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50|回复: 0

当代知识分子的先驱——论阎真《沧浪之水》中的池大为

[复制链接]

用户组:秀才

      UID
1085
      积分
828
      回帖
91
      主题
179
      发书数
0
      威望
693
      铜币
2368
      贡献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28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29
发表于 2025-3-31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 言

  社会转型时期,当代知识分子的现实命运与价值实现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富于哲学反思意味的沉重话题。余英时先生在大作《士与中国文化》中关于“士”的“社会良知”的人文定位获得了传统知识分子的广泛认同,影响深远。这种定位是与保持了几千年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中国社会相配套的价值观,是历代知识分子坚守的精神园林。其含义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天下千秋的情怀,对国家对社会的关注承担;二是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人格精神和对人生意义的超越性体验和追求。”①可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社会里,这种君子不言利的价值观,这种知识分子社会良知和启蒙先行者的角色意味却日趋淡薄和日益边缘化。于是当代知识分子陷入了巨大的精神困境和失去身份的恐惧之中:一方面传统道德体系在商业社会中寸步难行并日趋坍塌;另一方面新的伦理道德体系尚未建立,功利是通行现实的唯一原则。在享乐、利已的个人化时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不再给坚守这种传统价值观的人以高尚的定位,因此要坚守这样一种价值观就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需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这种社会文化语境里,当代知识分子该扮演什么角色?该如何给自己定位?对此,阎真在他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中以文学特有的方式进行了严肃而清醒的反思和探索,作出了开拓性的回答。作者在小说中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通过“池大为书写他的认识过程和自我挣扎,这本书是他自己的呻吟和叫喊”①,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出作者自己在心灵需要和现实选择上的矛盾、彷徨和游移”①和最终的决绝。因此,我以为小说是以近乎生活的原形原态,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末中国知识分子探索寻找传统精神价值与现实社会的切点和实现自己现实价值的痛苦心路历程。小说最明确的意图就是通过一系列知识分子的痛苦转变史告诉人们,走出传统价值的精神园林是知识分子有效参与现实社会的基本前提。而池大为正是一位在现实的裹挟与挤压下觉醒起来并努力自我改造去实现自我价值的当代知识分子的先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

  一、

  考察池大为的痛苦转变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池大为的蜕变经历了一个由不知不觉到被动退守再到自觉改变自我融入现实的三部曲。他出身低微,父亲池永昶因为坚守做人的诚实和正直而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一生坎坷。这种高贵的性格和操守造就了池大为坚守心灵自由的高贵精神血统。他敏感多思,富于正义感、同情心,有着强烈的平民意识,把心灵的命令作为绝对原则来奉行。上大学时,与高干家庭出身的同学许小曼谈上了恋爱,可由于许小曼表现出的优越感,“那种居高临下和恩赐的意味”④,使他觉得十分压抑和无法接受,最终与她分了手。研究生毕业分配时,池大为的留校机会被人暧昧地与他和姜教授女儿的婚事联系起来,正直的他为了避免自己担上投机取巧的嫌疑,主动放弃了,尽管对姑娘印象不错。毕业后,他对同事给自己介绍的女朋友屈文琴各方面都满意,仅仅因为她过于热衷权力,大善于逢迎领导,两人的恋爱关系最终不了了之。最后找到的对象董柳,各方面都比不上前几任女友,但因为她淳朴而没有自恋性的优越感,不逼着他去钻营,两人就顺利成婚了。他就这样昂着高贵的头颅。他对自己说:“尽管现实中有很大不动声色的力量笼罩着我,推动着我,似乎无可抗拒,我还是要走自己认定的道路,哪怕孤独,哪怕冷落。因为我是一个知识分子。”④他给自己的定位带着着浓厚的人文色彩,强烈追求个人的道德完善,刻苦追求着民主和平等,哪怕因此不能“立功” 和“立言”。(其实,池大为最初认为,追求个人道德完善的“立德”与“立功”“立言”是相辅相成的,完全没有矛盾的。)

