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45|回复: 0

为什么北方人是“汉子”,南方人是“蛮子”?——读郑子宁的《中国的十个名字》

[复制链接]

用户组:进士

重建论坛勋章

      UID
2262
      积分
6868
      回帖
521
      主题
1348
      发书数
1209
      威望
4724
      铜币
13107
      贡献
0
      阅读权限
7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155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29
发表于 2025-4-15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

  近年来解读中国定义中国的历史文化类图书出的挺多的,一般认为应该这种书是面向外国读者的对吧,介绍中国,让他们了解中国,但恰好相反,这类书甭管作者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书写的面向都是中国读者群体,这就很有趣,“我自己就土生土长在中国,还需要你告诉我,我是谁吗?”这种微妙的心理是怎么产生的呢?或者反过来说,为什么中国读者特别需求这类自我解读和阐述的书籍呢?

  有位学者曾提出过一个说法,他说,其实这种心理是伴随着国家强盛而来的,当你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时候,目光可能仅局限于左邻右里的生存状态,当你满足了基本温饱时候,你可能会关注社会变革,当你已经实现富足强大的时候,你的目光转向了世界,开始寻求自己在世界范围的地位和认可,其实有点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永远是顶层需求,只要在满足了一切基础需求的时候才会触发对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高级需求。

  当然有人就反对了。他们会举例子说,有些人就活在自己的身份认同里,虽然穷的叮当响,天天如牛马,但是依然为自己的出身而感觉伟大自豪,这种极端也确实是存在的,身份焦虑的根源在于当个人或群体缺乏足够成就时,身份成为一种替代性的心理补偿机制。有些人就会通过强调身份,比如民族、国家、历史、甚至自己的户口、城市、单位、学校。。。来填补成就不足的空白,以此获得心理上的优越感和归属感。这种现象不仅体现在个人层面,也体现在国家层面。身份政治因此成为一种工具化的存在,尤其在现实受挫之时,这种身份焦虑,就更容易被利用被带节奏。

  正反两种现象,都是正常的,说了这么多,也是想对于身份认同类的书籍火热现象做一点自己的思考。而读过了这么多此类作品之后,也希望能从乏善可陈的传统叙述中,找到一些新鲜的内容和角度,郑子宁的新书《中国的十个名字》我感觉就非同寻常,作者本身足够出名,不需要多介绍,包括他之前的《南腔北调》《东言西语》我都有收藏,他书籍最大的特点,我感觉,最大优势吧,就是他能从语言学角度深入剖析语言文字的流变和发展,并以此为线索,顺藤摸瓜追溯历史进程之真相,这一般人可真做不到,一般人能说个英语不错了,他写书,会涉及到什么中文上古发音、梵文、拉丁文、甚至缅甸语什么的小众偏门语种,通过挖掘这些语言背后的演变过程来解释历史,真可谓“一招鲜,吃遍天”一下子让他从众多历史学者作家中脱颖而出,身为作家,他本身的叙述功夫也堪称一流,读起来非常有趣,《中国的十个名字》里,大秦景教流行碑的故事看的我捧腹,马可波罗章节里关于南方“蛮子”北方“汉子”的说法让我恍然大悟,妙香国的章节让我十分欣慰。。。几乎每个章节里带来的新知识的收获感都非常强,如果你也对“宅兹中国”“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什么的简单定义化的叙述感到乏味,真的可以看看郑子宁这本新书,绝对是收获满满的体验。

  之所以说“中国的十个名字”,角度就是从外国人角度来谈的,我自己叫我什么一般是固定的对吧,只有不同的人对我的称谓才会发生不同,所以从这个角度,结合语言流变去深挖,就汇总成了这本书,比如书中介绍了,“古代波斯的世界观中,波斯位于世界之中,波斯之外的世界则分成诸多方位,其中排行第一的就是位于东方的中国方位。Chin不光覆盖现代中国,从伊朗东北部、中亚到中国均可以落入Chin的范围。大名鼎鼎的鲁米、菲尔多西、哈菲兹,他们的作品中无一不提到过中国。。。中国人有着纤长的眉毛、白皙的皮肤,住在美轮美奂的中国房子里。。。。中国人之美丽在波斯作品中可谓赫赫有名。”

  外国人在过去努力定义中国的时候也夹带私心,大秦景教流行碑,这个石碑现在就摆在国家博物馆里,你随便就能预约进去看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也是匆匆扫一眼就走,印象里历史书上也有这个石碑的简介,然而我们所不知道的是,就因为这个石碑的出土曾引发欧洲国家激烈的争论,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来证明中国自古就有基督传统,和传说中神秘的东方基督理想国相吻合,这对于他们如何定义中国如何确立自己与中国的关系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十个名字》中对这一段历史有非常详尽的阐述,写的也非常有趣,就跟看侦探历险记小说一样,1623年,西安农民一锄头挖出了震惊世界的唐代景教碑,这块用汉文和叙利亚文记载叙利亚的基督教派聂斯脱利派(虽然罗马天主教把聂斯脱利派打成了需要消灭的异端邪说)在华传播的石碑,让欧洲传教士如获至宝。到了1907年,美国探险家何乐模乔装成"考古学家",带着3000两白银贿赂寺庙住持,甚至造了块以假乱真的复制碑准备偷天换日,他还为了掩人耳目故意跑到武汉区溜达了一圈,等石碑复刻完成,正当他指挥骡队连夜运碑时,陕西巡抚突然派兵拦截,把这尊"东方基督教活化石"连夜送进碑林博物馆,野心勃勃的何乐模最后只拉着复制品灰溜溜运到美国,结果并没有人愿意花高价买一块复制品,最后在有钱名媛的资助下捐给了教皇,他也混了个头衔,这才没砸手里。

  北方“汉子”南方“蛮子”实际也是外国人对中国的一种误解,马可·波罗来华时正值元朝,从蒙古人的角度来看,整个中国都是南方,而他们管南方人就叫mangi,蛮子,朝时蒙古人吸收了“蛮子”一词作为对南方人的贬称,来称呼南宋的人,马可波罗也许并不能闹清楚这里面的贬义,“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海”的时候明确指出Cin和Mangi是一回事,Cin是南洋人对Mangi的称呼。不过在指述中国北方时,他却坚持用另一个词Catai。。。而Cathay在英语中是中国的古称,这个词中国人应该不会特别陌生,著名的老牌香港航空公司国泰航空,其英文名为Cathay Pacific。”元朝时期,蒙古人将华北地区的汉人、契丹人、女真人统称为 Jauqut,但是契丹人当然自己能分得清契丹和汉人,实际Cathay指的是契丹么,蒙古人称呼汉人为Khanzi也就是“汉子”的来源了。欧洲人根本分不清,所以就汉子蛮子搅成了一锅粥了。

  总得来说,这本书内容量非常大!值得细细品读,《中国的十个名字》告诉我一个道理:语言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丈量文化自信的标尺。当波斯人叫我们"Chin",古代欧洲人喊"蛮子"的时候,这些称呼背后都藏着外国人理解看待中国的角度,也蕴含了中国人自我的定位。郑子宁像一个语言+历史的侦探,用一个个例子讲明白"我是谁",也弄清楚"别人怎么看我"的问题,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关起门来自嗨,而是在世界的大范围中看清自己的位置。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值得收藏。

字数:2531
作者:麒麟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6241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4-29 22:28 , Processed in 0.05697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