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UID51
好友55 人
听众3 人
收听0 人
阅读权限100
注册时间2025-2-27
最后登录2025-4-29
在线时间1137 小时
用户组:分区版主
我,秦始皇,打钱
   
UID51
积分6894
回帖555
主题810
发书数333
威望4678
铜币4947
贡献1200
阅读权限100
注册时间2025-2-27
在线时间1137 小时
最后登录2025-4-29
|
可能需要解释一下,我觉得不是因为读不懂或者任何作品以外的原因导致我评一星。一星完全是因为厌恶,这是基于对《金阁寺》的充分理解上的厌恶。但我仍希望有人能在读完评论全文后指责我没有读懂,纠正我的看法。
我钦佩三岛由纪夫敏锐的感受力,跳跃性的联想能力。三岛对美、对事物、尤其是对自己的观察和分析细腻有余,但是狭隘,且太过偏执,不同于我认为的艺术家所必须的某种程度上的偏执,三岛的偏执有点无厘头了,沉溺于幻觉并强加于事物自己幻觉中的形象,并一口咬定。
三岛由纪夫值得一部严谨的传记,但并不值得人们去研究,即使是病理的研究,这一点日本文坛、世界文坛都看的很明白。三岛试图把他观念中的完全服务于其自恋并全然感性的浪漫--有人称之为美学--以理性推理的方式表达--或者说灌输--其后果当然是错乱。三岛的所谓“倒错美学”很容易让人想到波德莱尔,但是二者截然相反。波德莱尔:“我说革命万岁,一如我说惩罚万岁、苦行万岁、毁灭万岁、死亡万岁。”这种浪漫不是顾影自怜,而是愤怒,这种浪漫对误解的态度不是畏惧,而是轻蔑,这种浪漫为了维护真理/美可以放弃荣誉甚至尊严。而《金阁寺》阶段的三岛视美为怨敌,将自己与现实分离又将美与现实向另一方向分离,将我(丑)、现实、美隔离在3个不同的空间,但隔离永远是暂时的,三岛只得以毁灭美来减轻对彼此的“玷污”,让自己重回现实,或者说确认自己在人间的存在(三岛的逻辑),换个角度讲,“毁灭”让三岛相信自己拥有可以战胜美的力量,确认自己在人间的力量,本质相同。因此波德莱尔更接近于为维护美而牺牲自己,而三岛则为了实现自己而毁灭美。三岛早期继承的是王尔德唯美主义的路子,日本的战败把这条原本脆弱的道路扭曲了。如加缪所说:“孤立的美最终要变成丑。”
“南泉斩猫”的公案很有意义,但这没法适用到三岛身上。南泉斩的确实是“美”,但是这种美是以“祸乱的源头”的形象出现的,赵州头顶草鞋的用意确实是“忍受”,指的是要拥有美就必须忍受美带来的纷争。沟口烧毁金阁寺,也相当于斩“美”,但此时的金阁寺在沟口和三岛眼中根本不是“祸乱的源头”的形象。三岛在书中告诉我们,金阁代表了沟口与“享乐的体验(如性)”和“人生”间的距离,沟口认为龌龊的自己无法与圣洁的金阁在一个世界中共存,因此烧毁了金阁。金阁在沟口眼中与其说是美,不如说是一种权力,一种把自己拒绝于世界之外的权力,烧毁的金阁不再具有美,也就不再具有这种权力了。为什么说金阁是权力?金阁金碧辉煌,拥有光辉、圣洁、超脱之美,下流龌龊的沟口自惭形秽,他越是感受到金阁的美,就越是恼恨自己的丑,世人赞美金阁,世人谈论金阁,没人愿意理会丑陋的沟口,因此,受人崇拜、散发光芒、涤除污秽,这就是金阁的权力,自惭形秽的沟口不得不躲进光芒照射不到的“世界之外”(所谓“找个地缝钻进去”便近似这个意思。这里又要考虑三岛所认可的“世界”的定义,自恋的三岛不允许存在不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因此这个世界之外有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被世界冷落,(被动的)掉出世界之外,二是逃避他人,(主动地)避世)。