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UID868
好友1 人
听众0 人
收听0 人
阅读权限40
注册时间2025-3-1
最后登录2025-4-28
在线时间58 小时
用户组:秀才
谙于世事,不愿世故。
UID868
积分874
回帖296
主题143
发书数0
威望654
铜币3680
贡献0
阅读权限40
注册时间2025-3-1
在线时间58 小时
最后登录2025-4-28
|
这本书文字非常短,读起来一气呵成,以一个荔枝史李善德的视角,观察行政体系运行所产生的巨大力量,以及带来的巨大成本。实际上本来只是吃个荔枝,并无复杂,可是我们的行政系统给这个年过半百、一头白发的清贫小吏创造了巨大的困难。首先是最高领导要鲜荔枝,还要岭南的鲜荔枝,那时候又没有带有冷藏保鲜技术的快递速运,那怎么运嘛。然后是来自同僚的甩锅设计,部门之间层层推诿,甩到了最后这部门不得不接了,部门领导就找了个替罪羊,不为什么就因为他当天刚好休假,人不在,就被哄骗着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再然后是地方官员的不配合,或者说表面配合但实际上并不给予有效帮助,而是把这荔枝使冷着晾着,只能是靠我们荔枝使自己想办法了。干点事可太不容易了,全是扯后腿的。他用各种人格魅力和利益交换,动用了大量民间力量,终于把这速运鲜荔枝的活试验出点名头,想要上京请求支援的时候,又遭遇了想抢功劳的宦官,骗走了他的活动方案。为了把这活干下去保住性命,这位荔枝使终究是自己把方案和这头功献给了政坛二三把手XX王爷,以换取政治支持。王爷一打招呼,之前所有不帮他办事的、给他使绊子的人全都热切帮忙起来。好不容易他手里这权也有了,事可以办了,前期安排也十分细致妥当了,但是二把手却不打算批钱,其中支出要摊派到途中各驿站的平民们去解决,再加上执行过程中却各种幺蛾子,该到位的不到位,到位了的都在层层加码瞎到位,以至于最后虽然完成了任务,但也浪费了巨大的资源,牺牲了无数的人力物力——举全国之力,可以让岭南的荔枝半个月送到长安,博妃子一笑,也可以让一路上驿站撂荒,果农破产,无数精兵骏马力竭而亡。
作者说他写这篇短文的初衷,是在史书上关注到了一个负责物资调度的基层小吏,他在朱棣迁都北京时负责在大兴县催钱办粮,勾摄公事,去全国各地采购各种建筑材料,支援新京城建设,后来因太过劳碌,病死在了宛平县德胜关。作者说:
如果你用这个人的视角去审视史书上每一件大事,你会发现,上头一道命令,下面的人得忙活上半天,有大量琐碎的事务要处理。光是模拟想象一下,头发都会一把一把地掉。汉武帝雄才大略,一挥手几十万汉军精骑出塞。要支撑这种规模的调动,负责后勤的基层官吏会忙成什么样。明成祖兴建北京、迁出金陵、疏通运河,可谓手笔豪迈,但仔细想想,这几项大工程背后,是多少个基层小吏在辛苦奔走。所以说,千古艰难唯做事,一事功成万头秃。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可惜的是史书对这个层面,关注得实在不够多。
这本书将“领导打声招呼比空有虚职好使““锅总会莫名其妙被甩给那个不在的人”“自己干得再辛苦也必须说是在上司的支持和领导下把功劳记在领导脑袋上即使他啥也没帮你”“给公家办事就是可以完成就行不计成本”等潜规则融入字里行间,边看边唏嘘。最终这个不忘初心的李德善在完成了大骂领导这种我们想干不敢干的事情以后辞官去到了岭南,结果第二年就马嵬之变了,之前所有给他找过事儿的领导都完犊子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再宏大的叙事,也是人民群众和基层干部人摞人一样地完成的,就像我们这三年面对的常态化作战一样。无论是领导还是基层干部还是普通民众,我们都不要让自己沉溺于宏大叙事,不要忙着不计成本和后果地谱写英雄传奇,而忽视了基层的声音。要对基层和民众的需求和力量永远心存敬畏。毕竟没有无数平头百姓和基层小吏的苦苦支撑,再宏大的史诗和赞歌也不过只是想象和泡影,风一吹就烟消云散了。
最后用原书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当初贵妃要吃新鲜荔枝,所有人都装聋作哑,一推二送,一直到自己豁出性命试出转运之法,各路神仙这才纷纷下凡,也真是现实得很。他奔忙一场,那些人若心存歹意,也已死无葬身之地;若尚念一份人情,抬手也便救了。生死与否,皆操于那些神仙,自己可是没有半点掌握,直如柳絮浮萍。这种极其荒谬的感觉,让他忍不住生出比奔走驿路更深的疲惫。此事起于贵妃一句无心感叹,终于贵妃的一声轻笑。自始至终,大家都在围绕着贵妃极力兜转,眼中不及其余。至于朝廷法度,就像是个蹩脚的龟兹乐班,远远地隔着一层纱,为这盛大的胡旋舞做着伴奏。”
总字数:1735
作者:语无论次
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7760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