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UID615
好友29 人
听众0 人
收听0 人
阅读权限60
注册时间2025-3-1
最后登录2025-4-24
在线时间108 小时
用户组:贡士
一蓑烟雨任平生

UID615
积分4792
回帖1425
主题182
发书数109
威望3879
铜币12584
贡献0
阅读权限60
注册时间2025-3-1
在线时间108 小时
最后登录2025-4-24
|
成年人每天要处理的任务太多了,我们每天都清楚自己要做的事情,什么是该完成的,应该去努力而不是虚度光阴。
可是事与愿违,我们大多数都是拥抱理性而投入感性的怀抱,同时也拥抱了惰性。浪费时间感觉很愧疚,但是又恨自己自制力不够,陷入了黑格尔的“恶无限”。
周岭在《认知觉醒》里提到:我们对自己的无知使自己看起来就像一个“醒着的睡着的人”,我们的天性是懒惰的,因此,想要与天性对抗毫无意义。
他用多年的行动探索了自己的猜想:真正的行动力并不完全来源于自制力。
正如樊登创始人曾说过的:如果你感觉不开心的时候,请你相信我,一定是思维方式出现了问题。
因此,想要让自己每天都有收获,我们就必须采取新的行动方法,以来改变每天恶性循环般丧丧的自己。
01 为什么自制力并不代表行动力强?原来是我们的认知不够清晰
1.注意力的使用必须要遵循“增强回路”
增强回路指的是:因增强果,果反过来又增强因,形成回路,一圈一圈循环增强,就是“增强回路”。
作者在书中提到:我们每天都会收到一份纯净的注意力。
也就是说,不管昨天经历什么事情,做了什么,经过一晚上的休息,我们的精力都会重启。
在每一天的早上,选择第一件事尤为重要,它决定着我们这一天的注意力方向。如果我们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玩手机,那我们的注意力就会被手机上的各种信息吸引住。
这个回路就会不断地增强,注意力呈无限分散状态,脑袋里整整一天都出现各种有趣的信息,为了让脑袋满足这个欲望,我们就会不停地去找更加有趣的信息来填补。
反之,如果我们在早上做的第一件事是工作、学习等有正反馈的动作,使得行动回路增强,就会进入高效和充沛的状态。
世间万事万物都会遵循这个原则,让注意力的增强回路是正向还是负向,只会取决于我们最初的选择。
因此,把精力放在刀刃上,每天强迫自己先做重要的事情,使得行动力进入正向的增强回路,这才是增强自制力、提升行动力的秘密。
2.行动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撑下才能重构
为什么游戏会让人上瘾欲罢不能?
原因在于游戏给了我们更清晰明确的任务、更满意的实操工作。
游戏的通关方式不但目标设定明确,而且每一项任务的难度系数适中,这种模式给我们提供了奖励,而奖励也会让我们得到满足感,因此,我们才会沉浸于游戏通关中。
书中提出:一切只知道大概,对提升行动力来说,是很致命的。
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学习任务跟游戏相比,如果我们没有为任务设立清晰的目标,那我们就没办法找到重要的事情。
因此,我们需要拥有清晰力,把目标细化、具体化,因为行动力是需要清晰力的支撑下才能得到重构。
就拿写作来说,如果我们只知道“今天需要写作”
,需要写作是一个大动作且不清晰。当我们把写作分解成几个小任务。
比如:
写微头条500字一篇;
梳理书评大纲一篇;
完成某某文章一篇……
把概念清清楚楚的写下来,拆分成某一项小任务后,就会很轻松就能逐一完成。
3.元认知越清晰,行动力越坚定
为什么我们总是陷入怠惰、懒散、空虚的情绪中呢?作者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因为我们的大脑处在于模糊的状态。
如果想要每天都能动力满满,就得意识到这一点:认知越清晰,行动越坚定。
大卫·迪绍夫说过:元认知是我们所拥有的、能够改变反馈回路的最强大的内部力量。
每当我们对思维过程和所获取的知识进行反思时,其实都在使用元认知。元认知越清晰的人,在工作或者学习的时候都能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思考与思路进行反思、校正、修订。
对于他们来说,更注重于做的层面,因此,他们的行动力越强,回馈也会越大。
然而,好多人都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但是只会停留在想的层面上。
这就说明了作者为什么一直在强调用笔记本来记录所有的行为,比如阅读的时候记录下来当时的所感所悟,联合实际情况,多去思考过去为什么会失败,现在该如何改变,未来会有什么期待。
跟以前对比,也方便以后回来复盘,检验自己的变化和收获,也为接下来的行动提供了清晰的路线?
