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Fred 于 2025-3-28 22:50 编辑
最近,我读完了法国社会学家阿兰·埃伦贝格的《疲于做自己:抑郁症与社会》,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我读它,和妈妈患抑郁症多年有很大关系。这些年读了不少关于抑郁症的书,它们大多聚焦于个体的心理和生理层面,可这本书却把抑郁症放在社会学的大视角下研究,让我看到了许多以往忽略的层面。 以前,我对抑郁症的认知相对局限,简单地认为它主要源于个体的心理失衡,是大脑神经递质紊乱、心理创伤等因素导致的精神疾疒,治.疗方法也主要围绕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展开。但这本书却把抑郁症当成一个突破口,把精神病学的文化史和技术史结合在一起,通过解读“抑郁症”这个概念及它的发展,让我们看到当代社会对人的看法和人自身主体性的变化。 讲到抑郁症的发展历程,早期弗洛伊德和雅内的理论是无法被忽视的:弗洛伊德强调潜意识里被压抑的欲望,认为那是心理问题的根源;雅内则更关注患者的心理䏻量,觉得䏻量不足会导致精神衰弱。这两种理论虽然出发点不同,但都为我们理解抑郁症的成因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知道抑郁症不是简单的情绪低落,而是有着复杂的心理根源。 早期,抑郁症被简单地看作是一种“疯癫”,患者往往遭受歧视和隔离。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它是一种精神疾病,开始尝试各种治疗方法。电击治疗就是其中颇具争议的一种。 那时电击治疗技术并不成熟,患者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接受电击,那种痛苦难以想象。但它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患者的症状。如今,电击治疗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在严格的医学评估和麻醉保障下进行,成为治疗严重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这让我想到妈妈,她在治疗过程中也经历了各种尝试,每一种治疗方法背后,都是医学在黑暗中摸索光明的努力。 回到当下,书中提到的“疲于做自己”,在现代社会随处可见。我老公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身处996的工作模式中,在单位,为了满足公司的要求、同事的期待,不得不戴上“面具”,扮演一个髙效、热情的员工;回到家,他才卸下伪装,做回真实的自己,可此时的他已经被工作消耗得身心俱疲。 在追求自我实现的道路上,人们被社会赋予的各种角色和期待所束缚,在“做自己”和“扮演他人”之间反复横跳,逐渐失去了对真实自我的感知。这种长期的精神紧绷,让许多人在心理上不堪重负。而抑郁症正是这种社会压力在个体身上的爆发。当人们无法再承受这种“做自己”的压力,无法调和内心真实需求与社会期待之间的矛盾时,就容易陷入抑郁的深渊。 抑郁症不仅仅是个人的精神困境,更是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为了避免更多人陷入抑郁症的泥沼,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个社会,给予彼此更多理解和包容,让每个人都能在真实的自我中找到安宁。
总字数:1149 作者:读书的换换 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5245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