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UID6752
好友2 人
听众0 人
收听0 人
阅读权限60
注册时间2025-3-4
最后登录2025-4-30
在线时间117 小时
用户组:贡士

UID6752
积分2737
回帖511
主题480
发书数417
威望1824
铜币5291
贡献0
阅读权限60
注册时间2025-3-4
在线时间117 小时
最后登录2025-4-30
|
半个月读完了这部115万字的鸿篇巨著。这是一部用最传统和最朴实的方法创作的长篇小说,充满着诚意和使命感。作家以自己近70年的人生积累、生活阅历和智慧判断完成了“写一部反映城市平民子弟生活的富有年代感的作品”的心愿。感觉作者要在古稀之年给作为作家和知识分子的自己交一份答卷,也给身处的这样一个崭新的时代交一份答卷。
作家说他从小生活在城市,更了解城市底层百姓的生活,他用他杰出的创作才能为我们虚构了一个真实的“人世间”:A城共乐区光字片土屋底层民众半个世纪的世间生活。小说以底层百姓周秉昆们为核心并辐射到城市的各个阶层,多角度多层面深度书写了他们的生存状态与生活历程。作家说,《人世间》用文字为他所了解认识的家乡人画了一组群像。他们中有中高级干部,大学教授,有公安干警,有文化馆长、报社编辑,有商人,有导演,有市井小民,也有更多的在岗和下岗职工……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他们命运跌宕起伏,每个人身上都既有清晰的时代烙印,又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作为周家一家之长的周志刚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上个世纪70年代,他在边远地区支援中国的大三线建设,他以工人阶级的领导身份为荣,以劳动中争先创优为耀,劳动中获得的众多奖状是他巨大的精神财富,他也因此成为孩子们的精神支柱。当然,也有家长的绝对权威,他对妻子会厉声呵斥,管教孩子会扇耳光。但他明事理,通情理,他对孩子们的要求是,“一旦走出这个家,男人要有男人样,女人要有女人的样”,对于女儿的任性,他认为女儿只要善良,讲仁义,做正确的事就是有出息。所以尽管不情愿他还是两次接受了女儿自由选择的对象。对于小儿子秉昆和郑娟的关系,他也一再妥协,并最终成全他们。这是新中国第一代工人和家长的典型形象, 他们有新中国国家主人翁的意识,他们吃苦耐劳,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没有文化,但却有着质朴的教育儿女做一个好人的观念;他们在社会和家庭中都有辉煌的时刻,但他们终有一天会完成自己的使命,退出时代的舞台。周志刚晚年退休,他的社会使命已经完成;儿女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家长的威严不再有,他的家庭传承使命也完成,他的生活最终归于平淡,照顾生病的妻子和年幼的外孙女直至去世。小说对周志刚着墨不多,但他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工人的精神风貌。
作为周家长子的周秉义,其人生承担了另一种使命——做人民的公仆。周秉义相貌出众,性格沉稳,聪明好学,文革期间和妹妹周蓉、女友郝冬梅阅读大量“禁书”,有文学素养,后参加高考考取北京大学。他的人生理想是做大学老师搞教育,而现实的选择却使他走向仕途,从兵团到军区再到市委,从市委副书记到军工厂党委书记再到国家纪委干部,在每一个人生的转折点他都服从组织安排,承担起最艰巨的使命。他是周家的骄傲,但他既未能给坐牢失业的弟弟找一份工作,也未能给年迈的父母膝下尽孝,让他们有生之年搬出光字片的土屋。弟弟秉昆对此耿耿于怀,而受过高等教育的妹妹周蓉是这样给弟弟解释的:“从根本上说,咱们的好哥哥,他是属于组织的人。……哥在感情上首先也属于组织的,凡是组织交给他的工作,他认为对的都会热忱忘我地去做,努力做到让组织满意。……”“对组织,总归是好的吧,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几千万党员呢,等于欧洲一个大国的人口了,没有一批哥这样的党员干部,那也实在不好办啊,哥明白这一点,他信仰坚定,愿意做自己认为的好党员,好干部……我们不能指望哥为咱们周家人谋什么私利,但还要明白他是我们的好哥哥。”这是一个踏实苦干,为人公平、行事正义的平民英雄,一个在时代大潮中勇立潮头敢于担当的好干部,他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军工厂改制的关键时期他不惧困难,带病工作。退休前回到家乡完成光字片棚户区改造,对家人和群众的误解他从不解释,忍辱负重,表现出一个国家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作家塑造这样一位时代楷模形象,寄托了他的文学理想与文学追求。其实在新中国建设的七十年间有无数这样的好干部,焦裕禄、孔繁森到张富清老人,他们都将自己的人生交于组织交于国家,默默奉献完成自己的历史担当。
