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59|回复: 0

对《奥古斯都》叙事结构的一点小整理

[复制链接]

用户组:分区版主

我,秦始皇,打钱

重建论坛爱心会员勋章重建论坛勋章版主勋章分区版主勋章

      UID
51
      积分
6907
      回帖
555
      主题
812
      发书数
335
      威望
4688
      铜币
4975
      贡献
1200
      阅读权限
100
      注册时间
2025-2-27
      在线时间
1169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30
发表于 2025-3-28 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能阅读到这本书几乎纯粹是因为机缘巧合。我忘记取消自己 Audible 的订阅会员,等发现时,它已经自动扣了两个月的款,顺便积攒了能买两本有声书的 credit。我打算顺手把这两个 credit 花掉;旁边打开的豆瓣首页恰巧刷出了这本《奥古斯都》的推荐。我对约翰·威廉斯一无所知,对古罗马历史并无甚太大兴趣,也从未读过类似的历史传记小说;但是选书买书一向谨慎的我忽然就决定买下了这本书,现在想来也觉得匪夷所思。书里屋大维所感慨的 “seized by destiny”,大概就是这个感觉吧(笑)。

  既然是在 Audible 上买的,我自然听的是有声书版本。这是另一个幸运的巧合:时间充足的话,我相信这是与阅读本书最好的方式。一方面,书信的本质是文字化、书面化的对话信息,因此书信体的格式决定了全书绝大部分内容是以第一人称、近乎独白的语气写成的,天生适合以朗读的方式呈现(反过来,通篇各种“A说”“B说”的第三人称叙述在朗读的情况下效果就稍微欠佳);其次,英文版《Augustus》有声书的阅读者是我听过最出色的阅读者之一,作为男性,他在处理男性叙述者的章节自然无懈可击,更可贵的是他在模仿年老女性声线时竟然也极为自然,这使得尤利娅(Julia)和希尔提娅(Hirtia)那些情感细腻的自述章节听来极为动人。他在对待不同人物的口音、语气、情绪和叙事节奏等小细节时处理得既惟妙惟俏又不喧宾夺主,实在是很不容易。如果有人想要阅读本书英文原版的话,强烈推荐尝试这个有声书版本。

  我读了两遍,第二遍时特地留意了各个章节叙述者和内容与全书主体上的关系,愈发感叹本书在叙事结构上的巧夺天工。全书除去首尾的序章和尾声,主体分为三个部分(Book I, Book II, Book III),Book I 和 Book II 在主题上成工整的对称关系,Book I 是“得到”,描述屋大维建功立业的过程,以他在19岁受凯撒召唤去阿波罗尼亚军营开始,到他击败马克·安东尼后真正成为罗马的领袖结束;Book II 则是“失去”,细细描述屋大维如何在步上权力的巅峰后,却一点一点失去他所珍视的一切:挚友与家人。

  约翰·威廉斯认为若是以常见的第三人称白描叙述的手法来写历史人物的话,很容易陷入一种将历史场景现代化的怪圈:通篇都是罗马的名字和场景,但是所有人的言语和举止却完全是现代的,反而让人出戏。现代人不知道罗马人的日常对话是什么样的,但是我们确实知道罗马人是如何写信的——历史上流传下来了大量罗马时代的书信。因此他便顺其自然地用了书信体这种写法,可以看做是一种特殊形式的 POV ,一点一滴地还原起罗马那个时代的风俗百态。Book I 和 Book II 没有全知视角的第三人称叙述,而是全部以长则两三页、短则几十字的书信构成,除了常见的个人信件外,还包含军令、政令、榜文、备忘录、采购单、回忆录、日记等一系列文体。不难看出作者在这里有意将屋大维的形象隐藏在旁人的视角里,因为这两部分上百篇书信里竟无一封来自屋大维本人,连写给他的信都很少,一如在镜子迷宫中映出同一个人不同角度的纷乱形象,但偏偏不让你正眼看他。

  在各个人物的书信之间穿梭来回,期间又夹杂各类其余类型的文件,若是作者的掌握力稍微差些,很容易便写成一盘散沙。但是作者显然很精明的在写作前就细细计划了整本书的结构,使得这庞杂的罗马众生视角竟然交织成一个结构森严的精巧构筑。我很难想象约翰·威廉斯,一个写了一辈子现代美国故事的人,要查阅多少古罗马的典籍,才能以如此如火纯青的笔力,游刃有余地驾驭各种不同文体和不同人物的视角,将罗马的众生相写得纤毫毕现。从序章开始,那种浓厚而栩栩如生的古罗马氛围就浸透了每一页纸,直到结尾。

