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1|回复: 0

论巴别塔的倒塌——《罪与罚》

[复制链接]

用户组:分区版主

我,秦始皇,打钱

重建论坛爱心会员勋章重建论坛勋章版主勋章分区版主勋章

      UID
51
      积分
8521
      回帖
607
      主题
945
      发书数
410
      威望
6135
      铜币
13809
      贡献
1200
      阅读权限
100
      注册时间
2025-2-27
      在线时间
136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9
发表于 2025-5-9 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他可能是文学史上最受争议的一位。

  木心在《文字回忆录》这样综述:

  当时真正理解他的人(指文学家)很少。别林斯基受不了他对人性剖析的无情。后来的高尔基以为他是恶的天才,中国则由鲁迅为代表,认为他是残忍的。

  面对这些大师的评价,木心意味深长地回应一句:

  要去评价一个伟大的人物,你自己是怎样一个人物?这是致命的问题。

  这位伟大的人物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

  提起陀思妥耶夫斯基,很多人都会将之与托尔斯泰比较;两位同时期的俄罗斯文坛巨匠,可谓一时双璧,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据着最巅峰的位置。

  如果说,托尔斯泰的文字是明媚鲜艳的,字里行间散发着馨香之气,迎面而至的是徐徐的暖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字则是阴郁黯淡的,和着底层的汗腥气与袜子味,混着小酒馆醉醺醺的喧闹声和不入流的骂腔,透出的是鲜血淋漓的惨淡与不可言喻的荒凉。

  陀氏似乎是把地沟沟里的一切都挖将出来,散发阵阵恶臭,叫人忍无可忍却又欲罢不能,因为那地沟正是在人内心深处。

  陀思妥耶夫斯基用他的文字,重新定义了深刻。读陀氏的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他不仅需要你动脑,更需要你动心。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便是带你踏上一场心灵的朝圣之旅。

  《罪与罚》是一个推倒巴别塔的故事。

  什么是巴别塔?

  上古时代,天下万民聚集,为造通天塔,荣耀自己的名;耶和华神降临,将他们分散各地,变乱他们的口音。从此,那座城便称为巴别。

  巴别塔的工程止息了,但人类修缮巴别塔的野心从未止息,巴别塔的故事从未止息。

  《罪与罚》的巴别塔便是其中之一。然而,它既不是秦始皇追求的长生殿,也不是野心家追求的帝王术;它的根基只是一个问题——人为什么不能僭越到伦理道德之外行事?

  正如极为推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尼采如是宣告:上帝已死。

  尼采的意思并不是指上帝真的没有了,消失了。他只是质疑,普世的基督文化道德体系,是否还能约束所有的人;是否还有另一个更超越的规范,他在寻求新的超人体系。

  尼采宣告:上帝已死,上帝的位置还在,虚左已待。

  于是,一个住在鸽子屋、穷困潦倒的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没有足够的经费完成学业,家人为了支援他读书也已经山穷水尽;他突发奇想,如果是伟大如拿破仑,在这样的处境下,他会如何?他在内心构思了一套无懈可击的超人理论。

  他实践了,用斧子砍死了两个无辜的女人。他赞叹,我可以僭越!这便是他所造的巴别塔。

  故事围绕着这起谋杀展开,有抽丝剥茧的心理分析,有扑朔迷离的案情变化,更有发人深思的宗教情感,都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用他特有的“粗糙”展现出来。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粗糙是极高层次的美,真是望“粗”莫及,望“粗”兴叹。如汉家陵阙的石兽,如果打磨得光滑细洁,就一点也不好看了。尊重这粗糙,可以避免自己文笔光滑的庸俗。——-木心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粗糙)

  正如所有巴别塔的故事,有僭越,有推倒;有压伤,有归回。故事的结局,一定是信仰的皈依,重生与安息。

  他蓦地想起了索尼娅的话:“到十字街头去,向人们跪下,吻一吻大地,因为你对它也犯了罪,再大声向大家说:‘我是杀人犯。’”他想起这话后,浑身发起抖来。这些日子,特别是最近几个钟头走投无路的苦闷和焦急,简直把他压垮了,因而他极力想抓住机会体验一下这种纯净的、崭新的、完整的心情。这种心情就像疾病发作一样突然降临在他身上:像一个火花似的在他心里燃烧起来,突然像一场大火烧遍了他的全身。他心里的一切立刻软化了,他泪如雨下。他就这么扑倒在地上……

  他跪在广场中心,趴在地上,怀着快乐和幸福吻了吻这片肮脏的土地。他站起身来,然后又跪下去磕头。

  拉斯柯尼科夫在基督般的人物索尼娅的舍己中回转,在十字架下得享安息。

  朋友说,读完《罪与罚》,整夜整夜都无法入睡,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耳畔,到底是谁杀死了那个女人?

  她惊惶地看着我,如同小说里索尼娅为拉斯柯尼科夫演绎拿撒路复活时那样,“是我!我们都杀死过那个女人。”

  也许我们内心深处,都树立过超人的自己,杀死过这样一个女人。

  也许,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座高高的巴别塔。

  而推倒巴别塔,正是书中描述的十字街上的选择。

  在十字街的尽头,是归回与安息,是重生与救赎。

  有人说,这世界上多一个人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巴别塔就会多拆下来一块砖,铺在通往十字架的路上。

  《罪与罚》一个推倒巴别塔的故事,也可能会是你自己一生的故事。

  最后,引纪德的话说: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件终身大事。”

1558 个汉字
转自:摩西爸爸 评论 《罪与罚》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0044060/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   做好人 · 读好书 · 得好报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9 23:14 , Processed in 0.33643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