  池大为分配到卫生厅工作后,这个每个人都像向日葵围绕太阳一样围绕权力作向心运动的官场,使他不知不觉受到一些影响:尽管不认同,但是也明确地意识到权力对于知识分子“立功” 的基础作用与重要性。不知不觉中“以前根本不屑一顾的东西,现在倒成了向往的目标。”④在想干一番事业的思想支配下,他对自己说:“人吧,活着就要活那一线光。人谁不想往亮的地方走?我的一线光在哪里呢?先要当上个科长,然后再一步步上去。”④由于想向权力靠拢,他开始在一些毛细的事情上伤神:上班时到同事那聊天被丁小槐故意张扬开去,他大动肝火,大为担心;去给马厅长接机,为了站位的前后,他“打算回去以后厚着脸皮跟刘主任把话说明白了,要他明确一下我和丁小槐到底谁先谁后。”④为了争取去宾馆起草文件的机会,池大为主动暗示刘主任:“厅里有什么任务大家也轮着分担一下。”因为他知道“住不住宾馆是小事,可在不在领导视野里就不是小事了。”④因为给了无钱治病跪在卫生厅大门口讨钱的赤脚医生80块钱,“我心里感到了很大的压力”, ④他担心马厅长会怀疑他突出自己贬低领导,于是好几天神经过敏地去对马厅长的动作神态进行察颜观色。这就是权力场巨大的引力与同化作用,“不知不觉地,你就进入了某种氛围某种状态,在扭曲中失去了被扭曲的感觉,而内心的坚挺就像黄瓜打铜锣,去了一截又一截。”④ 但是这些,他直到六年之后与同学匡开平交流时他才意识到,意识到自己早有一部分心思不知不觉间跨出了自己坚守着的精神家园,扎根在了权力和世俗的泥淖中,并发芽长叶了,意识到自己其实也还是在用流行的眼光看世界、看自己,“我自认为傲视世俗,人格根柢却不深。”④池大为的行为意识不知觉间正滑离他坚守的那种过去认为无比高贵完美的心理状态。

  对于这种渐变,池大为起初还只是感到不适应,但随着他身上传承的儒家“立功”思想的逐渐突显,他渴望对社会对国家有所承担的意识与他微不足道的身份及唯权是尊的现实环境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使他感到了“不在份上就无法理直气壮”④ 就没有话语权的痛苦,感到了“有一种力量要把自己扭过去,扭成世界所需要的那种状态,我不应该是自己,也不能是自己,我是那种被规定好了的状态。”④因此,池大为越想坚持正直,越想坚守心灵的高贵自由,越想把良知责任放在心上,他离权力中心的距离就越远,就越是不可避免地被权力和世俗排斥而逐渐边缘化。在全省的中药材市场整顿中,假药泛滥的马塘铺因为在马厅长的家乡就可以不被取缔,尽管马厅长没有打过招呼,可大家心照不宣。参与调查并了解一切情况的池大为眼看着权力对事实无据可查的强奸,内心无比愤恨却又毫无办法。“是鹿是马不重要,重要的是上面愿意它是鹿呢还是马。”④因为“事实跟着大人物的意愿走”。④ 而接下来的池大为对卫生厅用车奢侈的批评惹恼了厅长马垂章,使他成为了大家都忌讳的人,命运发生了转折:马垂章把他赶出了卫生厅,贬到中医学会去了。池大为秉着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责任感提出这个批评意见,本来幻想同事们不会隔岸观火,领导也会认真考虑,可结果呢,明知他说得有道理的同事、朋友却对他群起而攻之。下基层调查血吸虫灾情时,他是那么同情那些弱小无助的血吸虫病患者,觉得自己理应为他们“跳出来吼那么一嗓子”。 可他的冲杀根本没得到麻木社会的丝毫响应,他常常感到多么孤独无助,最终不得不屈服与权力的淫威。同事们那种“理直气壮地说自己不愿说的话,自己想做的事还要精心地设计了偷偷摸摸地做”的扭曲状态,权力核心的不容侵犯,使他意识到现实社会里“立德”与“立功”竟是一对悖论。他不得不做出自己的选择:“坚守那一份平民的高贵,独立的高贵,如果领导觉得我可以呢,我愿意做一番事业,否则我宁肯寂寞,要我像丁小槐那样是不可能的。”④这其实是进取机会被断绝后做出的痛苦的消极退守。在这个退守阶段,在放下那粒“芝麻”后,池大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觉得自己是站在更高远的立场上审视世态人生,他可以鄙视那些为蝇蝇小利而挖空心思的丁小槐们,并在对比中获得一种心理优越感。在此时池大为看来,为某种坚守付出代价是必然的、是可以承受的,“那些为了某种坚守,生前受尽磨难而在时间之中永重不朽的人,他们才令人信服呢。”④ 可是这种优越感是自命清高者的自我陶醉,缺少社会认同感,他注定是脆弱的,经不起现实价值的挤压的,因为池大为在自我陶醉的同时也时常感到无所承担的沉重和失落!

