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51|回复: 0

《鄙视》:爱无能是一种病,病入膏肓的病

[复制链接]

用户组:秀才

      UID
1971
      积分
852
      回帖
50
      主题
183
      发书数
0
      威望
735
      铜币
3212
      贡献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18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29
发表于 2025-3-17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年轻时做过一件事,找来关系要好的同学、同事、朋友、网友,了解他们的感情经历,比如双方是怎么认识的,喜欢对方什么、恋爱和结婚有什么变化、会因为哪些事情吵架等。其中,关于吵架,有两件事情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一个是晾衣服时,男方因为没有抖几下就直接晒,衣服干了之后皱巴巴的,于是引发了争吵;另一个是切葱时,双方为切成段还是切成末争执不下,继而吵架,最后离婚。

  不管是当时,还是隔了很久的现在,当我再次写下这两件事情时,我脑袋里的第一个想法依然是:神经病啊!这种想法在我看莫拉维亚的《鄙视》时再次冒了出来。《鄙视》的情节大体可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叫里卡尔多,我有一个叫埃米丽亚的妻子,我爱她,她不爱我,甚至鄙视我。”围绕着“她不爱我”和“她鄙视我”,男主里卡尔多絮絮叨叨了一整本书,心理活动可谓丰富,情感起伏堪称剧烈,看得我脑壳疼,直呼神经病。

  为什么呢?你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一个男人手拿着花,一边摘花瓣一边说:“她爱我,她不爱我,她爱我,她不爱我……”神情忧郁,语带悲伤;而《鄙视》更甚,里卡尔多是一边摘着花瓣一边说:“她不爱我,她真的不爱我,她果然不爱我,她居然不爱我……”语带愤怒,神情绝望。最终,在里卡尔多的猜疑、焦虑、以及权衡中,一场原本美好的婚姻,最终“如他所料”地以悲剧收尾。

  表面上看,这个悲剧始于“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现实。勉强能够维持生计、婚后租房与房东合住、可买可不买的东西常常买不起……在里卡尔多看来,“这样的生活怎么谈得上幸福呢”;可是埃米丽亚总是把房间收拾得干净整齐,光洁明亮,花瓶中总插有鲜花,文件资料收拾得井井有条,茶具旁总放有餐巾纸和一盒饼干。连里卡尔多最后都不得不承认,“在那段日子里我恰恰是一个真正彻底幸福的人”。

  两年后,里卡尔多有了一份收入更高的工作,买了房子、车子,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相应的,房贷的压力也骤增,内心的失衡由此开始。“这以前,我一直把自己看作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文化人,一位剧作家,是一个搞艺术的人。我一直对艺术怀有莫大的激情,并觉得我生来就有搞艺术的天赋。”“(现在我成了)一个可怜巴巴的、陷入痛苦深渊之中的穷人,一个无法抵御妻子的爱而做出力所不及的事的男人,而且天晓得还得为钱犯愁操心多久。”“我意识到自己情不自禁地羡慕起那些不为这种生活的贫困所困扰的人,以及那些富有的人和特权阶层;而且我发现自己在羡慕他们之余,还不禁萌生出一种怨恨,这种怨恨不仅不局限于对某些人和某种生活条件,还总是难免地推而广之,抽象地演化成一种人生观。”

  于是失衡变成埋怨,埋怨生出猜疑,猜疑引发暴力,暴力导致分崩离析。与其说婚姻脆弱,不如说人心脆弱;与其说心事难平,不如说欲望难平。可是里卡尔多自始至终都只在埃米丽亚身上找症结,言辞凿凿,没有想过哪怕一丁点自身的问题。这个过程相当典型,我愿将之称为“亲密关系中的三大绝症”:

  一是优越感。里卡尔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普信男”。有一次,他无意中碰到女打字员的手,“见她也以期盼甚至是挑逗的目光回报了我”,“…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日子里,…是她总死皮赖脸、厚颜无耻地看我,每次我避开她时,她就追逐着我的目光,当她追寻到我的目光,就轻佻地妩媚作态,当我凝视沉思时,她就在我的视线中搜寻。”

  从这些描写你可以清楚地看到,里卡尔多心里有一种毫无来由的优越感,在埃米丽亚面前也不例外:“她出身贫苦,我认识她的时候,她是打字员”,“我没有能跟一个与我志同道合、兴趣爱好相同又能理解我的女人结婚,却娶了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素养的普通打字员,她身上有着她所属阶层的一切偏见和奢望,只是因为她貌美我才娶了她”。这就使得问题出现的时候,里卡尔多的判断标准里多了一种“天然的正确性”,导致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身份开始不对等,进而放大、加剧了后面的两大绝症。

  二是自我感动。里卡尔多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因为她那么热衷于置家,我才被迫迈出这么草率和危险的一步。”在他眼里,自己所做的一切出发点都是好的,他为妻子牺牲了自己的抱负,不管是不是自以为是的牺牲;他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不管是不是自己做不了其他工作;他承担了力所不及的压力,不管这种压力是不是自我放大的;妻子毫无疑问必须感动,不管妻子是不是感动了,只是自己没有看到而已。

  里卡尔多沉溺于这样的自我营造之中,“我自尊心强,但那是令人同情的自尊:就像一个命运不济的不幸的男子,他是绝对不该受到歧视的,相反,更应受到尊重。”以至于最后心态失衡,迷茫不安,不断权衡感情和利益。

  三是逻辑自洽。这可能是亲密关系中最可怕的事情,因为它非常隐秘却又根深蒂固,顺应你的性格、学历、智商,在你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麻痹你、误导你,就算到最后伤害发生,你内心也始终坚定地认为自己站在社会、道德、情意等的制高点上。如里卡尔多所说,“人越是对什么事感到怀疑,就越是会抓住头脑里虚假的清醒,像是希望用理智去澄清让感情搅浑而变得模糊不清的事情一样。”里卡尔多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妻子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呼吸进行分析解释,自说自话,自圆其说,万物莫侵,完美闭环。

  诚然,我在看这本书时有些自以为的“旁观者清”,觉得但凡是个人,都会有一百种方式在事情开始恶化时将之完美解决,然而想想平日里听到、看到的各种现实,以及什么劝分组、意难平组、人间情侣观察组里的各种帖子,你会发现,太阳底下真的没有什么新鲜之事,男男女女间纠结的永远都是那些可笑而又可怜的事情;你也会猛然醒悟,文章开头说的那两个事例一点都不好笑,“爱无能”这种病一直藏在很多人身上,它真的不只是衣服抖不抖、葱要切成段还是末的问题,而是关乎理解、关乎沟通、关乎自省的事情。在这一点上,每个人都是里卡尔多,都曾像他一样挣扎不安、内心戏十足,可我们却毫不自知。

  或许这也正是《鄙视》的犀利和毒辣之处。这本写于上世纪50年代的小说里发生的故事,现在依然还在发生着;这个故事里的男人的所思所想,现在依然没有任何改变。当亲密关系不断被物质世界冲击、挤压,当婚姻之中开始出现身份不对等,能用理性、健康心态去面对所爱之人的人,依然少之又少。

  对于《鄙视》来说,里卡尔多的这场絮叨当然不是反思,反而更像是甩锅;可对于看《鄙视》的我来说,它确实让我开始了反思。套用一句话说就是,男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就像男主最后所言:“附近几家邻居房子窗口的明亮灯光反照出里面的人的身影,这不禁让我产生了对生活的依恋之情,那宁静的灯光使我想到了人们毫无猜忌地相爱的世界,人们安详地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而我却似乎早已被永远排斥在这样的世界之外了。”

  总字数:2358
  作者:艾晨
  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85214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4-30 07:46 , Processed in 0.07336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