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66|回复: 0

不比距离更多——《安娜·卡列尼娜》

[复制链接]

用户组:秀才

      UID
2155
      积分
529
      回帖
30
      主题
115
      发书数
0
      威望
456
      铜币
2953
      贡献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49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29
发表于 2025-3-17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说哲学是理性世界里的最高峰,那么,感性世界里的,决不会高过爱情。

  爱是这样一种炽热、真诚、忘我、直指心扉的强烈感情,它纯粹而珍贵,常常是动人心魄却难以言说,就好像是老僧心中的“禅”,冷暖自知,只可以心传心。

  滑稽的是,谈论爱情的往往是那些从未经历过忘我大爱的“专家”,他们试图描绘的绝不是爱情,倒像是混合着性欲、情欲,参杂着伦理、财产,搅拌着理性、思考的一盘拼饭。

  已失爱情本来面目,更令人难以下咽。

  由此,便可见我这篇文字的意义,实在是单薄而充满谬误,但我仍要将它写下来,权当是自己的疯语梦呓。

  爱情与婚姻、家庭,是两回事。

  爱情的背后完全是个人的情感,纯粹而非理性,自由而不受束缚,它的基础与全部的范围都只在人性二字,这是一切强力只可压制,却不可驯化的。

  于是我们看见了安娜与弗龙斯基的相爱,那样炽热而不可抵挡,前者为了爱情可以抛弃家庭乃至生命,而后者为了爱情则可以放弃前途,乃至与上流社会为敌。

  真正的大爱就是这样,不顾全社会的反对与责难,不顾全世界的失序与错乱,越过家庭与官场,穿过城市与乡村,一切只是为了见你一面,道一句“我爱你”。真正的大爱就该与社会伦理和道德规则无关,正因其摒弃了这些,才坚守着自己本心的人性,也才捍卫着爱情本该有的纯粹与自由。

  与此相较,婚姻家庭就完全不同了。婚姻更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项社会契约,而家庭也纳入了更多的物质因素。可以说,与个人性、情感性的爱情不同,婚姻和家庭更多的是社会性和理性的,正因为如此,婚姻和家庭才受到了社会伦理与道德规范的制约,它需要维护的是一段稳定而持久的社会关系,而非追求一段浪漫激越的恋情。

  就正像奥布隆斯基与多莉的生活一样,房产、土地、收入、孩子、家务,这些才是婚姻和家庭永恒的主题,可以因为风华不再而丧失浪漫,也可以因为春秋几度而磨去了激情,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奥布隆斯基在出轨以后还能回来,重要的是多莉在大发雷霆之后还能留下,重要的是夫妻之间的包容和妥协,重要的一种现实感、理性和责任。

  遗憾的是,我们常常将二者混淆,就好像爱情就必然要指向婚姻家庭,而婚姻家庭也必然以爱情为基础似的。实际上,二者的本质已暗示了这里存在着某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个人与社会,自由与规范,感性与理性,当二者发生冲突而难以共存时,结果往往都是悲剧性的。

  这种矛盾最集中地体现在了安娜与弗龙斯基的爱情及其悲剧上。

  安娜以有夫之妇的身份接受了“第三者”弗龙斯基的爱情,这本可以风流韵事、佳人自知而结尾的恋情,却在两人炽热乃至狂热的感情之下续写,同居、难产、私生女,他们的所为公然挑战着安娜与卡列宁已有的婚姻关系,挑战着上流社会的道德底线,甚至挑战着一切的社会伦理规范。这一切的源动力,只是在于,他们相爱了,他们热烈地深爱着彼此,而同时他们想要缔结自己的婚姻,想要建立自己的家庭。

  于是他们二人的关系便构成了人性与伦理规范的尖锐冲突,这种冲突的难以调和也最终导致了二人的悲剧,安娜面对被社会边缘化的压力和弗龙斯基日渐冷淡的态度,终于选择了毁灭自己的道路,而弗龙斯基则在抱恨终身中走上了战场。

  尽管爱情终于在逃无可逃的社会伦理道德面前沦陷,但,难道据此就可以否定那曾经美好的爱情吗?难道我们真可以像站在道德制高点一样去诋毁站在人性制高点的他们吗?