  很快,严峻的现实粉碎了池大为的刚正不阿和清高矜持,权力和金钱两把巨钳终于把他夹醒,他终于意识到现实的不可抵抗,自己的渺小可笑。在过去,追求心灵的独立自由,也许多数人赞同,但绝不会有几个人选择,人们只是把这种思想作为批判他人的一种尺度,而今天,不用说很少有人愿意为了和能够为了心灵的自由放弃现实的欲求,就是连把这个作为批评尺度的人也非常之少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主导价值观就是:笑贫不笑娼,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现实是,不愿放下信念和尊严,就得不到那个位子,而没有职位就无钱无房,就难以享受到这个社会提供的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妻子艰辛遥远的上班之路,生孩子无钱住院的拮据条件,一家四口挤在黑暗狭小的筒子楼的难堪尴尬,等等,对池大为都似乎是一道道无法逾越的鸿沟。生活的巨大压力使他头脑中的旧观念开始了无可逆转的大雪崩:“我像睡醒了似的改变了对钱的感觉”, ④“人活着要解决一堆问题,解决问题就要钱,这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硬道理,比合金钢还硬” ④“生存是硬道理,是归宿,是一切。”④他的依据是:“总不能说今天的忍辱负重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忍辱负重吧。”④池大为开始强迫自己改变自己,尝试放弃钱和道德的完美先天对立的认识,放弃了君子不与人争利的观念,结果很快轻易地搞到了一间过去觉得很难搞到的房子,解决了住房困难的燃眉之急。但是真正使池大为从思想层面建立起自己新的道德价值观念的是接下来的几件事。妻子想把儿子送到省政府幼儿园,他觉得难于上青天,但他瞧不起的丁小槐、任志强却能轻松办妥,这沉重打击了他的信念,原来好人换个说法就是无能的人!儿子一波被开水烫伤了,为了区区一千元的住院费,池大为四处求告却无门,就算跪下高傲的膝盖也无济于事,而身为副处长的丁小槐电话里一句轻描淡写的证词却那么有效。这一系列事件,使池大为在退守阶段预设的审美人生崩溃了,他开始放弃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追问生活与社会的本质,重建自己的精神世界。他清醒认识到“市场经济只分别强者弱者”, ④成功人士的名号早抹平了君子小人的界线,“过程与终极已经合流,这是破译,这是底牌,这是真相,这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觉醒”, ④“人不可能在现实之外建立一套与世界对抗的价值体系。”④他决心采取现实承认的实用主义去介入生活,“不把自己看成什么,才可能成为一点什么。”④他要对自己展开血腥的屠杀。他知道,要想有所承担,自己就必须拥有一个“表演的舞台”, ④如果什么也不要,那就只能是个“沉默的局外人”,又哪来的天下千秋?“知识分子不能等到现实理想化以后再进入其中,永远等不到。”②“真有那一天我说话就算数了,就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了。”④在这种思想的激励下,池大为迈出了改造自我的开拓性步伐,他让自己自觉努力地去适应这个被市场经济平面化现世化了的社会,终于平步青云,有了与社会对话的实力,最后还登上了厅长的宝座。

