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42|回复: 0

不靠诡计一样秒杀你——《第七重解答》

[复制链接]

用户组:秀才

      UID
2155
      积分
530
      回帖
30
      主题
115
      发书数
0
      威望
457
      铜币
2962
      贡献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49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30
发表于 2025-3-25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单看书名,给我的感觉是这本书的结构一定是文章大结局是由7个人给出7种不同答案,逆转再逆转,共同将故事推向最高潮。那么如果要给出7种解答,至少要有能得出7种解答的条件,这对线索布置还是有相当要求的,所以这本书从名字上就已经吸引了我。可没想到的是,书还没读到一半,七重解答就已经出现了,而且这七重解答针对的只是“彼得的叙述”这一部分,也没有那种高潮迭起的感觉。前6种解答只是运用了一个简单的排除法而已,先给出假设,稍加分析而后排除。第7种解答卖了个关子,提出“人的因素”。(恕我愚钝,到最后也没看出哪里是“人的因素”决定的。在我看来,能有其它答案是理所当然的,因为阿彻巴尔德警官根本没有真的列举出所有的情况,而且即使针对他所列出的每一种情况,也排除的不够彻底。)于是我开始发现,这本书好像跟我预计的完全不同,但我一点也没觉的失望,因为早在此之前,我就已经被书里的内容深深吸引了,高潮迭起从一开始就没间断过。

  文章的一开始,就出现了本不该在那个时代出现的瘟疫医生,估计很多读者跟我一样,在这个时候就已经被激起了兴趣。而后垃圾桶的尸体,走廊出现的瘟疫易生和消失的尸体,一连串不可思议的事件让人惊喜连连。一般来说,开篇案件陈述会让人惊喜是正常的,但往往在此之后要经历一段漫长乏味的线索铺设才会迎来最末的高潮,然后很多读者就死在了中途乏味之处。但是这部作品不是,在“瘟疫医生”案还悬而未决的时候,就立即话锋一转,投入到一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故事上。这个故事围绕剧作家妻子安娜之死,展开了剧作家与演员的激烈交锋,逆转再逆转,让人惊讶不已,畅快不已。精彩程度比起瘟疫医生之案,绝对有过之无不及。又由于“瘟疫医生玩偶”的小插曲,使得这一部分与前部并无脱节,不过此时读者还只能是隐约能觉得二者之间有些联系,到了第三部分,线索更新,“瘟疫医生案”与“二人决斗事件”共同推进,由两个同时发生的杀人案件把两条线再次衔接在了一起,让读者肾上腺素再次飙升了一把。到了最后的第四部分,真相大白,如此复杂的背景,如此强大的设计,叹为观止。所以我想,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应该是作者的这种结构布局,让人最后惊叹的推理小说不在少数,可引人入胜能贯彻始终的推理作品,恐怕屈指可数。《第七重解答》就属于那种能给人极好阅读体验的一类。

  平心而论,这部作品的推理诡计都很一般,没太多亮点。是属于那种有一些推理经验的人很容易破解的诡计。稍微整理一下吧。

  1)垃圾桶尸体。

  这个在文章说明3个垃圾桶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把手法赤裸裸展现出来了。

  2)柯亨走廊消失。

  当有多个人的现场,突然有一个人消失时,第一反应肯定是这个消失的人混入其他人之中。特殊服装也必然是为之服务。然后只要能想到医生中有假应该就离真相不远了。不过我觉得这里仍然有些不妥。按文中所述,装在空壳里的柯亨在楼梯口边时已经被杀。那么他如何离开敏登夫妇的房子而不被发现呢? 就算是被人扶着,但是连人带木偶拖出去和人自己走出去应该还是有相当区别的,即便是从门附近出门的一小段距离,也不至于让敏登夫妇毫无察觉吧。再者,若是被刺,那在拔出匕首的时候理应有血喷溅,所以不会金属杆上看不到血迹才对。所以是否把“没有血迹”改为“血迹太少”更为合适?

  3)安娜之死。

  因为安娜被谋杀的情节本来就是虚构出来的,所以这里面的瑕疵不必过于计较。关于钢球新旧的分析个人认为是部作品里的一个推理亮点。而“凶手穿上和死者一样的游泳衣躺在石头上伪装成死者”却是最让人无法接受的,若是穿着很厚的冬天就罢了,游客分不清穿着泳装的是男人还是女人这点让人无法理解。而如果营救安娜的人只用了不到30秒就游到她身边的话,这绝对不会是让人看不清性别的距离。

  4)彼得·摩尔与科斯闵斯基。

  如果把这两起谋杀剥离出来,揉合改编成一个推理谜题的话,估计大多数人都能解出来。以一起案件掩饰另一起案件的桥段并不少见。只不过在这里,故事背景实在太复杂了,所以我们都失去了推断的信心。不过这里其实还是有疑点的,且不说车内射杀彼得时是否应该有血液喷溅(反正没人查看过车子)。在当时那个年代死亡时间差几分钟警察发现不了很正常(即便现在应该也无法精确至分),可是尸体有没有移动过应该是非常轻易就能判断的事情。再者警察难道没有调查一下射出子弹的情况吗?其中必能发现端倪。

  虽然诡计简单,但米勒爵士或者说布局的本领却让这些诡计有机结合成一个绝妙的整体。站在宏观角度看,不得不惊叹这样一个环环相扣的惊天大阴谋。米勒爵士站在上帝视角,几乎操纵了参与案件的所有人。略有违和的只有他跟闰桑姆为了证实彼得偷听而编出的决斗剧本吧,不过考虑2人的特殊身份,大概也不难接受。但这个“决斗情节”确是全篇的灵魂,因为“杀一个人再嫁祸给另一个”这种模式,让接下来出现的每一个案件都复杂了至少一倍!而最强大的是,米勒爵士最终嫁闰桑姆的方式跟这个决斗要求完全吻合。所以其实它还是给读者解谜的一个最大提示,只不过很难让人想到要如何运用这个提示。另外对于最终解答,也并非到最后切换到悬疑模式,作者也确实埋伏了不少细小线索,比如安娜夫妇的照片,比如发现的人偶等等。

  所以说,推理作品,果然最重要的还是一个变字,与其去吐槽什么诡计早就被前人发觉殆尽,不如换个角度考虑如何精巧利用诡计,让它们呈现出不一样的光彩。

  字数:1943

  转自:溯流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69095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4-30 17:31 , Processed in 0.10857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