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32|回复: 0

《金色眼睛的映像》:性和谐难,爱和谐更难

[复制链接]

用户组:举人

      UID
205
      积分
1061
      回帖
148
      主题
197
      发书数
12
      威望
876
      铜币
4746
      贡献
0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211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30
发表于 2025-4-4 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象麦卡勒斯的《心是孤独的猎手》一样,她的《金色眼睛的映像》继承了她小说的主题:孤独,得不到的爱,微妙的性,还有突然而至的死。

  这本薄薄的小说(十万字左右)出现的人物不是太多:两对貌合神离的夫妻——少校兰顿及妻子艾莉森,上尉潘德腾及妻子利奥诺拉,二等兵威廉姆斯,可就是这么几个人却上演了一出错综复杂而又惨烈无比的情感大戏,而且不只是情感。为了便于讲清这出大戏,我先在这里把他们几个的“暧昧”关系交待一番。

  兰顿少校:和上尉的妻子利奥诺拉相识不过两个小时之后,在一片灌木丛中有了“第一次”,然后成了情人,他不知他太太艾莉森和上尉潘德腾已经知道他的地下恋情,也不知上尉潘德腾曾经对他怀着一种特殊的情感。

  艾莉森:知道丈夫的地下恋情,却“绝望地把心转向了利奥诺拉,这种变态的的感情混杂了震惊和嫉妒…很快就终结了。”目睹了二等兵威廉姆斯“夜访”利奥诺拉的卧室,并间接地导致了他的死。

  上尉潘德腾:知道妻子的地下恋情,因为曾经对少校怀有某种特殊的情感,默默无声地带着绿帽子。后对二等兵威廉姆斯产生了某种特殊的情感。最后在他太太的卧室“明白了”真相之后,将二等兵威廉姆斯击毙在卧室里。

  利奥诺拉:好象不知道丈夫和艾莉森知道他们的地下恋情(她有些弱智),也不知道二等兵威廉姆斯对她的身体产生了无比的迷恋,就是夜夜的造访都没有惊醒过她的美梦,直到她丈夫将他击毙。

  二等兵威廉姆斯:对这两对夫妻之间的情感纠葛一无所知,对上尉对他的特殊情感也一无所知,他只迷恋利奥诺拉的身体,并为此送了命。

  有了这样的“交待”再来讲清这本小说,就已经不是太难的事,不然我除了把这本小说抄一遍之外别无他法。

  既然能产生这么错综复杂的关系,“火种”当然是早早种下的,第一个“火种”当然是每个人身上天生的心灵与心智的残缺不全,第二个火种是我们中国人说得“错配鸳鸯”,上尉潘德腾“在性方面,保持了男性与女性特质的微妙平衡,他拥有两种性别的敏感,却缺少两种性别的活力。”他太太利奥诺利拉,天生美丽,却又有些弱智,这样的一对男女成为夫妻当然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新婚几个晚上之后作为妻子的利奥诺拉的身体才产生了“微小的变化”,并且让她体验到的既不是痛苦,也不是快乐,而只是“有些迷惑而已。”既然如此,她在外面不时地有个情人就变得可以理解(除兰顿少校之外,她还有过别的情人)。

  从小说里好象看不到兰顿少校夫妇是如何结合的,但从他们两个不冷不热的关系看,他们两个既谈不上有多爱,也谈不上有多不爱,而兰顿少校已经到了功成名就的年纪,这样的境况,偶尔发生一次婚外恋,也几乎是水到渠成的了。

  二等兵威廉姆斯从小在父亲那里得到的性教育是“女人身上携带致命的传染病菌,会令男人目肓,腿瘸,死后注定要下地狱。”他的性压抑以及利奥诺拉的身体对他产生的强烈震憾以及后来产生的迷恋,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渊源。再加上他孤僻、冷漠的性格,最后不出点事,对不起他这种特别(我感觉他很象《香水》里的格雷诺耶)。

  茨威格在他的一本小说中,好象说过这样的话:“与其在自己的丈夫怀里假装幸福,还不如和自己所爱的人私奔。(大意)”令人奇怪的是兰顿少校与利奥诺拉这对地下情人,非但没有私奔,而且象没事人一样,不时在上尉家非常正常的吃喝,PARTY,两个人都毫无愧意,是什么让他们这样 “很好,很强大”?正是他们这种“情感”的地下和表面的“正常”却把另外两个人逼到了疯狂的境地,一个是兰顿太太艾莉森,一个当然是上尉潘德腾,艾莉森的疯狂是她最终的死,别人以为她在死前已经发疯,但没有一个人比她更目睹更多的真相。上尉的疯狂是在短的不能再短的时间内,对二等兵威廉姆斯产生了特殊的情感(烈马狂奔后的偶遇,黄昏下的假装无意的散步),这种特殊的情感一样也是致命的,只不过,最后死去的不是上尉而是二等兵。

  张爱玲有句很有名而又已经被人说烂了的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由她这句话,是不是可以引申出感情上所有的不幸的根源是不能相互懂得?相互懂得已经不易,更何况,即使懂得了,在彼此的新鲜感失去之后,谁还会再有耐心“懂得”下去呢?要知道尝鲜是人的本性,而“懂得”却不是。

  由最开始的交待到他们几个性格、成长分析,我们完全可以得出结论,他们这几个人里,没有任何一个人懂得另外一个人,其实也就是麦卡勒斯在她以前的小说以及本篇小说里要表达的主题“孤独是每个人的宿命,最深切的爱都不能改变这一点。”总之一句话:性和谐难,爱和谐更难,我们能找到一个能相爱的人已经不易,想让这种和谐永久,更有些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爱毕竟是两个人的事,我们无法改变一个人,也无法左右一个人的改变。

  因为不能懂得,因为每个人身上天生的残缺,每个人都会试图不停地去寻找懂得自己的人,每个人都会试图不停地去找一个让我们的生命变得完整的人,但并不是哪个人都能找得到,这也许是本篇小说里每个人最终都以悲剧收场的原因(也是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幸的原因)。如果不能相互懂得,如果我们的生命不能完整,我们每个人都会天生地去寻找一个出口,在本篇小说里,上校的选择好象是随遇而安,艾莉森的选择是婚姻的逃离(可惜没有完成就死掉了),上尉的选择是那个二等兵特殊的情感,利奥诺拉的选择好象是“痴呆呆地活下去”,那个二等兵的选择是利奥诺拉的身体。

  本书译者陈黎说过,麦卡勒斯现实的那混乱不堪而又有些疯狂的生活与她小说“冷峻”的笔调极不协调,我觉得不协调就对了,因为写作才是麦卡勒斯的“出口”,有了写作,她的并不太长的生命才变得完整。

  这本小说讲的是一个极其悲惨的“故事”,麦卡勒斯写得却极其冷漠,看不出她对书中的任何一个人有同情怜悯之意,如果要我找出一个和她笔调有些相似的作家,那我要说是张爱玲。

  我一直对那些自卡夫卡、普鲁斯特、伍尔夫之后还“胆敢”按传统手法写小说的人充满敬意,但总有那么一些人,会无视层出不穷的小说流派和表现技巧,用他们的天才写出伟大作品,比如麦卡勒斯,比如聚斯金德。

  字数:2138
  转自:瘦竹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3498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4-30 15:24 , Processed in 0.13892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