  事实上,知识分子首先是需要生存的人!在此基础上再谈道德才有意义,而长期以来,知识分子在历史的天空中构筑的传统精神园林,在统治阶级的倡导下,都总是本能地压抑、疏离、批判人的基本欲求,即所谓“君子固穷”,总是以一种与现实相对立的理想的“天下”观来批判现实,把自己放置在一个远离现实的精神高度,一个看客与评判者的位置,尽管很想要治国平天下,却又因容不得现实对人格与道德的丝毫挤压与亵渎,当然只好出局了,虽然是“独醒”的,但也是无力的、被排斥的、悲剧化的。而池大为的意义在于认识到了这一点,打破了这样一种心理结构,迈过了传统的门槛,勇敢地投入了浊浪滔滔的现实,不拘泥于小节,弱化对个人道德完美的追求,对现实和社会由远距离的审视批判变为亲密接触,由局外的批判变为现实中的努力驾驭和积极改造,对家国作了一些具体而有益的承担。

  更重要更可贵的是,池大为没有像之前的一些文学形象(如《废都》中的庄之蝶)倒在欲望之下,任自己腐化堕落下去,因为他并没有全盘抛弃传统,心中并没忘记天下千秋,理智及传统的精华在掌控着他的方向。因此就任厅长时,他下决心“要在自己心中重建崇高,重建神圣”, ④“哪怕是为了自己,也得为大家多做点事”, ④“给自己一个证明。”④他解决了被马厅长压制多年的郭振华等30余人的职称问题;为血吸虫重灾区长港乡呼吁奔走,批下来一笔不少的经费;废止修建陈列馆的愚蠢计划;实行厅务公开;废止厅长退休的特殊待遇;资助家乡的贫困学生,这一系列事件都是完全合符传统道德规范的好事,它们由原来的难以实现变为在权利体制内的轻易实现,既表明传统精神在池大为新的人生阶段发挥了有力的作用,也暗示了池大为的价值取向是正确的,是对传统价值观的扬弃。疏离物质欲求,牺牲个人前途来建立自己批判社会的地位,也许是英雄,它悲壮而于民生却无多少实效,杀进体制内利用其力量对现实进行干预,也许让一些人觉得失落,但其于民生的益处却是立竿见影的。这应该是一个最能被现实接受又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作者意愿的掌权者形象,对当代知识分子而言他的行为具有先驱意义。

  池大为的转变并不复杂,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也并非没有,他之所以能引发读者内心的震撼,在于作者首次肯定地正面描述了这一过程,在于小说全景式地从现实和心理两个层面展现了主人公血腥的自我战争场面,空前坚决地宣告了传统价值观的终结和传统人文知识分子的悲剧结局,大胆地对市场文化语境下的当代知识分子的出路作了开拓性的探索。作者用这一形象告诉人们,在一个意识形态多元化,物质高度发达的市场社会,为了追求理想的“天下”规范,为了一个高不可攀的道德追求,把物质的贫穷和精神的高贵必然联系起来,刻意疏离与压抑自己的物欲,对自己进行苦行僧或清教徒式的道德苛求,是一种狭隘的价值观,一种虚无的态度,是背离人本思想的。虽然以“我独醒”的优越感和冷静去批判“众人皆醉”的现实是干预社会的一种方式,也正是为传统知识分子所推崇的价值选择,但把它做为一种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来对待也许更妥当,而对于现实的民生,更有益的办法是通过占据体制内的制高点来干预这个社会,它可以让知识分子更勇敢更积极更主动地去实现天下千秋的情怀。这是池大为的价值选择,也是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应当成为社会主导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样,大批乘着改革开放东风踏上了富裕行列的知识精英们就可以找到身份的归属了,大批在权力体制内为改善民生而负重前行的知识精英也可以找到身份的归属了,还可以激励更多知识分子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热情。事实上躲在体制外的批判并没有比体制内的干预更为有效!