因此沟口“斩美”不是为了减少这世上的纷争,而是为了让自己“人间合格”。有评论说沟口烧毁金阁是为了创造更高的美,还美其名曰“毁灭之美”,首先书中三岛自己的解释就和“创造美”不沾边,三岛明确说了,沟口想以此消除他与“人间”的壁垒,最后他因为老师对自己精神暗面的否定而感到绝望,此时毁灭金阁已经不存在消除壁垒的意义,而仅剩下反抗的意义,这意义便是某些评论中的“毁灭之美”,而这显然不是美,只是一种三岛特有的完全服务于其自恋的浪漫,这种服务于自恋的浪漫的本质是陶醉于自律(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反抗和失败的悲剧性中。读过《假面自白》的朋友对这种悲剧性一定不会陌生,这种悲剧性是贯穿三岛一生的审美基础。
沟口和柏木有个关于认识和行为的问题。究竟是认识决定世界还是行为决定世界?如果不考虑认识也是一种行为的话,这问题没什么好争执的。柏木提出这个问题意在阻止沟口,此处(当然也有另外多处)暴露了三岛的自我意识,体现是三岛完全没注意到作为自己的影射的沟口的自我意识,因为这原本不涉及认识和行为的问题,沟口唯一的问题只是他那可悲的自我意识(在三岛看来那甚至是高贵的自律,沟口以此为自豪)太重。世界上这么多矮穷矬难道都非杀人放火不可吗?
三岛深知一个极端敏感极端渴求美的内心简直是这世间最丑恶的东西,但是他却不懂得为此让沟口停止那些令人作呕的独白。这些独白记录了沟口的思考过程,同时也是三岛的推理过程。比起三岛的错乱美学这些过程更加令我愤怒。
三岛由纪夫的美学思想虽然晦涩,但远不是《金阁寺》中最难懂的部分。最难懂的,是他为了服务于结论所作的狗屁不通的逻辑推理。这些推理一类是前后矛盾、在读者还一头雾水的时候戛然而止,一类是是干脆跳过推理环节直接得出结论,还有一类推理完全不尊重人类逻辑,“我的结巴,难道不就是从我对美的观念中产生出来的吗?“,简直令人绝倒,不知道唐月梅老师同不同意背这个锅。我在前面说过,三岛试图把他完全服务于其自恋并全然感性的浪漫以推理的方式表达,后果当然是错乱。我勉强明白三岛想说什么,但显然大多数人很难理解为什么沟口对别人无视他的结巴而感到无法忍受,而对别人的嘲笑感到怡然自得。
读《金阁寺》时我很难不把三岛由纪夫想象成一个虚荣心过重的人,当然现在我知道实际上三岛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笔下的沟口以不被人理解为自豪,这似乎是三岛在影射自己。但是三岛的行为完全与此相反。他极力试图得到理解和认同,玩儿命推广宣传自己和自己的作品,在海外出版上投入了大量努力,并且在得知川端康成获得诺奖后受到极大打击。甚至这样的议论也是对三岛的仁慈。对三岛感兴趣的朋友,我推荐一个最快速了解三岛的阅读顺序:《假面自白》--《太阳与铁》--《美与暴烈(传记)》。当然这只是在求快的基础上尽可能深入地了解三岛的精髓,如果想全面了解还是要多多益善。
“她在金刚院的渡殿上留下的血,也许只不过像早晨打开窗户时飞起来的蝴蝶落在窗框上的磷粉一样。”这是三岛笔下沟口对有为子的思考。我想这句话非常适用于三岛。
“的确,在遥远的过去,我似乎曾在某个地方看见过无比壮丽的晚霞,此后我总觉得我所看到的晚霞或多或少已经褪了色,难道这是我的罪过吗?”——三岛值得同情。
2281 个汉字
转自:颗粒 评论 《金阁寺》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393007/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