  Book I 的主线在开头便已经点明。第一章里仅包含四封书信,其中一封来自凯撒,尽管他虽然几乎在下一个书信部分便已经被刺杀,但屋大维建功立业的整个过程,莫不是笼罩在凯撒对其直接(凯撒继承人的身份几乎是屋大维早期唯一的政治筹码)和间接(凯撒作为政治和军事伟人的偶像激励作用)的影响下。另外三封书分别来自屋大维在故事开始时一并结识的三位密友,阿格里帕、梅塞纳斯和鲁弗斯。其中阿格里帕作为屋大维得力的军事战将,正起草一本回忆录,以战将特有的庄重而不加修饰的笔调依次叙述自己自己与屋大维领导的各场战争;梅塞纳斯在寄给历史学家李维的信件中,以深情的语气细细回忆自己几十年来和屋大维一起经历的各种重要历史事件的细节,从而为李维准备撰写的《罗马史》提供素材。

  对整个 Book I 的六个章节几十余封书信进行梳理,便可以看出阿格里帕和梅塞纳斯二人的回忆录以各个重要的政治和军事事件为单元分割成单篇,便成为主线串联起这整个时期的内容,而其余所有五花八门的书信,皆可看做为二人记述的内容提供其他角度的细节补充。如此一来,Book I 的结构顿时就极为清晰。

  这里还藏有一个很高明的将叙事内容和手法结合的例子。前面提到了屋大维有三位密友,在 Book I 的叙事结构里,阿格里帕负责记叙军事事件,梅塞纳斯负责政治方面,那本应和这两人三线并行的鲁弗斯呢?在开始两章里,他的日记本来确实和另外二人的回忆录一起,为主线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叙述角度,却在第三章(恰好是 Book I 正中间)时便戛然而止。这是因为他将屋大维和政敌暂时和解的政治手段误解为了软弱的妥协,在绝望时意图背弃屋大维投奔安东尼,计划败露后自觉内疚,自刎以谢屋大维的信任。

  这时候再回头看第一章里,正是鲁弗斯的日记章节记录了四人在得知凯撒死讯后秘密决定成为相互信任的盟友,鲁弗斯甚至是第一个以“凯撒”作为名号称呼屋大维的人——此章之于全书的意义,几乎相当于“桃园三结义”之于《三国》。联想他的结局,鲁弗斯的故事因友谊建立开始,以友谊之名结束,不免令人唏嘘。

  于是他持续几章的日记就此终结,不再成为 Book I 叙事中轴的一部分,恰如他以生命为代价,从屋大维的政治斗争中谢幕。书信体的格式下,人物的命运和叙事的结构在这里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再细究下去,从时间轴来看,Book I 描述了公元前44年至公元前32年之间的历史,但是细看开头章节里阿格里帕和梅塞纳斯的回忆录书信,会发现这两篇均写于公元前13年,已是这一切尘埃落定的二十年后,只有鲁弗斯的日记的是和Book I 里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同时发生的(自然,因为他并没有活到最后)——作者从开头书信的日期里,便已经隐晦地暗示了这几个人物不同的结局。

  以同样的眼光去审视 Book II,会发现作者采用了同样的手法,在开头便点明这个部分的主线和主题。

  Book II 涵盖了公园前27年至公元前2年这25年的时间,恰是屋大维平定天下后专注治理罗马的时间段。第一章的第一位讲述人是屋大维儿时的保姆希尔提娅,讲述时间时间正是公元前2年,即这个时间段的末尾。晚年的她在罗马遇到了五十年未见、正要出发去元老院的屋大维,后者悲伤地对她说:

  “我今天要利用我的智慧,命令元老院从我这里拿去我一生最珍爱的东西。”