  有不少人根据池大为在获得和巩固权力时运用了不少厚黑手段而认定他是一个变节者的形象。这应该是一种逃避现实,抱残守阙的观点。在一个不承认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市场社会里,那种“在农业文明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观念无法面对今天的现实世界”,那种独善其身,试图远离现实保持内心幽静的士大夫式的心态与资讯发达的现代社会也是格格不入的,也与当代知识分子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相去甚远。时代语境需要光大古人经世致用的思想,需要务实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灵活态度。相对于池大为达到目的之后对权力的正确使用来看,获取、巩固权力的手段是次要的,是情有可原的。池的行为是对“体”与“用”的关系的正确处理。毛主席所说的用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强调的也是方法的灵活性。至于流传于世的佛教箴言:“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也说的是“用”的灵活不影响“体”的真实崇高。试想,池大为没有了与现实对话的实力,没有了更正前任错误的机会,其道德修养再完善于现实民生又有多少实际的意义呢?恐怕只能是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多余的人。”④最多能在旁边慨叹几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者说:“我对生活有许多疑惑,无力解答,想通过小说提出来,向读者请教”。 ③考察小说的整个文本,作者对池大为必须走出传统价值观的认识是确定无疑的。而他疑惑的问题之一,应该是,当代知识分子如何扬弃传统价值观的内容,如何找到传统价值观和现实社会的相切点,从笼中飞出的鸟儿该在现实的天空中怎样飞翔才不会触网,在没有制度监督的情况下池大为靠道德自律能走多远?这是小说提出的重大命题。正因为这种疑惑,作者在文本中对池大为行为方式的评价就表现出了一定的矛盾、彷徨、游移不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物形象的先驱意义。

  二

  小说的创作方法也同样是为表现主人公形象的先驱性意义服务的。从小说情节设置,它明确表达了作者创作意图。首先,作者通过书名和题记表明了作者对池大为行为方式预设性的肯定和支持。屈原是池大为父亲最景仰的十二位古代文化名人之一。作者没有从最能代表这一人物九死不悔的爱国精神的那些语句中来提取书名,而是选取《渔父》中与屈原精神相背离的渔父的诗句来提取书名,并干脆把这两句诗全选上作为题记。这难道不可以理解为是作者对必须坚决告别传统价值体系的暗示以及对人物命运的预定吗?渔父的两句诗本是批判渔父没有坚定信仰、随波逐流、一切从个人欲望出发的品行的,作者偏用它做为题记并从此诗句中提取书名,很明显是认为面对大浪滔滔的沧浪之水,面对从个人看世界的社会现实,应该顺势而为,顺潮流而动,引沧浪之水为我所用,做个沧浪之水的弄潮儿,堂吉诃德式的逆动只能资人以谈资和笑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这两句诗再次在小说中出现的位置,它正处在一波被烫伤、池大为遭受现实教训之后,心中传统价值观全面坍塌之时,这又一次暗示了人物不能逆潮流而动。其中写到池大为在雨中行走唱出这两句诗后又张嘴吞下屋檐水时写道:“水原来是这么好喝的一种东西。”这是个颇有寓意的细节,沧浪之水,除了可以濯缨、濯足外,还可以喝,在暂时改变不了这水的特点时,何不“水为我用”,尽量多发挥它的作用,而不是站在岸上论其清浊或只知我随水流!它再次彰显了主人公新的思想:识时务者为俊杰,顺势而动,借势而为利于民生之道。人既可以为了意义世界而坚守,也应该能够在去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为“适生”努力。其次,作者通过对小说开篇池大为找出的父亲遗物《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的处置,为人物设置了广阔的传统人文精神背景,这个遗物象征着承担和牺牲的精神、人格和道德的力量,它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支配着池大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在利益为第一原则的现实社会里,这种人文传统被功利一次又一次无情质询和解构着:“高贵不高贵竟可以如此现实而庸俗?……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杜甫曹雪芹一生潦倒,倒是没什么高贵可言了?”④“屈原李白性情独异,不肯重首低眉伏小” ④,虽“是几百年一遇的天才”,但“他们必须出局” ④!为了个人心灵的高贵,为了一种道德追求,放弃了能忍辱负重继续改善民生的承担社会责任的平台,显然是逃避现实的自私作法。“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么写写是很有诗意,真落地成了泥,谁会来闻闻?没人闻,香也是不香” ④。“李白曾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④这些无一不是对传统的否定,也象征人文传统精神世界的瓦解!历史名人固守在精神园林里,他们远离了世界,世界也冷落了他们。是的,“反抗世俗就是反抗潮流,反抗历史的合理趋势。这不是历史的悲剧,而是抗拒者的悲剧。”④“我仍崇拜他们,但再也不能跟着他们走下去了。对世界我无能为力,我有权力放弃,我只能如此。”④历史文化名人的遭遇既暗示了池大为发达前经历的必然性,也是对这一形象的有力衬托,使池大为形象有了厚重的历史意义,更突出其形象的先驱性。作者清醒认识到了这一点,“我的小说以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为范式,为主人公池大为设置了精神背景……我则认为传统资源与今日现实不能发生有效联系。”③所以尽管认为不能全盘否定传统,作者还是忍着痛苦,坚决地刻意地让池大为在父亲的坟前烧毁了这本承载着厚重精神内涵的图册,表明人物告别传统轻装向前进的决心,带有浓厚的象征寓意。喻示着传统的终结。