  恐怕,任何一个尚存人性之人都是很难做这种无情的道德审判的吧。安娜与弗龙斯基最初的爱情是真挚热烈的,这是人性,与有没有家庭,是不是第三者无关。我想,任何人只要遇到了自己的“安娜”和“弗龙斯基”,都总该会怦然心动的吧,区别只是在于,有的人将之表达出来、付诸实践,如安娜与弗龙斯基,而有的却将之藏在心底,如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我们。所以说,安娜与弗龙斯基的相爱是无可厚非的。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他们将自己的爱情指向了婚姻,指向了家庭。这便必然触及到社会的规则,必然产生道德的审判。这才是安娜与弗龙斯基的悲剧所在。

  与此相比,这种矛盾的另一处体现就没有那么明显而直白了,它暗含在列文与基蒂的关系中。

  列文与基蒂的爱情是明确地指向婚姻的,托尔斯泰对于他们的相恋也并没有做过多的描写,似乎两人关系直接就是以列文的求婚开始的。当然,他们那一波三折的婚礼也构成了整部小说中最华美的乐章,其结果可以说是美好而令人欣羡的。

  然而,细想之下,我们不禁想问,列文直指婚姻的爱情还是真正的爱情吗?是因为相爱,所以结婚,还是因为结婚,所以相爱呢?

  事实上,列文的目光是在三姐妹间游移的,最初爱慕的是老大,接着是老二,最后才是老三、基蒂。于是,我们不得不怀疑列文是否真的存在真爱。他甚至不能撇开婚姻来谈爱情,他似乎是先设计出一个家庭,然后再来挑选这个家庭的女主人。

  他的目标太明确了,甚至可以说他真正爱的不过是自己而已,他需要的只是一个陪伴他的女人,尽管他以为这就是爱情。而这也决定了他与弗龙斯基的不同,他会有坚守执着和浪漫,但他绝不会体验到弗龙斯基那炽热地爱着对方,以至于忘我的感情,而这,恰恰是真正大爱的最摄人心魄之处。

  但列文与弗龙斯基在本质上是相似的,他们都将爱情与婚姻家庭混在了一起。只不过,列文是为了婚姻而丢失了真爱,弗龙斯基是因为真爱而丧失了婚姻。

  从这个角度上讲,两人都是同样悲剧的。

  我总在设想,假如当初安娜和弗龙斯基的关系止步于深深地相互吸引,或者止步于一夜的风花雪月,那该多好。如果那样,这纯粹的感情就能免去那些沉重的负担,免去那些令人窒息的羁绊,或许那车站的初次相遇便会成为彼此最堪回味的瞬间。

  我又会设想,假如安娜和弗龙斯基真的免去了社会伦理和道德的审判,而像列文和基蒂一样幸福地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多年后,他们会不会也像奥布隆斯基和多莉的婚姻那样,逝去了激情和浪漫,空余琐碎与市侩。

  爱情总是那样的纯粹美好,但也正因此而易受伤害,再激荡人心的爱情也禁不起生活的软磨硬泡,更不必说那些沉重的伦理道德负担。

  整部小说最揪心之处恰恰不是安娜不顾一切的纵身一跃,而是弗龙斯基“极力去回想同她度过的良辰美景,但这些时刻永远被毒害了”。

  或许,爱情就该只是爱情,不关乎婚姻,不关乎家庭,不关乎拥有,不关乎厮守。

  或许正是我们与星星的距离,使之成为永恒……

  字数:2251

  转自:Riky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4520572/

[发帖际遇]: 人生若只如初见 过年期间遭遇熊孩子,破财消灾,发红包 4 铜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4-30 07:49 , Processed in 0.06026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