  她的故事的作用和 Book I 首章的凯撒信件类似,给这个部分的故事定下一个基调:失去。也如凯撒一样,她再也未在故事里作为叙述者出现过。

  读者自然要思索:屋大维一生最珍爱的东西是什么呢?首章的另一位脱离于于时间线之外的叙述者便是屋大维的女儿尤利娅—— Book I 对屋大维的感情生活可是只字未提,这里突然冒出来一位女儿,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如此坦诚明显,几乎不能被看作暗示。她的手记成书时间更晚,在公元4年,同样昭示了她在本章节不同寻常的地位:这回,是她在手记中对自己一生淡然的回忆作为主线,串起了整个 Book II 的故事,而其余所有人的信件则可以看做对她的手记提供的其他角度细节补充。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尤利娅的主线下,还有一条与之并行的关于诗人贺拉斯的支线。贺拉斯、奥维德、维吉尔等诗人开始出现在屋大维的生活中,他们在 Book II 的作用尚且有些模糊,但是在 Book III 里才会逐渐揭晓。

  约翰·威廉斯在作者序中点明:“如果本书中有真实,那是小说之真,不是历史之真。”我认为他指的不仅是自己在历史的基础上做的一些艺术性虚构,也许同时也指自己在书中所着重描写的部分,很多时候并非普通历史爱好者会关注的战绩和爱情等方面。正常的传记小说在描述完屋大维击败安东尼大权独揽后,自然会按部就班地开始描述屋大维如何贤明治国,修缮公建,鼓励艺术文娱,创立起空前盛世。他的两次婚姻多半也会是故事的焦点之一。而约翰·威廉斯则轻巧地略过了这一切,在他的笔下,屋大维的在治国上的雄才大略只是一个模糊的背景,故事的关注点,则是在于他更私人的那部分生活:他的挚友,他的家人,他最珍爱的女儿;而屋大维最珍视的这一切,却在他自己所创建的盛世之下,逐步分崩离折。他一个接一个地失去他最宝贵的朋友;他一点一点逐渐失去自己的女儿。而讽刺的是,身为世界的统治者(罗马人似乎喜欢把整个罗马管辖的区域视为文明世界,并常以 Barbaric 形容其余地区),已经被尊称为 “奥古斯都” 的屋大维不仅对此无能为力,还亲手导致了其中一部分悲剧。

  屋大维极爱他的女儿尤利娅。但是在那个时代,权贵家庭的女儿只能是政治联姻的筹码。对于已经位于权利顶端的屋大维来说,为女儿选丈夫这件事,与女儿的爱情甚至幸福无关,其本质上是为自己选继承人。

  屋大维先后将尤利娅许配给他的外甥马尔凯鲁斯,但几年后屋大维病重,众人都做好了将一切继承给了马尔凯鲁斯的准备,不料他奇迹般康复后不久,马尔凯鲁斯便因同样的病去世,女儿17岁便守了寡;屋大维后将她许给一路陪伴自己的战友阿格里帕(即 Book I 主线叙述者之一),意图让阿格里帕继承自己的位置,不料阿格里帕也先于自己因病去世。

  当屋大维最后不得不让尤利娅嫁给提比略,一个父女二人都极不喜欢、但迫于政治形势不得不选择的人,尤利娅不得不质问父亲:

  “所以我为了罗马的快乐,要再做一次生崽的母猪。”

  一次次置她个人感受于无处的安排婚姻后,她也越来越地疏远了父亲,为最后的背叛和悲剧埋下种子。

  但屋大维所无法安排的则是他人的命运。本应是他的继承者的马尔凯鲁斯,本应为他完成歌功颂德的长诗《埃涅阿斯纪》的维吉尔,Book I 最重要的两位叙述者同时也是他最亲近的朋友阿格里帕和梅塞纳斯,以及他赏识的年轻诗人贺拉斯,一个接一个的在屋大维之前去世,只留下诸多对他的地位虎视眈眈的政敌。命运始终在与他开着残酷的玩笑。在梅塞纳斯去世后,屋大维恍恍惚惚,语无伦次,还回忆起了早在几十年前便自刎而死的朋友鲁弗斯。Book I 和 Book II 便以这么一种微妙的方式联系在了一起。

  而最后的父女对峙自然是整个部分的高潮,也是约翰·威廉斯写作整本书的出发点。在这之后,屋大维真正失去了自己的女儿,尤利娅被流放,而他此后的十几年间甚至已经不再提她的名字。在元老院眼里,他已与女儿决裂,了解他的人会认为是他为了避免提到女儿以影响自己的政治形象。但是没人知道屋大维真正想的是什么。如前文所说,直到现在,所有的章节依然是通过旁人对屋大维的侧面描写,而他自己的情绪则隐藏在所有人的回忆与猜测中。这也为 Book III 的内容做好了合适的铺垫。

