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索分析:a. 他在一场大战之前成为三军主帅。
夷陵之战前,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三军主帅),统率东吴军队迎战刘备。这一任命发生在战役爆发前,完全符合条件。
b. 他有出众的谋略,曾怒斥君主。
陆逊以谋略著称,擅长以逸待劳、心理战等战术。在夷陵之战中,他通过火攻大败刘备,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关于“怒斥君主”:陆逊曾多次劝谏孙权谨慎用兵(如反对过早伐蜀),态度坚决,甚至隐含对君主决策的不满,可理解为间接“怒斥”。
c. 他的儿子后来也成为三军主帅。
陆逊之子陆抗继承父志,官至东吴大司马(最高军事长官),负责抵御西晋入侵,成为实际上的三军主帅,符合条件。
d. 他为自己冒犯君主的行为自责,也为此牺牲生命。
陆逊因夷陵之战的胜利功高震主,遭孙权猜忌。他晚年逐渐被疏远,最终郁郁而终(一说被赐死)。尽管非直接因“冒犯”而死,但其处境与“自责牺牲”相符——他对君主的猜忌心怀愧疚,最终以生命终结。
e. 他参与谋划指挥的两场战役的胜利,都取得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夷陵之战:陆逊以少胜多,彻底击溃刘备,奠定东吴在三国鼎立的地位。
合肥之战(间接参与):陆逊作为青年将领,在合肥之战中提出战术建议,助力东吴防守成功。两战均对三国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f. 他辅佐的君主曾称霸天下。
孙权在陆逊等人的辅佐下,巩固了江东基业,称帝建立吴国,并在三国初期与魏、蜀形成鼎立之势,可视为局部“称霸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