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5|回复: 0

读《采桑子》

[复制链接]

用户组:版主

藏经阁扫地僧

      UID
593
      积分
2039
      回帖
265
      主题
189
      发书数
0
      威望
1812
      铜币
3497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222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30
发表于 2025-4-21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采桑子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纳兰性德

  一阕极有意境的小令,聊聊数语,诉说着无从收拾的心绪,写词的是位风流多情的旗人公子,多年后,这首词在一位女子的笔下再次敷衍成一段栖栖遑遑的故事,一个旗人贵族家庭几代人的生生死死,一种家族精神在百年世事中的飘摇浮沉,令人唏嘘不已,这位女子叫做叶广苓,本姓是叶赫那拉。

  作者以这八句诗,分别作为八个章节的标题,每一章节以一个家庭成员的故事为主线,既可自成一体,又彼此照应,妙就妙在每一章均能在情节上紧扣诗句,从而形成格局上的统一完整,有匠心而无匠气,实在令人叹服。

  这是一个大家庭,姓金,父亲在清末的爵位是镇国将军,三位母亲,七子七女,其它人物还有祖母,姨太太,舅太太,舅姨太太,父亲在外面相好的女子,等等。这些在大宅门里进出的人物,在今天的平民眼中看来颇有些猎奇的兴致,但真正打动人的却是金氏一门各位爷与格格们各自的风骨。

  “谁翻乐府凄凉曲”,写了金家大格格,极富才华的京剧票友与琴师董戈之间的一段生死之交,这是我极喜欢的一个故事,但真要评说起来却有些困难,一个痴迷于戏的人,幸而遇见了她的知音,这仿佛是她灵魂的依托,借着这人的琴,大格格的戏才能进入高妙的境界,这里面的快乐,只有他们彼此懂得,这种精神和艺术的水乳交融,最终变成了生命的依恋,这是一个高山与流水的故事,而大格格成了那一张琴,在她的子期离去后,她一点点残破,终于消亡。这一章序曲,与整个故事有些若即若离,一家子人在清末民初的舞台上粉墨登场,而大格格的死在不经意中为这个家的歌舞升平蒙上淡淡的哀愁,这愁思便一直贯串了全书。

  “风也萧萧”,文革的故事是惨痛与荒诞的奇妙结合,作者平静幽默的笔触甚至常常让我忍俊不禁,我不禁赞叹她的气度。说来善恶本在每个人的身上,所需的只是一个时机,当有人为了政治目的不惜打开潘多拉的宝盒,于是人性的弱点不幸在群众运动中汇成一场浩劫,而这些,没有经历的人是没有资格评判的,我们只需要对历史的敬畏。兄弟阋墙,手足相煎,最终导致老二在文革中上吊,老屋的庭院风也萧萧,写到绝望凄惶处,心里是空和凉,好的文字越到极致处,越是简约,意已到,但凭各人体味。

  “雨也萧萧”的情节很巧妙,也很有寓意。“古人说,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有人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有人就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想及下午舜錤说的吃自己心的话,蓦地又让我心惊,一霎时似乎明白了什么”——是的,舜錤的这句话说得极无奈,也极深刻,原来一样的不由自主,却还有浑噩和清醒之分,知不可为而为,是不是更加羞耻呢?由二格格的死写到老三舜錤行为,让人颇为心惊。这简直是个人价值体系在时代潮流中坚持与泯灭的寓言。当我看到金旭对丫丫摊牌时,真是没有想到,金三爷居然沦落至此,同时也使他的感叹越发令人痛心疾首。

