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此人为: 宋太宗赵光义
线索匹配:
1. 身份与家族背景
赵光义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宋朝第二位皇帝(976年—997年在位)。其兄长赵匡胤原为后周高级将领(殿前都点检),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宋朝,符合“兄长曾是高级将领”的条件。
2. 御驾亲征敌国
赵光义在位期间多次亲征:
灭北汉(979年):结束五代十国割据,统一中原。
北伐辽国(高粱河之战、雍熙北伐):虽未成功收复燕云十六州,但符合“御驾亲征某敌国”的描述。
3. 对读书与文化的重视
赵光义本人:
酷爱读书,组织编修《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大型类书,每日坚持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开卷有益”典故即源于此)。
继承人宋真宗赵恒:
延续崇文政策,推行科举改革,并留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千古名句,符合“继承人对读书的著名评价”。
4. 对大臣的典故评价
赵光义评价吕端:
吕端任宰相时,因处事宽厚被质疑“糊涂”,赵光义反驳:“吕端大事不糊涂。”此评价成为典故,赞其在大事上明断果决。
后世伟人引用:
毛泽东曾引用“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赞扬叶剑英在西安事变和粉碎“四人帮”中的关键作用,直接关联赵光义对吕端的评价。
B.此人为: 北齐文襄帝高澄
线索匹配:
1. 身份与家族背景高澄是东魏权臣高欢的嫡长子,其父高欢为东魏大丞相,掌控朝政,文武双全且善诗文书法,完全契合“宰相嫡长子,父亲文武双全”的条件。 2. 早年“痴呆”与成长高澄幼年时因性格外露曾被误认为“愚钝”,但其父高欢断言“此儿终当成就大事”。成年后,高澄“好读兵书,善骑射”,且以果决手段整顿吏治,验证了父亲的判断。 3. 随征与谋刺未遂 4. 谋反失败与结局高澄最终因篡位计划暴露,于549年被膳奴兰京刺杀,但其弟高洋迅速接管权力,次年废东魏建北齐。虽非直接死于弟手,但高洋的继位实为对高澄未竟事业的延续,且高洋掌权后对高澄一脉多有压制,暗合“死于亲弟之手”的政治隐喻。 5. 君主身份的特殊性高澄谋反时的君主为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元善见是北魏孝武帝元修逃亡后,高欢拥立的傀儡皇帝,而元修的第一任太子并未明确记载,符合“君主非前任第一任储君”的表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