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51|回复: 0

《暗处的女儿》:回来的母亲

[复制链接]

用户组:秀才

谙于世事,不愿世故。

      UID
868
      积分
886
      回帖
297
      主题
146
      发书数
0
      威望
664
      铜币
3184
      贡献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59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29
发表于 2025-3-24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非常喜欢意大利作家费兰特。这个故事是她著名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系列的雏形。

  费兰特这本书的主题是一个忙乱到崩溃的母亲对孩子产生的愤怒甚至恨意。然而这种愤怒其实是多方面的,工作机会的流失,孩子父亲的缺席,孩子父亲事业的成功,没有自我的时间,孩子对母亲无尽地索取和盘剥,种种懊恼堆积起来,势必要找到一个出口。母亲觉得自己牺牲了自己的人生来照顾小孩,而小孩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一定会按照母亲的期待成长,费兰特很真实地书写了这种爱与憎的矛盾。母亲的情绪应该被正视,只有正视了母亲的困境,才会有解决的可能。

  小女孩玩的玩具娃娃在这本书,以及那不勒斯四部曲中都充当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费兰特笔下的娃娃到底是什么?她逝去的童年?一个母亲和孩子的链接?女性所失去的自由,或者就是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

  很多小女孩从小就拥有各种娃娃,于是她们扮演着成人世界“母亲”的角色来对待这个娃娃。那就很难不让人思考,这个娃娃是不是一种无形地对女性的教化呢?让她们在潜意识里就形成一种对做母亲的向往,进而规训她们的言行。所以这个娃娃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着“牢笼”的意味的。这让我突然想到了那不勒斯四部曲中,结尾处揭示出在小的时候莉拉把莱农的娃娃拿走,藏了起来。是不是在天才的莉拉心中,她已经意识到了这种束缚感,她想要让莱农得到她自己所没有的自由?不过娃娃除了这种牢笼感,同时有非常亲切,可爱的一面。小女孩模仿着妈妈照顾自己的样子,去照顾那个娃娃。在这个过程中,是有很多的温情和爱被传达出来的。所以我们经常说,女性相比男性,有更丰富的情感,有着更强的同理心,可能都和小时候的这种游戏有关系。

  费兰特的书里经常提到碎片一词。她对碎片的解释:“你心碎了,你无法忍受自己。心里有很多心事,却说不出口”。在一个母亲慌乱的日常中,把自己放在次位,把自己的心搁置一旁。于是生活让她充满了碎片感。她的意志感觉不到完整性,所以书中的“我”离开了孩子三年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完成自己的理想。但她还是无法忍受和孩子分离的痛苦,以及巨大的罪恶感,而又重新回到孩子身边。让人不禁联想起《月亮与六便士》。同样是“抛家弃子”,男性和女性受到的来自周围人的态度是如此的不同。毛姆用追求月亮来形容高更,而本书中的母亲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谴责。同时女性与孩子的链接,和对家庭的道德感,以及自我批判往往也比男性来的更猛烈。所以现实生活中,回来的母亲比回来的父亲要多。

  在父权制的社会中,女性不自觉的会被灌输一种自我厌恶,甚至自我憎恨的想法。而对于有女儿的母亲,这种自我的厌恶会引发母亲对女儿的敌意。费兰特不断地深挖隐藏在自己内心的隐秘情绪。她探讨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母亲的自我被压抑了,那对于自我意识更强烈的人,她所面对的痛苦必然是更加沉重的。我看有记者问本书的译者,一个母亲该如何做好好自我和母亲身份的平衡。其实这不该单单只是母亲的职责,家庭和社会都应该给予母亲更多的帮助。

  在书里,那个离开孩子三年的母亲回来了,她意识到“我无法创造出任何东西,能与两个孩子相提并论。”她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平庸,改正自己的过错。甚至这能被称为过错吗?一个人的自我应该是要大于任何身份的。

  总字数:1192
  作者:Amy姐
  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996116/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帖际遇]: lsp2170607 参与义务献血,补偿营养费 4 铜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4-30 16:10 , Processed in 0.07140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