,皇权的神圣性经由汉儒以阴阳五行之杂糅附会,终于获得了“君权神授”的外衣,并且被天下人承认。然而,这种神圣性不是没有代价和依凭的。皇权之神圣,是靠着和儒学的结合才具备了“公天下”的超然属性,它具有一种超验的道德地位,显然与天理存在着紧密的关系——细化到具体的汉代生活里,便是自朝堂到民间的君臣、父子、夫妻、兄弟……这样的伦理关系。天子是“代天牧民”的角色,因而反映了人与世界的最根本之伦理。这也就是为什么王莽竟得以代汉,是儒学(礼教)赋予了他“天命的转移”,而在王莽的垮台里,皇权的神圣还并没有消亡,人们仍然是站在刘氏的宗室旗帜之下,这与季汉群雄逐鹿,“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的情形是完全不同的。

  赘述至此,是想说,张向荣老师用“ 秦制-礼教 ”模式在汉朝的变化轨迹作为线索,来解释后汉(东汉)的政治史发展,是很有见地和极为成功的一个视角。我们不光在本书中看到了一个个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更看到了这些“权力游戏”、“生死悲欢”背后,大幕深处望向擂台的两道目光,那是祖龙的眼睛和圣人的凝视。

  尔等可以指斥朕为赵政,但秦制是祖龙永远的遗产。

  竖子可以笑话丘是腐儒,可礼教乃周孔万世的投影。

  很喜欢“深夜”之章的结尾:

  闵贡、卢植保护着刘辩和刘协,踏上返回洛阳的道路……他们以为一切兵荒马乱皆已过去,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

  好一句“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

字数:2772
作者:王晨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079132/


评分

参与人数 1铜币 +5 收起 理由
mingribianyuan + 5 尽量用中文的破折号——只是建议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4-30 15:40 , Processed in 0.07168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