  “瘦尽灯花又一宵”算是比较平淡的,不过以一个小孩子的眼光去看旧时王公诰命的晚境,比之白头宫女话玄宗,那份寂寥和消磨是异曲同工的,只是更真切,于是也更惊心动魄。

  “不知何事萦怀抱”古建筑学专家四格格和曾经的宫廷建筑师兼堪舆师廖先生之间的故事。廖先生是个很痴情也很本分的人,所以注定了这个故事的发生是淡淡的,极有节制的,但是故事总有高潮,脑子已经糊涂的廖老先生,赤着足,与丫丫在雨中眺望虚无中的东直门,其实他早已分不清眼前人究竟是丫丫还是四格格,但他记忆中所有的辉煌都与四格格有关。故事的结尾是廖先生给四格格坟上带去大束的丁香,古人以丁香结子喻相思之苦,四格格爱丁香,这一点廖先生从没有忘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醒也无聊”,由五爷一滩稀泥似的儿子,引出惊世骇俗的五爷来,身为王孙公子,却以讨饭为乐,最后抽着大烟糊里糊涂冻死在郊外。想来也只有这样活得风光无限的哥儿,才能担得起幻灭二字,能这样把人生活出极致来,有岂是我们凡夫俗子的清醒能够揣度的。

  “醉也无聊”,善良而淡泊的老姐夫,不是嫡亲,却与金家有着精神上的血源,他修道练气,与世无争,可以跟丫丫一道醉卧凉亭,虽有出世的追求,却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温暖。这一章是少数读着开心的章节,虽说对完颜姐夫身体力行的道家文化颇多调侃,读来却又不失醇厚。

  “梦也何曾到谢桥”,终于写到这里了,这一章很动人,因为有两个令人感动的人物,阿玛和七哥。

  我觉得阿玛是个很有意思的男人,他的意思在于作为一个传统的,一家之主的男人的行事之道。谢娘是个干净,能干,知冷知热会疼人的女人,更因为谢娘的儿子与他天赋禀异却早夭儿子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总之在桥儿胡同的陋巷里,阿玛更像是个普通的居家男人,“一箪食,一斛酒,回也不改其乐,”一句话道尽了这陋巷在阿玛心中的位置。若故事只尽与此,究竟还是俗套,当事情败露,母亲暗地给谢娘说了人家,两个人在风中黯然话别,在回去的路上,阿玛特地给母亲买了最爱吃的点心,一场家庭纠葛就这样悄无声息,体面的收场,大家都心知肚明,却谁也不肯道破,各自行着各自的伦常,到后来,谢娘死了,他的儿子来报丧,阿玛再也没有任何表示,照旧陪着母亲去听《望江亭》,这男人果真是无情吗?未必。在他的时代,在他的身份,他所行的并没有什么道德的束缚,我倒反有些敬佩他对于妻子表现出来的尊重,和某种程度的隐忍,这或许是一个有教养的男人应有的风度。

  七阿哥顺铨,是会拉胡琴,会吹箫,诗画为伴的风雅的七哥,是给见面便开仗,见啥摔啥的哥哥们大老远去买粗瓷碗的七哥,是带着小丫丫美餐一顿,临走细心抹去她唇边糖渍的七哥,一个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也是一个老实木讷到让人有些心疼的男人。七哥在全书的出场之多仅次于丫丫的人物,他是全书的收尾人物,所幸的是这位七哥有始有终,没有让我失望。丫丫说他是真正的大儒,没错。什么是儒?不是那些口若悬河,学富五车,却只用来沽名钓誉的浅薄之士,也不是满腹经纶,说着仁义道德,反过来便蝇营狗苟的假名士,真正的儒是诚意修身,克己复礼的,中庸之道不是圆滑而是方正。最后,一向温厚的七哥却在重病沉疴之际冲冠一怒,拍案而起,现在想来无非是写过广告题字,收点润笔,老先生却是执意不肯污了一世清白,很陶渊明式的举动,他用一生清贫换一个安身立命的准则,或许终显迂腐,但在我眼里确是最具审美价值的道德风范。用老七的死作为全书的结尾或许是对这个家族的精神血脉最好,最温情的交代吧。

  这是一部语言悠缓从容的京味小说,字里行间透着浓浓的书香和醇厚的历史感,虽然对于时代的变迁,作者只是浅浅掠过,而给予人物的深刻烙印却非细细体会可以感受的。

字数:2384
原作者:兰若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328645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4-30 03:20 , Processed in 0.06392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