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UID593
好友3 人
听众0 人
收听0 人
阅读权限100
注册时间2025-3-1
最后登录2025-4-29
在线时间222 小时
用户组:版主
藏经阁扫地僧
UID593
积分2027
回帖264
主题186
发书数0
威望1802
铜币3502
贡献0
阅读权限100
注册时间2025-3-1
在线时间222 小时
最后登录2025-4-29
|
虽然主线是爱情,但读到却更多是流亡者的失落和顽强。
施瓦茨的名字后被贴上一张又一张照片,旅馆中的流亡租客横着竖着进进出出。谁是施瓦茨,施瓦茨又是谁?顶着同一个姓名的不同脸庞,面对的都是同一般的流亡命运。辗转于一个又一个城市,蜗居在或体面或简陋的房间,家在何方?何处是家?失去姓名,失去身份,失去栖身之所,唯一能牢牢抓住的是内心坚守的良知和所爱之人。这份对道德、对爱人的坚持,能让懦弱者勇敢,让绝境中生花。施瓦茨和海伦为了对方的每一次冒险下皆是由爱迸发出的人的力量,每一次佯装镇定下的紧张读来都十分揪心。忍不住感慨为了生、为了身边之人、为了道德良知,人可以有多顽强。精练抒情的讲述,不时透出作者本人的客观与冷峻个性。故事虽有时代感,但爱情永无局限性,反倒具备某种来自战争时期的“压抑性爆发力”——爱情恒远,苦涩中咀嚼甜蜜。成长于和平年代的我,永不可能体味旷日持久的战争岁月,或许最安全的距离,就是“彼此相爱的心”。
不同于雷马克其它早期作品,最终的结局更见希望,施瓦茨报名参军,结束躲躲藏藏的日子,勇敢对现实发起挑战。不过也更多是因为海伦的离去吧,既已再无牵挂孑然一身,不如用最后唯一拥有的自己的身躯去碰一碰坚硬的石头。若说先前海伦是他活着的支撑,那么现在支持他活下去的就是对人性的固守和积压多年后爆发出的反抗。
两对夫妇的结局也委实唏嘘,生死两地的一对留下了无尽的爱恋与不舍,“成功”逃往美国的一对却分道扬镳。只能说人总是会变的,对人性的固守,如果海伦没有生病,如果登上船舰的是施瓦茨海伦,他们的未来又会如何?这份感情能否经受住新的现实的考验?爱情还会如此吗?一场动荡艰难且浩大感人的爱情史诗,最终化作悲剧,读罢难免令人唏嘘。但试问,若男主人失去挚爱为大不幸,那得到无偿船票的“我”就幸福吗——去美国没多久便离婚了。
小说还贯穿着一个关键词:记忆。施瓦茨向“我”讲述自己的记忆,想为这份记忆寻得一个更稳定更长久的储存载体,这份记忆即象征着他们的存在。但随着记忆经过施瓦茨脑中的加工、讲述,经过听众“我”的接受、理解,甚至于记忆主人的逝去,这份个人记忆终有一天注定消散。而文字则让它以另一种面貌被继续存储下来,成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在后世不断得到新的诠释,迸发出新的生命力。个体 生命 情感 历史就在代代的叙述中延续下来,而关于良知 关于人 关于爱的那些故事又将时刻感动书前的你我,散发出人性的光辉。
字数:894
原作者:Ich lese.
原网址:关于爱 关于生死 关于记忆(里斯本之夜)书评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2516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