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书以后从头到尾认真读了一遍,作为一个从十六七岁就机缘巧合接触到各类与心灵成长相关知识的人,《认知觉醒》中的很多道理和实操技巧并未让我耳目一新。该书给我的是另一种感觉,带领我回顾了很多自己早已知晓但未不间断实践的内容,并重新理解了一些有效方法背后的科学原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时微笑、点头,要么是以往模糊的想法被作者用更清晰简练的语言说中,理解万岁!要么是惊喜,咱们英雄所见略同!最值得称赞的是作者的逻辑相当清晰,能把个人生命中重要的秘诀一语道破,这特别符合作者对这本书的定义:一本指导实践的工具书。个人很喜欢这种明晰、简洁的风格,在我看来,啰里啰唆讲不清楚反应的是作者混乱的思维。 这本书分享的是如何改变低质量的生活状态及如何有效提升自己的效率。虽然和其他同类书籍一样,作者提供了许多具体的方法,但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贡献是有了一个新的解释框架。具体来说,作者认为人的大脑内有三重功能,分别为:理智脑、情绪脑和本能脑。理智脑是人类独有,用于创造和思考,情绪脑主管情绪,本能脑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理智脑聪明,但运作起来很耗能,因此日常生活中人类的决策大多是情绪脑和本能脑手握大权决定的,它们的决策导致人的行为表现为避难趋易、急于求成,需要即时满足、容易半途而废。为什么许多人有上进的心却无法坚持?相对于情绪脑和本能脑,理智脑力量薄弱。但情绪脑和本能脑也各有优点,情绪脑能唤起个人强大的行动力,而本能脑则具有超强运算能力。因此作者认为,需要理智脑发挥聪明才智调动情绪脑和本能脑的长处,而非靠理性和毅力取代他俩擅长的工作。 在这个理论框架下,焦虑有了解释,因为日常生活中情绪脑和本能脑在掌舵,人表现为不喜欢费脑筋,列下众多雄心壮志的目标,但缺乏耐心、想立刻看到成果;颓在床上刷手机也有了解释,因为理智脑干活太费电了,情绪脑和本能脑要选择一些快乐的低耗任务以保持人体有足够能量……如何引导情绪脑和本能脑听理智脑的呢,作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认知、觉察能力,即消除一切模糊,模糊的感觉、模糊的话语、模糊的任务、模糊的人生目标等等,要避免模糊的事进入潜意识,因为再把它从潜意识挖出来是很困难的,并会给生活和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要在模糊感进入潜意识前,勇敢直面它、处理它、直到找到它模糊的根源将其变清洗为之。具体方法为:“让问题的核心浮出水面……列出生活和工作中的原则……寻找清晰的证据……(P34,简单说就是把做科研的态度和方法运用到生活中,我个人有这个习惯,击掌~!)。 和作者的观点一样,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是懵懂的,卷入生活的洪流中,飘到哪里是哪里。但每个人开始重新反思自己生活的人,因个人经历不同,切入反思过程有不同的契机,一般为逆境,因为大部分人身处顺境中是不会觉得生活有什么需要改变的地方,当然也有突然觉得生活有点不对劲,想要做出改变,如小说《一个人的朝圣》中的男主角,一把年纪没有任何理由离家出走了。对我个人而言,有几个明显的阶段。第一阶段:知识积累阶段。大概要追溯到高中,班主任向我们介绍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认为这样可以让高中生减轻压力,这是我接触的第一本心灵成长类的书籍。如果你的愿望足够强烈,宇宙都会帮你实现它这种流行的观点大概是始于这本书的流行,我记得2010年筷子兄弟的电影《老男孩》里就有一个片段肖大宝和王小帅一起彩排对着宇宙许愿,想要心想事成。把这本书拿给老妈看,正在研究佛法的老妈认为:“内容太浅显了。”但对当时的我来说是新世界对我开了一扇门,一口气读了不少类似的作品,如《少有人走的路》等,读多了以后觉得确实这些书的内容好像有点雷同,几乎是变着法子在重复提升内在,生活就会好起来,新鲜感很快过去了。这时,准备上大学了,假期空暇就去实习,老板是一个非常好学的商人,经常组织员工学习时间管理等帮助个人提升的新内容,他向我介绍了《广州日报》的武志红专栏、《斯波克育儿手册》等读物,我开始接触心理学,从大众读物慢慢拓展到到学科经典。 本科和高中时期的恋人分隔两地以分手告终,未曾经历过的痛苦感让我夜夜难眠。为什么分手会令人难过?瑜伽士萨古鲁解释说,“我”是经验和记忆的结合,恋人们在一起创造了许多共同的记忆和经验,分手意味着否定自己过去的记忆和经验,相当于杀死“我”的一部分,要剥除过去记忆的“我”认为自己将不再完整,因而迷茫、痛苦甚至恐惧。本质上来说,这其实是一种假象,每个人的生命自出生到死亡都是完整的,不会因为生活种少了谁而有所缺憾。