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79|回复: 0

《追寻生命的意义》:不必因不快乐而羞耻

[复制链接]

用户组:举人

搬砖中...

      UID
667
      积分
1288
      回帖
1558
      主题
66
      发书数
0
      威望
476
      铜币
5400
      贡献
0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99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30
发表于 2025-4-6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仅花了两个多小时就读完了这本书,写这篇书评的时间实际已大于读书所用的时间了。《追寻生命的意义》,书名乍看起来像是人生指南式的鸡汤,而书中的内容实际上却是心理学相关。作者弗兰克介绍了一种独特的心理疗愈法——意义治疗。

  弗兰克是一名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他同时也是一位大屠杀的犹太人幸存者,二战时曾在集中营度过了三年时间。除妹妹外,弗兰克的亲人均在纳粹的迫害下丧生。弗兰克在1945年被美国军队解救,后来一生都在专注于意义治疗的研究和完善。

  弗兰克在这本书的前半部分讲述了自己在纳粹集中营的生活经历,他以一位专业心理学家的视角审视严酷环境下各种人性及心理的变化;书的后半部分则主要介绍了意义治疗的本质,其中一些观念的引入使人颇感深思。

  作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来访实例:

  一位年老的医师患了非常严重的忧郁症,起因是两年前他最深爱的妻子亡故,医师无法克服失去挚爱的悲痛。弗兰克感到一切直接安慰的话语都是无用的,只是反问他:“如果您先离世,而您的夫人继续活着,这时会是怎样的呢?”医师回答道那会非常可怕,她的妻子会遭受着无比巨大的痛苦。弗兰克又说道:“您看,现在她免除了这痛苦,而那是因为您才使她免除的。现在您必须付代价,以继续活下去及哀悼来偿还您心爱的人免除痛苦的代价。”

  从上面的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意义治疗的核心就在于“意义”。虽然通过意义并不能使遭受者的痛苦减轻,但却可以使痛苦变得堪以忍受。这就是意义的价值。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疗愈。

  生命的意义并非恒久不变,它是一直流动着的。按照意义治疗学,弗兰克将发现意义的途径分为三种:

  (1)创造、工作
  (2)体认价值
  (3)受苦

  关于第一点,我在读《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时候有一句印象很深的话:“创造就是消灭死。”罗曼罗兰在后面的篇幅中也对这句话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罗曼罗兰认为,我们每造出一件作品(不论这作品是何),都会从自己的身上脱出一点,躲到我们所创造出的作品中去,我们创造的越多,局限于此身的就越少。到最后,罗马已不在罗马,我们最好的已在身外了。这时肉身的毁灭已不可怕,如此,创造可视为生命的一种意义。

  第二种途径体认价值,它的含义就在于两个字:体验。这种体验范围极广,不论你是做着一份卓越的工作、爱上一个人,还是感受到一阵凉风、看到一朵奇异的花,或是生了一场病、倒霉地错过了一列重要的火车……这些经历都能被称为体验。而体验的重点在于审美,超越的审美态度是可以把生活中体验到的一切看作审美对象,美就存在于这些纯粹的客体中。美即是意义。

  第三种途径作者已通过上面的那个例子做了解释。弗兰克认为痛苦在发现意义的时候,就不成为痛苦了。尼采也说过,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几乎任何痛苦都可以忍受。弗兰克指出,人类智能有限,且并非宇宙智慧生命进化的终极形态,因此不能找出人生痛苦的终极意义答案(而实际是存在的),正如猿类不会知道给它打针的背后目的是为了治疗脊髓灰质炎。弗兰克不否认存在着全无意义的不必要痛苦,可他仍然乐观地认为多数痛苦都可发掘出意义以给人精神支撑。

  有痛苦就有快乐。弗兰克别具一格地指出快乐必然是一种附带产品,不可单为快乐而试图努力,否则不但达不到目标,还会破坏了过程带来的快乐。弗兰克援引美国一位心理学教授的研究说,心理卫生哲学现今太过强调人应该快乐,将不快乐看作是适应困难的症状,这样的观点是一种文化的不健康,它使得一个人不但不快乐,还要因不快乐而感到羞耻。

  和平年代里如集中营一般的极端环境几乎都已不复存在了,但我们在生活中还是会不免遇到各式各样的痛苦,无论此刻我们是幸福还是不幸,都应明白痛苦一直都在,可是爱与责任的意义,也永远不会离去。

字数:1510
转自:°Landy 评论 追寻生命的意义
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483734/


------== 人生很长,不要着急。好好吃饭,好好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4-30 12:39 , Processed in 0.05554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