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25|回复: 0

侠客走不走单行道?——《江湖奇侠传》

[复制链接]

用户组:爱心会员

重建论坛爱心会员勋章重建论坛勋章

      UID
984
      积分
12289
      回帖
3576
      主题
1573
      发书数
1176
      威望
7338
      铜币
20800
      贡献
1200
      阅读权限
9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387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30
发表于 2025-4-6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次和史航聊天,特别问到一个奇怪的问题。我印象里西方的“侠”都是工业主义的背景的,而中国的侠客为什么是农业主义的背景呢?史航说了个故事:我记得俄罗斯有个民间故事,说地球上有个大力士,他一辈子在地球上行走,只有一个特征,他永远不能拐弯。遇到山,从山上走过去;遇到水,从水里走过去。遇到房子把房子分成两半走过去。最后走到彼得堡一老太太的屋子,老太太说这是我丈夫生前给我搭的屋子。你能否从边上走过去,他只好从边上挤,结果把肋骨弄断了。所以俄国人就有了这个谚语叫:“硬话致怒,软话折骨。”

  我觉得这个故事虽然是个民间故事,但你把它的分野放到中国的武侠史上,所谓的“侠以武犯禁”正是成为侠的精神的最好的体现。这算不算一个“直走”与“绕道走”之分野,我以为侠的精神正是因为有“阻隔”,内心愤懑,而求之于中,要是遇到事情都以剑仙出来求救,则很可能是还珠楼主和平江不肖生的区别。再到后来的新派武侠,则更加曲线,人物的性格也更加立体。侠是现代人身着古装的一个变体。这时候的侠,已经是现代都市的“超人”。

  侠的精神在漫长的文学史的理路上,则更加强调对于犯的理解,而西方,侠客其实只是骑士的变体,他们是强调对国王的忠诚,这点上,侠客才是精神上最自由和具有反抗精神的。

  《江湖奇侠传》写于二十年代初,被视为近代武侠小说的先驱。众多武侠经典影片以此为蓝本,改编成剧本。其中胡蝶主演的《火烧红莲寺》,曾红极一时,备受推崇。郑少秋主演的《江湖奇侠传之木兰秋菊》和《江湖奇侠传之龙凤恩仇录》等,都为观众追捧。后来《投名状》,正是以此为依托。

  小说前半部抗清意识较为显明,主线人物柳迟是明末隐居山出生,不少人物都与太平天国发生了联系,笑道人所述的昆仑派祖师,即为明末福王后裔;后半部抗夷意识又为突出,笑道人和哭道人的斗法和酒侠对红云老祖的说教,都透露了这样的观念。有点夷夏之大防的意味。

  中国的武侠片的模式,在上世纪80年代的人的口语模式里也喜欢叫“武打片”, 武打和武侠最大的区别在于,武打是一种盲动的暴力模式,放到好莱坞的戏剧模式里,都属于复仇模式,整个侠的支撑动力被解构为“复仇”,仇报了,整个冲突结束了,武侠被庸俗为武打,则很可能来自于我们对侠的精神的理解。

  小说中大多篇幅描绘了湖南一带的风俗民情、民间传说,也是民俗学研究的资料。如湘阴、长沙的调龙灯,叫化背米袋多少划分等级的习俗,平江、浏阳两县的争水陆码头,等等,我以为小说好玩的地方恰恰是不经意的风俗与闲笔。

  回头再来看直行和绕道走这样观念,我以为平江不肖生的侠是直行,而还珠楼主是绕道走的,把侠客小说比喻成都市的街道,还珠是登剑飞仙,而平江不肖生是直道疾走,到新派武侠就是城市里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其实武侠历史也是一个交通梳理的历史,写到这里,我不知道自己的这篇文字是否偏离了一个主题,关于中国的“江湖奇侠”,很像是一个不同的文化容器,容器(江湖)的形状改变了,侠客的街道也从此改变,这是否算一本侠客小说的现代解读。

  字数:1080
  转自:一春梦雨 评论 江湖奇侠传
  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243768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4-30 12:35 , Processed in 0.06198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