  从人物安排来看,也鲜明地表现出人物自觉变化的历史必然。首先,刘跃进、胡一兵的形象,预示了当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另一蜕变方向,作为池大为的重要补充从横的方面共同阐述着当代知识分子群体在社会转型的新文化语境下的心灵蜕变史。他们都有过坚定的人文情怀,他们对真正知识分子的定位是:“在无法抵抗的时候抵抗,在不可拒绝的时候拒绝。”这种定位在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现实面前显得大过理想化,显得高不可攀,池大为不敢也不想学陶渊明,成为一个被迫的虚无主义者,刘跃进承认“孔子死了” ④,胡一兵则指出知识这最后一道道德堤坝崩塌了。于是他们陷入了“意义的真空” ④,“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精神的根基,成为了悬浮一族” ④,体会到了生命中无所承担的痛苦,但当他们眼光瞄向现实时,多数社会成员所具有的重视现实利益的主流价值观是他们“在随波逐中变成了新型的知识分子。”④所以尽管胡一兵去走私了,刘跃进成为写作地摊黄色书刊的枪手,但他们都具有告别传统精神家园的先驱意义。其次,池永昶、晏之鹤、池大为、丁小槐四个形象又从纵的方面演示了知识分子告别传统的蜕变历史。池永昶是个命运凄惨、至死都要坚守心灵自由的传统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子的精神理想。晏之鹤是一个意识到问题所在却再没有了重来机会的典型形象。池大为在寻找传统精神价值与现实的相切点时,还记挂着那种超越情怀,情感上没有完全背叛自己,因此他放弃某些东西时常犹抱琵琶半遮面,在染缸内还能保持理性。而丁小槐则代表着完成失去了传统的根基又没有新的规范约束的知识分子的蜕变方向,他们是纯粹为了身上敏感部位的欲求而活着的人,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称他们为“狗人”。同时,也借这一形象表达了对池大为前途的担忧。第三,作者又用丁小槐、任志强从正面,用池永昶、晏之鹤从反面来宣示池大为告别传统价值寻找新生的必然性。丁小槐、任志强在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作为池大为蜕变的动力和参照物,他们分别从权力和金钱角度挤压诱惑挑战着人文知识分子的人格和道德力量。在他们“这两把巨钳的钳制下” ④池大为的蜕变“别无选择”。④池永昶主要以他悲惨的境遇警示人们在效仿前三思,他的去世宣示了好人拥有精神优越感现象的终结。晏之鹤是池大为的精神导师,他的处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传统价值观在现实社会的困窘处境。他因为清高结果“清而不高……到头来一事无成一钱不值一无所有一败涂地。”④他的历史和现实处境像镜子和警钟从反面刺激警醒着池大为早日杀入现实社会实现个人价值。总之,小说通过人物间的映衬比较、纠结和作用,从历史、现实、未来几个层面全面阐释着作者对知识分子命运蜕变的认识和理解,提示出知识分子必然告别传统精神的根源:生活的压迫,潮流的推动,时代的要求。“巨大的潮流来了……我自岿然不动?只有跟上潮流,才有希望。”④