  等前两部分吊足了读者对屋大维本人好奇心,约翰·威廉斯终于在 Book III 才一并还回来:晚年的屋大维终于出场,他在写给历史学家尼古拉乌斯的长信中以极为真诚的态度回顾人生,思索历史、艺术、爱情和哲理,汇聚成洋洋洒洒、感人至深的几十页独白,一边给为前文诸多伏笔和谜团作了解答,一边给屋大维晚年的心境作尘埃落定的总结,为全书作了一个浓厚饱满的收尾。

  他先是对 Book I 的内容进行回应:屋大维质疑了历史著作的真诚性,认为它们“全都没有不实之词,弄错的地方也寥寥无几,但它们是谎话。”他认为历史写的永远只是片面的表象,而难以接近人物的内心,以至于他在阅读别人为他写的传记时,只觉得写的是另一个和他同名同姓的人,而不是他自己。屋大维回忆了自己波澜壮阔的前半生,对自己在军事和政治上的丰功伟绩只是平静地一笔带过,思绪却停留在他最初得到凯撒遇刺消息的那个普通的下午,他在一瞬间意识到了自己的命运便是借此机会去改变世界(读到这么俗套的四个字,我也挺愕然的。原文也是 change the world),意识到为了背负起这个命运的重担,他必须从那一刻开始向身边所有的人关闭自己的内心,不让琐屑的情感妨碍这个宏伟的目标。这就是为什么那天下午他的三位朋友(梅塞纳斯,阿格里帕和鲁弗斯)对他的一生来说如此重要,因为这是他最后以普通人的心态真诚相待结识的朋友。直到最后,他还忘记不了早已在五十多年前死去的鲁弗斯。

  近六十年前的那天下午,在阿波罗尼亚,是命运抓住了我。

  然后是对 Book II 的回应:他回忆起女儿尤利娅,思考爱情和亲情在人生命中的关系,感慨尤利娅和罗马是他的两个女儿,在最后那个父女决裂的瞬间,他不得不牺牲自己血缘上的女儿,去保全那个收养的女儿。将这两者关系串联起来的是尤利娅的小名“小罗马”(Little Rome)。他更加感叹人类之间的感情是如此脆弱,而最完美最高级的感情,应该是诗人对诗歌、以及所有艺术的爱。

  最后是在人生的尽头自己的感触:

  罗马不是永恒的,这无妨。罗马将会沦陷,这无妨。野蛮人会来征服,这无妨。曾经有过罗马的一瞬,它将来不会完全死灭;野蛮人将会变成他征服的罗马;那语言将会驯服他粗野的土话;他毁掉的景象将会在他血里流淌。盐海不舍昼夜载着我这孤舟浮沉,在和它一样不知止息的时间里,那代价是无有的,小于无有。

  于是 Book I 里成为屋大维一生挚友的阿格里帕和梅塞纳斯,在 Book II 中相继去世给予屋大维沉重的打击;而 Book II 中进入屋大维生活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则在 Book III 屋大维的回忆里,在他回顾一生时,给他带来了最后的慰藉。

  以此可见,全书看似散布纷乱的书信体结构,背后其实有即为合理的结构将故事的情感主线串联起来,所以阅读体验并不碎片化,甚至有一气呵成的快感。这是我最近几年来读过的,极罕见的在形式和内容上同时做到几乎完美的小说之一。

  PS:

  说来也巧,很久以前(大概我还在初中时),我便设想过类似结构的小说:为一位虚构人物写的传记,但是从未以他的角度正面描写,而是全程通过他身边的不同人对他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各种回忆来叙述。读了《奥古斯都》,才感叹这样的书早在几十年前已被人写了出来,只不过对象换成了一位历史人物。

  罗马人对 Barbaric 这个词的喜爱,几乎有点像现代美国社会对 Racist 的痴迷……


5027 个汉字

转自:晓渔 评论 《奥古斯都》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923057/

[发帖际遇]: 书呆熊 QQ相册被破解,神秘照片外泄,被人勒索 3 铜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   做好人 · 读好书 · 得好报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4-30 18:18 , Processed in 0.06146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