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357|回复: 0

《团圆记》:芥兰花、羹汤与硝烟

[复制链接]

用户组:秀才

      UID
1802
      积分
789
      回帖
19
      主题
174
      发书数
0
      威望
692
      铜币
3215
      贡献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16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29
发表于 2025-3-29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久之前在作者的微博上,看到她在慢慢更新「回潮汕」系列,可惜写到精彩处就停更了。于是我们时不时就催更,询问什么时候能够看到后面的故事呢。没想到这个坑竟然悄悄填平了,并且还是全部放出所有篇章——也就是这本书,《团圆记》。

  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心里小小地咯噔一下。

  封面上画着一只大大的盘子,盘沿上是团寿纹与彩莲,中间则是人物群像。这只盘子自然有实指:回潮汕的开头,在一场小冲突中,就有一只盘子被摔在地上。当然想必更多的还是取其意向:本应该是热热闹闹的大团圆,但是却有触目惊心的裂纹。

  那么,想必故事的后续发展,绝非前面章节所描绘得那么欢乐愉快。

  于是,在家宴的氤氲水汽散去之后,潮汕家族中每一位亲戚的面庞,都渐渐清晰起来。而团聚所带来的激动情绪退下后,隐藏在数十年间的爱恨情仇,也浮出水面。我也终于明白,那只大盘子上的裂纹从何而来,甚至觉得,封面图上还是克制了些,盘子大概早应该摔得粉碎,修无可修了。

  突然想起小林一茶的俳句:

  故乡呀,挨着碰着,都是带刺的花。

  可是,家族的力量似乎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强大,在所有的矛盾都依次爆发后,在我们相信大家大概要老死不相往来后,那些血脉所带来的联结,那些复杂情感中明亮温暖的部分,却又渐渐闪耀起来。就像书中二舅坚持要花大价钱请锯碗匠将那只盘子修好一样,封面图中的盘子,也被细心地修补起来,用金缮的工艺,让裂纹如同蜿蜒的金色小溪,在家族的底纹上流淌而过。

  封面图上也正是这条蜿蜒溪流,让所有的人物被分为两群:「我」与檀生,还有长辈们。两位年轻人像是在遥望,而河流彼岸的长辈们,视线也在交错或茫然。

  虽然是潮汕大家族的故事,但是叙事的主角却是「我」,这个家族长外孙的女朋友。于是,读者所追寻的视线,也如她一样,就在这舞台之中,又是旁观者。

  可这后面藏着一个小小的圈套啊!

  读过作者的书或是连载的朋友,一定知道,她可是非虚构写作的好手!我们曾经跟着她认识了她们家所有的亲戚,爸爸这边和妈妈这边的。又跟着她认识了小学时的小伙伴们,爱吃白米酥的唐兵等人。甚至她妈妈单位的那些同事,还有老楼的街坊们,我们无一不熟,甚至能够说出代表事迹来。

  可是,这本书中的「我」,到底是不是作者呢?

  又或者说,我们围观的这场家族大戏,想必来源于真实故事,可是是否有改编,改编的幅度如何?

  又又或者说,这本书到底是纪录片,还是剧情片?

  因为读着读着,才会慢慢发现,作者在书中似乎运用了一些技巧,这些技巧使得情节推进的速度大大增加了。例如年夜饭前一天在沙发上准备的铺盖,与后面年夜饭上的牢骚之语隔空呼应。还有在关键时刻总是由「我」出面去完成重要会见,是不是也是为了让我们这些眼巴巴的观众,能够一起跟着听一耳朵最新的进展呢?

  那么,想必这应该还是一本小说。

  当意识到这一点后,心里松了一口气:我们的作者故园老师,没有在短短几天内,遭了那么多的难堪与波折吧?但看她描写那些潮汕美食的细致,以及诸多赞美之词,我想,那些好东西她应该确确实实是都吃到的了。

  还有一个疑问是从开始就产生的:既然「我」对檀生那么喜欢,满眼都是赞叹和光环,甚至已经和他去潮汕老家去见他妈妈那边的亲戚了,为什么在开始时就说,「我跟他们家长外孙最终没能谈拢」?

  这对情侣为何没能走在一起,这本书最后也没有说。

  没有说的原因,自然和开头时提到的团圆场景一样,「然而真到了那边......我发现我哪里吃重了,根本是个小角色。」因为故事的主角是那些长辈们,尤其是回乡归宁的妈妈,自然不必让年轻人的感情故事冲乱了主线。

  但是,好像书中也有一点点线索呢。

  纵然「我」在热恋中,对爱人甚至有点崇拜式的偏爱,但是,依旧存在小小的危机的影子。檀生看不到二舅妈无比操劳的日常,却只看到了「二舅有好福气」。在许愿中,也是希望爱人能嫁给成功人士——当然是他自己。

  檀生的眼中常常只有自己,这并非只是自私或是单纯的以自我为中心,这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男性视角。而放到潮汕家族中,似乎地域性加上年代感,这种习以为常更加根深蒂固。于是男性们决定一切,而女性似乎永远是配角:阿公决定让四岁的孩子毫无预告地从阿嫲手中被夺走,过继给别的人家,大舅妈重复着大舅的话,二舅妈每日「九蒸九晒」,随时准备一家人的吃喝。

  这些事情,檀生大概不会看到,或者根本不会意识到这有什么问题。但是「我」都看到了,也时常为檀生的视而不见「心里一沉」。

  「我」还看到在这一男性体系中,试图挣脱的身影:民国间独自去上海闯荡的姑奶奶,解放后孤身去北京的妈妈。「我」还看到了更多女性:语言不通但是热情善良的三舅妈,姑奶奶的学生小吴,坎坷的二姨与小姨,几乎没有说话的阿嫲。

  再回首看一看封面图,突然发现,盘子中央所有的长辈人物,好像都是女性:中间叉腰站着的应该是妈妈,她的右手边衣着考究的想必是二姨,左手位下方的是小姨吗?拄拐棍的肯定是阿嫲,那么半背对着我们的那位,不知是不是姑奶奶。

  所以,是不是这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分歧,使得「我」和檀生最后越走越远呢?

  书中没有提,不知道下一本书,会不会也讲讲这后续的故事呢。

  总字数:1804
  作者:威风堂堂
  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1052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4-30 18:41 , Processed in 0.05683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