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2|回复: 0

《隐谷路》:做不做鸟,飞不飞山

[复制链接]

用户组:儒士

      UID
410
      积分
495
      回帖
43
      主题
71
      发书数
0
      威望
438
      铜币
3250
      贡献
0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34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28
发表于 2025-4-28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来自没落上流社会的女孩儿,爱上一个风度翩翩的美国军官,他们结婚了。

  这是童话一样的开头,可惜,这个故事往下写了半个世纪,越发展却越像恐怖小说:

  这对神仙眷侣生了12个孩子。其中10个是男孩,2个是女孩。10个男孩里,有6个发展出了精神分裂症。原本丰神俊逸的运动员、艺术家苗子、钢琴神童、虔诚的祭坛男孩纷纷开始被暴力、幻觉、幻听、裸奔和凶杀一点点蚕食。偏执、妄想和疯狂取代了正常的生活和理性,他们开始频繁出入于精神病院,吃药、电击、逃离、游荡、伤人、杀人……童话片片剥落,露出残酷和悲惨的真相:

  原来,看着同仇敌忾、经常在冰球场上团结一致打球的男孩们,在对老大的暴力压制和被杀的恐惧中互殴。

  原来,当父亲在外偷情、常年不归家时,作为母亲的顶梁柱的天主教牧师性侵了这些男孩。

  原来,老二不仅对自己的妻子家暴,还性侵了两个为了躲避其他兄弟的暴力而去投靠他的妹妹。而那个本该秩序井然、让人感到安全、由母亲镇守的家,对两个女孩来说,是随时需要把自己反锁进房间来确保人身安全的虎狼穴。就算这样,两个女孩面对七八个兄弟近乎猥亵的“玩耍”也毫无抵抗之力。而他们的父亲,那个想要12个孩子、本该在他们中间建立正常兄弟姐妹秩序的男人,永远都不在家。他们的母亲,那个为了父亲而改信天主教、生孩子生到子宫脱垂的女人,坚定地用“上流社会处理丑闻的方式”掩盖着家里所有的不对劲……

  这是疯狂的家庭生活,疯狂到甚至连精神病学家也无法明确孩子们的疯狂有多少出自先天的基因,有多少出自父母的养育问题,有多少是那个独特的自由奔放的时代随手可得的滥用药物所造就,又有多少是因为性侵和丧亲之类的重大创伤击碎了孩子们正常的大脑。而任何一个理性的读者,也会发现他/她无法轻易地竖起一根食指、来指出这出人间惨剧的始作俑者。

  是妈妈的错吗?也许是吧,如果不是她用上流社会假装一切不对劲都不存在的方式捂住了盖子,如果不是她用“孩子有病”的借口对某几个孩子对其他孩子的暴力欺凌和性侵视而不见,如果不是她生了这么多孩子却既没有钱也没有时间精力来管好他们,事情也许不会这么糟。但作者随后为我们提供了更多背景知识,比如她是如何在自己年幼时被继父性侵,如何渴望在自己的婚姻里通过不断生育而建立一个“理想的家庭”。她也是受害者,并且在那个精神分裂症受到污名化、非人化对待的时代,作为一个母亲,她从未放弃过她的孩子们。她也许没有成功拯救她的孩子,但她确实尽力而为了,包括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把大女儿送去豪门朋友家中寄养。而照顾精神分裂症病人和中风的丈夫,这本身已经是难如登天的照护责任。

  是爸爸的错吗?也许是吧。如果不是他的虚荣——明明挣不到那么多钱却还要生那么多孩子,维持准上流生活方式并在上流圈子里搵食;他的古板——坚持用天主教和军校的方式规训孩子而不是更开明地教育;他的不忠诚——明明已经结婚却还和其他军官的妻子搞七捻三、让他的妻子活得没有安全感;他的不负责——把一堆身强力壮的儿子丢给妻子管、对儿子的出格行为不够重视……那么事情也不至于这么糟。可是读者也无法真正指责他,因为作者也告诉了我们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他——珍珠港事件时他就在船上,他左右两侧的船都被炸沉了,一度被报殉国,他是从二战美国最惨烈的地狱里爬回来的老兵,而那个时代甚至还没有PTSD的概念。

