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21|回复: 0

闲说《檀香刑》

[复制链接]

用户组:秀才

      UID
1085
      积分
828
      回帖
91
      主题
179
      发书数
0
      威望
693
      铜币
2368
      贡献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28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29
发表于 2025-4-4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开头第一句话立即让我又想到了《百年孤独》,仿佛还没从八十年代外国文学引进后借鉴模仿的热潮中走出来,令人感到打不起精神来。但是从第二句话开始,莫言就以充分的自觉和自信,完全进入了一种饱满热烈、浸透着中国乡土气息的叙述腔调,再也看不到任何其他作家的影子。这种有时竟与戏文相仿佛的叙述狂野恣肆,很明显作者本人也相当乐在其中甚至不能自拔,让我不时为自己小说叙述的古板僵硬感到汗颜。

  《檀香刑》的功力无疑是炉火纯青的,即便是在别的中国当代作家手里很容易流于形式游戏的多视角交替叙述、打乱时间顺序重组叙述等等手法,也在莫言手里变得圆融而不露痕迹。“先锋文学”的“先锋性”也脱下了实验的外衣,不再以自己为吸引眼球的中心,而是与主体天衣无缝地结合之后悄悄退出了聚光灯的照耀。单以变换多视角叙述来说,《檀香刑》甚至比《我的名字叫红》更为成功和精彩。当然这里很可能有翻译的问题,我可以想象那不同人物的迥异的腔调可以轻易在翻译当中损失殆尽。最简单的例子是人称:孙眉娘、孙丙和小甲自称“俺”,赵甲自称“我”,县太爷自称“余”,英语连三种人称都无法区分(汉语在这一点拥有无与伦比的精确性,将来在别处展开细说),遑论更多的语气和腔调。

  但是,当这一系列的异彩纷呈在最后一句话戛然而止之后,小说却好像让人品不出余味,听不到余音。结束就结束了,在看到那么多热闹与惨烈之后,心里其实波澜不惊。结尾莫名其妙的最后一句话,是继开头之后的第二大败笔。不过我想更主要原因是两点:命运和态度。

  我一直觉得成功的长篇小说要从命运的高度来把握人,《包法利夫人》是如此,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是如此。命运的把握是长篇小说的力量和灵魂所在。在《檀香刑》里面,我们看到了离合、聚散、浮沉、生死,但看来看去,看到的只是情节,而不是命运。四个主要人物(主要人物也太多了):孙眉娘嫁了笨老公然后移情别恋,县太爷钱丁想做好事而不成,孙丙造反而被杀,赵甲当了一辈子刽子手退休了又被叫出来干活——这一切都是显而易见不言自明的,我们没有从中看到命运的细腻的推手,也很难感觉到时代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中间的微妙的化学作用。有情节而无命运,小说的力量就弱了。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我们看小说常常会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可是看《檀香刑》,我仿佛是从一个盒子外面事不关己地看着盒子里面的人们东奔西跑,主人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并不牵动我的神经。这背后的成因是作者虽然采取了狂欢式的叙述腔调,却故意把自己的态度隐藏了起来,站在一个客观的不动声色的角度来写这些纷纷扰扰。

  余华曾经引用过一个观点:“态度会过时,但事实永远不会过时。”我强烈反对这个说法——且不说按他的说法这个观点本身就会过时。事实发生过之后就消失不见了,但是态度却可以因为它所体现的时代而不朽。从托尔斯泰到卡夫卡,他们并没有提供多少我们闻所未闻的事实,他们的力量恰在于态度——自己的态度,自己对别人的态度的态度。《檀香刑》抽离了态度,也抽离了情感,于是我们看到了一段其实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的情节,无论叙述本身多么精彩而宏大,也无法支撑一个缺乏态度和情感投入的作品。相比之下,莫言早期的《红高粱》虽然叙述更为质朴,却更加丰满而充满力量。

字数:1172
原作者:徐小萌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56810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4-30 14:34 , Processed in 0.08639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