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10|回复: 0

《红楼梦》 握红小札:贾政二论

[复制链接]

用户组:秀才

      UID
1971
      积分
840
      回帖
49
      主题
180
      发书数
0
      威望
725
      铜币
3183
      贡献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18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28
发表于 2025-4-21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板子

  在我的印象里,挨打,特别是挨老爸的打,总是走向成人所必需的一课。突然有一天,当你做错了某件事不得不忐忑地面对父亲的眼神时,但是父亲却把别在耳朵后面的烟小心地拿下来再递给你,然后不发一言地走了。那时的你,又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在已成为大人的眼里,童年的情形似乎就是将来的命运。在这,我们无法苛责贾政笞挞宝玉时那“咬着牙狠命地盖了三四十下”,就是因为少了这些棍棍棒棒,《活着》里面的福贵才一个劲儿地对着老爷子咆哮,为什么当时的三院房到如今只剩下一院房呢?

  其实这仅仅剩下的一院房转眼都会失去。“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贾政其实是这个家里最不快乐的人,虽说无甚大本事,但还是能明白这些富贵易衰强极则辱的道理。眼看着这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到如今却遗下这一堆不长进的子孙来,每日里只知道安富享荣,偷鸡戏狗。满以为生下这一位衔玉的令郎会继承祖业,重振家风,却整天不成人样在丫头堆里厮混,到如今在外游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里荒疏学业,淫辱母婢。如果你是贾政,又安得不气?

  但是现在的政老,未免不是昔时的宝玉;当前的宝玉,未免不会成为他日的贾政。到了最后幸亏那一场大雪还铺展得及时,可是我们和宝玉一样有过的童年呢?总是很天真地天真,很天真地认真,很天真地认真听老师和父辈的话,这些天真和认真在我们从孩子成为大人的奔跑过程中慢慢丢失了,所以宝玉从骨子里带来的那些痴病,只是孩童般的任情率真而已。由此可以想想后来“失玉”的宝玉,他终于在一个更真实更彻底的世界里失去了那个有着童心的自己,戴上了世俗的假面,变成我们以及这个社会中麻木的又一分子。

  这就是孩子无法避免成为大人的冲突。丰子恺曾经在一篇文字里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天,小贩担来一窝鸡在门口叫卖,孩子吵着要买鸡,并且当着小贩的面大哭大闹,小贩便不肯让价,最后鸡没有买成。父亲回来生气地对着孩子说:“你们下次……”说着说着就不敢再说了。因为下面的话是“看见好的不可说好,想要的不可说要。”如果进一步就变成“看见好的要说不好,想要的要说不要。”在这样天真烂漫的孩子面前,哪里能容得下这样教孩子的父亲呢?贾政又何尝不是如此,他压心底里欣赏宝玉的才华,嘴上却要逼着宝玉去应酬世故。因为他知道大观园外的一切,总有一天还得留着宝玉独自去面对。

  这就是父亲伟大的默默的无言的爱。不过宝玉的玉最后还是给送回来了,在大荒山青埂峰的岁岁年年里,或许宝玉还会想起当初的这一顿“竹笋炒肉”,那时的宝玉已经和人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只不过是虚哄了咱们十几年。然而我们这些比孩子更虚伪更懦弱的大人呢,在往往惊诧报章电视里一些青少年自杀时的果敢之余,搂着自家的“小绵羊”,是不是偶尔也会有一种欣慰的失落呢?

  二、笑

  再次说到贾政,笔未免就有些牵缠起来,因为有人的的确确在这里翻腾出许多文章。其实这和原作者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把记忆里的那些影子,整合出一个叫做“假正”的艺术形象来。至于这位“假正”的模特儿,作者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但竟不料在一些别样的视线里,却成了作者的“父亲”或“准父亲”,我想作者若是真正有这样一个父亲,岂不痛哉!

  同时我也认为“宝玉”未必就是作者,他只是被作者寄托了太多类似于希望或失望的东西,就像麦兜一样。

  还是说说政老吧。说说这个内心有着太多矛盾却又无所事事的“国家公务员”,岁月已经磨光了他年轻时还有的一些才华和锐气。他是一个没有多少乐趣的人,也似乎给别人带来不了什么乐趣。然而,在他那一张方正的面孔下面,却常常有一种找不到自己的悲哀。为什么呢?用王昆仑老的话说:“谁愿意和一个终日‘道貌岸然’、‘兴趣盎然’、‘腹内聕然’的人常相晤对呢?”他的所有生活,就像一个紧紧锁住,却又常常找不到钥匙的盒子。

  是他书读的太多吗?或许是的。而读书又是为了什么呢?仅仅是为了光宗耀祖,还是要懂得做人做事的一些道理呢?说到光宗耀祖,却只是靠着父亲的遗本恩赐了一个主事之职;至于做人做事的一些道理,他脑子里应该是有很多,但可惜的是塞的太满了,一时半时取不出来,而取出来的那些,或许真的是含有什么“深意”罢,但族中子侄,一味地任性放荡惯了,反而消受不得这“深意”的好处。

  原因是,他缺少爱。

  所以,作“父亲”的时候他太想做一个父亲了,于是也就把这父亲两个字贴在脸上,按照书上有板有眼地作来,即使宝玉对联匾额题得再好,他也要一路畜生蠢物地骂到底,因为书上也有类似于此的“犬子”、“豚儿”的称呼,就是没有把儿子当儿子;而作“儿子”的时候他倒是早请示晚汇报,但还是照旧得不到那位老娘的喜欢,以致发出“何疼孙子孙女之心,便不略与儿子半点”的感慨。这时便不由想起一副对联来,如下:

  百行孝当先,论心不论迹,论迹从来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自古少完人。

  接下来呢,在赵姨娘那里时不时听听枕头风,也就不会让人感到诧异了。因为在那里,他是不会再去为什么“父亲”、“儿子”的题目绞尽脑汁了,也不会再去为扮演谁而烦心了,他就是他,一具寂寞的空壳。在那里打哈欠伸懒腰掏耳朵挖鼻孔什么都可以,或许那个恶心的笑话,就是出自于这位姨娘的私相传授吧。

  不过在第七十八回,到多了一段父子其乐溶溶的场景。感觉似有些突然,是不是前面讲了那个恶心的笑话以后,心理障碍全没了,便开朗顺畅了许多。在这半回书里,政老可是把前面好几十回书的笑全都给补上了。可惜的是,贾府已经处在分崩离析的前夕,要是早该这么笑笑,多好呢?

  总字数:1953
  作者:刀叢中的小詩
  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3630528/

[发帖际遇]: 鸿田 历经八十一次转世,最终冲击大罗金仙却仍失败,收到慰问金 2 铜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4-29 16:24 , Processed in 0.06907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