  人物活动环境的选择,显示出作者对生活的敏感和匠心,有力传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社会转型初期,由于特殊的政治、历史原因,出现了大量知识分子被权力体制吸纳的现实,作者敏锐地抓住这一时代特点,选取卫生厅这个权力场来作为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体现出作品的时代性。当然,选择权力场作知识分子活动的环境,更主要是为了突出主人公的先驱意义。因为传统人文知识分子总是历史地将自己定位在治国平天下的重任上,追逐权力成了他们参与社会现实最原始的动力,可是,他们既抵抗不住世间权势的诱惑,又容忍不了权力对道德的些微亵渎,结果不是被踢出局就是在权利中腐蚀堕落,而池大为却能在这个领域里较好地处理好了权利与理想和现实的关系,迈出了空前的开拓性的步伐。另外,也由于权力对传统精神的破坏最大,小说中列举的历史文化名人大多都是在权力场中走了麦城的。因此,这样一个环境有利于放大展现各色人物的各种层面的丑态:委曲求全、韬光养晦、逢迎拍马、卖友求荣、欺上瞒下、公报私仇……,从而有利于突出具体生存环境的巨大压力,让人理解池大为的蜕变。最后,这一活动环境还有利于一个相对静止的环境里比较池大为“进步”前后境遇的巨大反差,从而证明只有拥有了与现实对话的条件,才可能更有力地改变现实。也揭示出变化的客观必然性。

  另外,主人公密不透风的反思不仅构成叙述的基石,而且能让读者在阅读时不自觉与主人公处于同位状态,并自觉参与人物的价值选择,从而让读者在一种非理性的思维中认同、支持人物的行为方式与价值选择,起到突出和肯定人物先驱性的作用。同时也利于借人物阐述自己对生活的看法,有利于表现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彰显创作意图。

  面对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是抱着不再被人们崇拜的高尚固守传统价值观宁作玉碎,还是全盘抛弃传统做片变节的全瓦?文学史上这两种屡见不鲜的形象都不能解决知识分子的出路这一时代命题。作者跳出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模式,大胆选择一种用权变的手段达到务实目标的思路来回答这个问题,从而创造了文学史上一个全新的角色,作者让池大为在痛苦抉择时,理智而坚决地选取了顺势而为的行为方式,迅速融入这个转型的时代环境,成为沧浪之水的弄潮儿。在探索新文化语境下知识分子的出路问题时,小说塑造的池大为所表现出的灵活、权变虽表现了“士人精神的时代性陷落”,①但更具有开路先锋的作用。总之,对于传统精神价值,作者情感上认同而理智上又充满绝望,对池大为的行为方式,作者在理智上认同,情感上却痛心遗憾,体现出一种矛盾分裂的心理。对于迈出了传统精神园林的池大为的前途,作者似乎有种失重的感觉和害怕没有制约力量的恐惧。这也是时代的阵痛、迷惘。

  参考文献:

  ①《士人精神的时代性陷落》——论阎真《沧浪之水》 汤晨光 《南方文坛》2003年第6期

  ②《〈沧浪之水〉与当代知识分子的价值选择》 齐成民 《文艺争鸣》2002年第1期

  ③《时代语境中的知识分子——说说〈沧浪之水〉》 阎真 《理解与创作》2004年第2期

  ④《沧浪之水》 阎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年

字数:9352
原作者:老悠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2995534/

[发帖际遇]: 丑土妹 成为×点签约作家,收入 1 威望.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4-30 14:15 , Processed in 0.06452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