小说中一直生活在光字片的周秉昆们是作者塑造的核心人物,他们的生活困境和心理状态是作家关注和思考的重点,他们生活的卑微、艰辛、无奈甚至悲惨,他们在困境中的相互信任、扶持和陪伴,作品都作了翔实生动的描画,体现了作家的人文关怀和悲悯情怀。对他们生存困境根源的思考则表现了作家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作家饱含深情地书写了底层百姓为社会改革和进步作出的牺牲,以及他们在重大事件面前表现出的胸襟和气度。在周秉昆这个人物形象的选择上更体现了作家一直以来树立好人形象的创作理念。
周秉昆是周家的老疙瘩,不够聪明,没多大本事,连他留城工作的机会都是在哥哥姐姐相继下乡当知青而留给他的。他人生最为荣耀的经历是受到他人影响参加1976年清明前后悼念周恩来总理的活动,为此付出被捕入狱的沉重代价,其后尚未得到正式平反,就调入新曲艺编辑部。在其人生经历中,又有许多次不由自主地卷入到种种暧昧或者尴尬的意外事件中,为爱子楠楠又在监狱度过十二年时光。他的那些好朋友、好哥们,则是一直在社会底层打拼了大半辈子,始终未能摆脱困窘的境地,经常处于需要救助的状态。正是在这一个个人生的重要关坎上,周秉昆的人性光辉不经意地显现出来,成为好人文化与民间正义的践行者。他对父母孝敬有加,与妻子相濡以沫,对楠楠视如己出。非常难得的是,这个曾经被父母不看好的小儿子,被哥哥姐姐不看在眼里的小弟,却在自己还未摆脱困境的情况下,在每一个朋友需要帮助的重要时刻,他都能伸出援助之手,并凝聚大家抱团取暖。他的担当和豁达,实非常人可比,令人感佩。
作品中城市工人的群像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国庆、德宝、赶超、进步,向阳、于虹、吴倩、春燕等,他们曾经是兵工厂、木材加工厂、酱油厂等国家厂子的工人,以微薄收入养家糊口,国企改革带给他们巨大的冲击,下岗失去经济来源,再就业困难重重,家庭陷入极度贫困,有的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存。尽管他们不断地努力挣扎,但在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里,他们渴求一份安稳的生活而不得。国庆和他父亲的遭遇让我特别震惊,我和周秉昆们几乎算是同代人,从小生活在农村,九十年代在农村工作,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生活一直越变越好,下岗工人和待业青年在我只是一个概念,完全想象不到他们生活的如此困窘,也因此更能感受他们身上的坚韧与人性的温暖。感谢作家的真实记录,这种时代的记忆提醒会我们要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生活。在此能了解作家所说写给青年人看的用意。
作品塑造的其他众多人物形象:热情帮助邻里的周母、崇尚自由的周蓉、永知满足的郑娟、充满生活智慧的蔡晓光、死前还放不下书店的水自流、牺牲在异国的周楠、还有邵敬文、商人曾姗等,他们都是有情有义有担当的好人。作者以这些人物为载体,通过对他们生活成长历程的记录,展现了50年间普通百姓的生活历程和时代变迁的全景图画。在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推荐上大学、知青返城、恢复高考、出国潮、下海潮、明星走穴、国企改革、工人下岗、个体经营、棚户区改造、反腐倡廉等时代浪潮中,人们的心理和思想在希望和失望中不断地交织、碰撞、挣扎、成长。任世道变化万千,任生活艰辛多难,即便是个性不同、学识有别、身份悬殊,但他们都不曾改变做人的道德底线,努力地坚守着做好人不做坏事,尽能力去帮肋他人的人生信念。
钱穆先生在比较中西文化时所说,“西方人重权利,中国人重道义。故西方为人,在向外争独立平等与自由。中国人则重在己之道义与责任。”中国文学有弘扬这种道义和责任的传统。作品中所彰显的普通百姓身上的道义和担当最为动人。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说:《人世间》有力地刻画了时代变迁,尤其是时代变迁中的人物,他们一再向我们发问:人可以是什么样?人应该是什么样?那些人,那些精神形象,是立得住的。梁晓声认为,文学艺术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更是让人们的心灵向善与美进化,创作《人世间》就是想将近五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直观地告诉人们。只有从那个年代梳理过来,才能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他想让年轻人知道以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一代代中国人是怎样生活的,我们如何走到今天,以此对他们的人生有所帮助。这就是一个作家的使命感,他以近70岁的高龄,耗时三年,手书一百多万字,用文字为百姓画像,为时代立传!
文学艺术,当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代同步伐,以“明德”引领精神风尚。以“明德”为支撑的精品,方可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人世间》树立了当代文学作品创作的典范。
字数:3442
转自:远处青山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02544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