但当时的我并不知道,我只知难受。这一时期,理智脑活跃,我真正开始接触了各类以减少人类痛苦为宗旨、理解人生意义的书籍,如《西藏生死书》(藏传佛教)、六爻(这是一门选修课,我得了将近满分,人低落的时候好像都喜欢去算算卦)、《道德经》等(现在想来当时应该很多没看懂,因为没办法用简单的话讲明白,需要回炉重造)。总体而言,我第一次有意识开始改变主要是以偶然得知的知识线索+因睡不着而产生的人生困惑而开始的广泛阅读。 真正开始行动,已然是硕士阶段。这一期间我偶然读到了佐藤传的《晨间日记的奇迹》,当时学习的自由时间过多,理智脑力量太小无法扭得过本能脑和情绪脑,但理智脑告诉我:“你不能再这样了,得立刻行动!”于是当天我就用excel创建了自己的《晨间日记》,至今已经记录了2087。但目前看来《晨间日记》逐渐退化成一种每日反思+流水的记录,对于提高行动力没有什么帮助。 最近一次重新行动,就是今年疫情在家办公的一整年。又是因为时间过于自由,导致作息紊乱,工作状态不稳定,我想了许多办法来调整。如为了按点睡觉吃褪黑素、重新布置书桌书柜、工作累了去散步与大自然接触、减少信息摄入量、早起喝一杯咖啡提神、坚持静坐……很多方法有一定的作用,但还不懂脑科学,使用的是理智脑,没有让本能脑与情绪脑发挥作用,感觉确实费了不少力气。 看完这本书,对于我个人而言,一些重要的内容: (1)认同并觉得很重要,但在当下的生活中没有运用(忘记了、没重视),现在重新唤起记忆和重视的内容有: · 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和时间做朋友……要主动创造成就,不再被动承受现状……(P.III,解读:渴望带来动力,被动带来烦恼,还需要加上正反馈); · 行动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选择模糊(P37),内在欲望涉及面太广、选择太多、安排过多……导致无法行动( P15);要理解“多即是少,少即是多”(P24); · 写作要看长远价值,5年10年,无需因眼下的阅读量缺失动力,毕竟各自所处的阶段不同,只要持续创造价值(P26),这个世界会奖励那些不及成果的“傻瓜”(P163); · 很多坚持几天就放弃了的目标大多是受大环境影响而跟风设定的—别人说话,自己也想要,但实际上自己并不需要……这是是我们的第一反应,潜意识在左右我们(P59),需要用元认知能力:自我审视、主动控制,防止被潜意识左右的能力(P58)。只需停几秒思考,疚能激活理智脑(P61); · 身心合一就是幸福高质量的人生(P73);是个体生命的本质意义(P127); · 从万事中学习,不管是读书、上课、自我反思还是与人交谈,都是贴近自己的成长方式,要打破学习的形式( P118); · 触动是最好的筛选器(P118);需要的时候想不起来的触动点,是“伪触动”,离我们的真实需求很远,放弃也罢(P121); (2)以前模糊及不知道的点有: · 用感性帮助自己选择,用理性帮助自己思考; · 专注的真正动力并不是毅力和耐心,而是不断发现技巧上的微妙差异和持续存在的关注点( P78); · 潜意识的发散模式可以激发灵感,但不能和意识的专注模式同时工作。因此好的学习模式是做A的时候彻底关注A,结束后忘记A,关闭专注模式开启发散模式( P79-80); · 选择是一件耗能的事情,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清醒和定力,绝大多数人最终会被强大的天性支配,去选择消遣娱乐。在有约束的环境下我们反而效率更高(P91); · 由于“增强回路”的作用,情绪一旦适应某种状态,就会期待获得更多的同样的信息。因此应该早上起来要首先形成正向情绪( P153); · 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P165);行动可以让我们进入一个“高维”世界,毕竟低纬度的认知和经历令我们无法看清自己(P166); (3)具体实践: · 读书时只需要记住一两点与自己相关,令自己启发的内容,不需要求全; · 若要有成就,要建立稳固可靠的行为模式,而不能仅仅依靠因兴趣和喜欢的一时沉醉( P81),要有纪律; · 拆分任务,速成是不可能的(P92);降低每次任务的难度,保持在舒适和困难中间的拉伸区(P82); · 科学的输出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P133); · 番茄工作法(P149); · 一天分为3个8小时(P207); 以上这些点我想我会经常拿出来看看,提醒自己去用去实践,毕竟人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信息过多容易忘记,因此对于想改变的人来说,重要的话需要反复说,更重要的是行动,直到自己真正掌握并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