02 困扰我们一直陷入恶性循环的原因:担心付出没有回报
1.凡事必须在看到明确的结果才行动
不可置否的是,我们都会陷入这样一种困境里:
书架上一大堆积了灰的书,好多都还没撕开塑封纸,仅仅是看到别人推荐就迫不及待买了回来;
看到朋友圈推荐各种各样的课程,于是自己也跟着屁颠屁颠购买,听了几节课后就放弃了。
我们也想自律打卡,更想成为别人眼中的学习博主,殊不知,我们一开始就怀着想要变好的愿望,到处折腾,最终还是没有结果,反而增添了焦虑。
作者也曾有过这样的障碍:因为看不到结果,便放弃了行动。
2.短时间内看不到自己的变化就开始怀疑方法的错误
我们的大脑一直遵循的“奖励机制”,比如学习一门新课程,当我们因为学习而收获到成果的时候,大脑就会释放多巴胺,让我们感觉收到了奖励,鼓励我们继续努力。
一旦大脑中的“奖励机制”长时间得不到应有的正反馈,就会怀疑该课程并不是最优的,就会调转方向寻找新的课程。
事实上,课程和方法大同小异,有人能够收获,而有的人一点收获都没有,正是因为他们的“奖励机制”严重受损。
导致“奖励机制”受损的原因在于我们主动做成一件事之前,看到这个世界是二维、扁平的,最后就会没有结果。
但是当我们做成一件事之后,我们就能够从侧视的角度,看到三维的、立体的世界。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别。
03 如何做才能跳出恶性循环:启动行动力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微小改变,开启幸福生活之门。
知道了困扰我们行动力障碍源于认知不够清晰,想要打破这个障碍,作者给了建议:让自己行动起来,将认知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才能做出不同的判断。
1.行动起来,将认知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说过:实践出真知。如果不付诸实践,愿望永远只是愿望,因此我们必须去做。
只有行动起来,才能将认知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上。
李笑来曾分享过如何提升元认知的三个方法:
①通过冥想,练习注意力,使元认知能力逐渐提升。
柏拉图曾把我们脑海里的思绪比喻为飞来飞去的鸟儿,为了让鸟儿安定下来,我们需要一段漫无目的的平静时光。
每天10分钟冥想,通过有意识的觉察自己的想法,让自己专注下来。能够有效的提高我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让我们更专注的学习和工作。
②培养让你主动的全神贯注的兴趣,使元认知能力彻底放松。
这里和心流差不多,当我们进入心流后,就会全神贯注、投入忘我,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事后,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工作、学习,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典型的心流活动。
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给出了我们检验进入心流的元素:
(1)面临一份可完成的工作;
(2)能够全神贯注于这件事情;
(3)这项任务有明确的目标;
(4)这项任务有即时的反馈;
(5)能深入而毫不牵强地投入到行动之中;
(6)充满乐趣的体验使人觉得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
(7)进入“忘我”状态,但心流体验告一段落后,自我感觉又会变得强烈;
(8)时间感会改变——几小时犹如几分钟,几分钟又可能带来像几小时那样丰富的体验。
这些元素会给我们带来愉悦感,继而带来回报,从而扩展成极大的能量,让我们继续投入当中。
③通过反思,锻炼元认知能力的同时有效调控情绪。
李栩然说过:要敢于打破过去已有的思维方法,要经常反思自己过去为什么会那样想问题。
因此,每周小复盘,每月大复盘,检验自己有没有成长,遇见问题及时纠正。
2.持续行动起来,直到突破阈值
顶级的战略专家曾鸣老师曾经说过的,企业首先要完成的是从0到0.1的突破。在达到0.1这个生存阈值之前,随时都会面临着翻船的风险。
用在我们的行动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的努力程度在这个阈值之前,行动就会收效见微。
如何突破阈值,这里有三个方法可以参考:
①初始速度要快
一旦我们认定自己选择的赛道是对的,加速度就要够快,正如田径赛跑一样。
如果中途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加速、加速,再加速,直到突围为止。
②前期死磕,后期要及时调整方法
比如零基础写作的新人,前期就得花时间和精力去死磕基础方法,把方法吃透后,就得及时调整方法,
让新内容在每次学习中只占15%,剩下的85%用来复习之前学过的内容。
③持续行动下去
以天为单位要求自己行动,一旦保持行动节奏,我们就非常容易持续下去。
我们过去做得好的事情,基本都是开始有一个痛苦的过程,只要坚持下去,进入到一个阈值阶段,就会越来越快增速。
我们要知道,不是自己一个人在吃着苦头,熬着困难,每一个优秀的人都经历过一段苦行僧似的练习岁月。
比如青年作家李尚龙,在读军校的时候,每天都把自己关在教室里练习英语,后来才成为新东方的英语名师,最后转型成为作家和导演。
3.保持思考,用行动力反复验证他人的理论
作者在书中提到:如果你觉得别人讲的道理有理有据,而自己暂时无法反驳,碰巧自己又非常想做这件事,那就相信他们说的对的,然后笃定地行动。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行动的方向是正确的。
同时也要记住,在实践过程中,保持独立的思考,在行动中反复去验证他们的理论,不对的就得及时改正,一直到自己真正做到为止。
后记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仅仅是思维的差距,还有行动力的差距,行动力不同,采取的方式也不同,最终的结果,更是大相径庭。
努力背后都是多跑一圈步,多忍耐一下坏情绪,是多坚持不要放弃 。
忍别人不能忍的,做别人做不到的,即使前期拥堵无比,后期能够坚持的人并不多,这就是二八法则的扎心理论。
时间不会说谎,你得到的一切,取决于你付出的一切。
字数:3751
转自:欧妮很会写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85006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