  这个家庭的故事就像一个获得了加速度的轮子,在危险的斜坡上滚动。开始时还平稳正常,但就在某个无法分辨的时间点上越滚越快越滚越快,掉落深渊。

  这个家庭的故事也像奶酪效应的模板——两块圆形奶酪相对转动,只有奶酪上无数个微小孔洞恰好对到一起、形成了一个通道,站在上面那块奶酪上的人才会瞬间跌入深渊。

  或者像我曾经玩过的一个核裂变小游戏——一屏幕的小圆点,你每点击一个圆点子,那个圆点就一分为二迅速轰击周围的圆点,而被击中的圆点又再次分裂和轰击其他圆点,于是蝴蝶无意中扇动的翅膀就掀起了飓风,把12个孩子、2个大人、12个孩子的妻子、丈夫、孩子们、岳父岳母……全都拖入了深渊。

  这个家庭的惨烈故事也是精神分裂症的故事。一方面,从荣格和弗洛伊德割席开始,一代代的研究者穷尽各种手段在黑暗中摸索,在医学、神经科学、脑科学、表观遗传学、精神分析跨学科的“旋转木马”上盲人摸象,试图了解这种复杂的疾病,以及可能的治疗方法。另一方面,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性决定了它像一个诅咒一样萦绕着携带致病基因、但却不一定发病的广大的普通人,这是生命难以承受的重量和痛苦。

  我还记得美剧《犯罪心理》创造了里德博士这个角色,作为一个有精神分裂家族病史的高智商年轻人,他看着自己聪敏的母亲一点点发病,人格逐步剥落;他不得不时刻警醒着自我监察,于是日常生活工作的每一步都变成了在危险斜坡上的滑步。如果说精神分裂症病发已经足够痛苦,那么带着这种自己的人格也许会被不知何时出现的精神疾病蚕食的恐惧生活,可以说是一种诅咒。

  读这个故事可以采用很多视角,毕竟故事中出现了很多人物——父母、发病的男孩、没发病的男孩、被性侵的女孩、逃离的女孩、回来的女孩、走错路的科研者、走对路的科研者、制药公司、豪门显贵、好的心理治疗师、坏的心理治疗师、好的医生、坏的医生……

  但最吸引我的还是这家两个女孩的视角。她们都是彻底的受害者,作为性侵受害者、作为病人家属、作为无辜的孩子、作为不得不收拾残局的不得不“理性”、无权发疯的人。从她们的视角读这个故事,除了提供了一种性别视角解构这个关于精神分裂的故事之外,总是让我想起另一个真实的故事——《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两个故事中的女性都是宗教狂热、暴力和性侵的受害者,都被剥夺了在正常社会和家庭秩序中成长的权力,她们都因为机缘巧合和女性的坚韧逃离了有毒的家庭环境。《隐谷路》的两个女儿,一个选择了像鸟一样飞向了她的山、物理切割、再不回来,另一个选择了疗伤、飞回来、扛起救助除性侵犯之外的其他兄弟的责任。

  做不做鸟,飞不飞山,都是个人选择和自由。真正好的非虚构,不是在历数惨剧之后举着手指找人责怪,而是往更深处问“为什么”,直问到我们看到每一个看似微小、无足轻重的细节是如何拼在一起,组成了通往悲惨深渊的大滑坡:

  人类的幸福有上限,但苦难深渊的下限深不可测,永远有更惨烈的痛苦让人目不忍视。但直视这样的痛苦是征服它们的必要前提,感谢那些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去直面和征服这些苦难的科学家和医生。那些不幸罹患如此隐疾的人不应该是被社会隔绝、被人类抛弃的怪物,而是亟待拯救的正在忍受大不幸的人。

  这才是非虚构真正的意义所在。

  字数:2483

  转载来源:闻夕felicity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969314/



[发帖际遇]: 劫天下 在孤儿院做义工,奖励 4 铜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4-29 00:17 , Processed in 0.07520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